浦桂华
内容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不管我们怎么教,教学哪篇课文,我们必须将培养读的能力、重视积累的作用、注重写的指导作为训练学生的重点。
关键词:语文 精读课文 教法
小学的语文教材绝大部分内容是一篇篇的精读课文,而这些课文该怎么教?该教学生些什么呢?我认为不管我们怎么教,教学哪篇课文,有三个方面我们必须作为训练学生的重点:
一、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真的很重要,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偏离了对“读”的理解,一味地让学生读,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放手让学生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读,忽视了对学生读书做要求,忽视了在学生读中加以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这些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指导的,这些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培养的。
那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的能力呢?
1、要练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学会默读、速读、浏览等各种方式的朗读,带着目的读,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传情。
2、要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能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读完一篇文章,要能概括文章写了些什么,我们要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同时要敢于向文本质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特的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地感受、评价文章中的内容。
二、要重视学生的积累。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比较强,而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范本,都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指的就是学生读的少、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通过让学生多读、多背,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品味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等。
三、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写作练笔指导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经过精挑细选的,在表达上颇具特色,独特典型的选材、准确生动的词句、合理巧妙的谋篇布局……都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设计“小练笔”,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是我们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课堂小练笔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在课文中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填白,还可以让学生续写、仿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通过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在阅读、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把阅读和习作很自热地融为了一体,既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 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 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总之,无论怎么上好一篇课文,怎么教语文,只要重视读的指导、读书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积累,重视写作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生也就学好了语文。
(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西宁街道第一完全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