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心理学效应

2014-10-13 22:54周媌
华声 2014年18期
关键词:周瑜牧师格力

周媌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而当认知对象展现出的行为并不附和人们的想象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

今年8月,因为有EXO(韩国SM公司于2012年4月8日推出的男子组合)的负面新闻曝光,在某个帖子下,有EXO的粉丝“困兽之斗MMM”发出“你们再黑EXO,我就去死”的威胁,并且附上了一张小刀已经插进手臂的图片。

在EXO这位粉丝的观念里,EXO大概是天神一样的存在,他们的一切都好,所以无法接受偶像有负面新闻爆出。而其实,偶像也只是寻常人,人无完人,如果能清楚认知这一点,也不至于做出自残的行为。

2、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湘潭产妇死亡事件”里舆论的摇摆正是从众效应的影响。在最初的报道中,“产妇裸死手术台、医生护士全消失”这个吸引眼球的说法引来了众多怒骂医院和医生的声音,但在有人总结出事情原来是“产妇婆婆为二胎耽误治疗”后(这个说法同样不准确),微博上又一哄掀起怒骂家属医闹、怒骂婆婆害死媳妇的狂潮。

3、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

2006年6月20日,日本奈良县一16岁少年纵火烧死睡梦中的继母和弟妹。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早早地为他谋划好了未来——当医生。4岁开始,父亲就强迫他学习,学不好就拳打脚踢。他的成绩在小学阶段都非常优秀,但进入初中后成绩直线下降,招来了父亲更加残酷的殴打。这时,他心中对父亲的憎恨才慢慢演变成杀害家人的念头。

父亲认为当医生好,就以此强求儿子的人生选择,却忽视了儿子本身的意愿,最后儿子杀害家人作为报复。

4、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一肚子不爽回到家,把他的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儿子挨了训,心里憋得慌,便一脚踢向他家的猫。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绿茶婊(Green Tea Bitch)是2013年中国的网络新词,泛指外貌清纯脱俗,总是长发飘飘,人前素面朝天,人畜无害,但背地里生活糜烂的妙龄少女。热词诞生之后,也伴随出现了一大群善于“鉴婊”的人,只要看到长直发齐刘海又有几分姿色的女性,就忍不住要给她们扣上绿茶的帽子。而其实,发型如何只是一种审美而已,长直发的并不都是绿茶,大波浪的并不一定混夜店,短发不一定女汉子,还是那句话,日久才能见人心。

6、野马效应

野马结局是生活中的一种法则,是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不能宽容待之,一时情绪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被气死的”。

说到“被气死”,最为经典的案例应该是《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周瑜第一次生气是因为刘备不费力气连夺三城。第二次生气是因为周瑜本想利用孙权的妹妹来报复刘备,却没想到计谋没有成功,还让孙权的妹妹真的嫁给了刘备。第三次是因为周瑜本想趁刘备在慰问士兵的时候攻入城内,却没想到再次中计。经过这三个回合,周瑜终于爆了,死前怒吼“既生瑜何生亮”。

7、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

2013年4月,安徽省泗县某学校高一学生张某,因平时在校表现不好,受到班主任张老师多次批评并劝其离开所在班级或退学回家,张某因不满班主任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遂心生报复的念头。冲入了老师的办公室,刺杀老师。

8、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9、海格力斯效应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以上这些心理都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

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会加倍地报复。

10、武器效应

武器效应由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提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行为的发生,而只是给侵犯行为的情绪做好准备。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

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结果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此实验中,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

资料来源:豆瓣网、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周瑜牧师格力
谁是真牧师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海格力斯和仇恨袋
格力玩“多栖”
格力 大玩家的小确幸
阅读理解Ⅰ
格力:为什么又快人一步?
牧师与会友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