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嘉颖+龚卓如
内容摘要:翻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翻译的创造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删除及重组。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浅析翻译的创造性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综合翻译的五个特性才能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
关键词:创造性 社会性 文化性 历史性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两种有众多不同点的语言和文化的碰撞,要恰到好处地实现信息传播和交际,有极大的难度,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再创造。本文试图浅析在汉语文化词语英译中翻译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它与翻译的其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综合翻译的所有特性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过程,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翻译创造性之理论依据
2.1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也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多种表达方法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去再现原作的内容及风格、神态和意境。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包惠南,包昂,2004:9-13)
2.2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或文化传递的条件下,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实现对原文的高度忠实的一种翻译策略(张德鑫,1999)。
三.汉语文化词语英译
3.1社会性因素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体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思想、语言、行为无不深深打上其所处社会、时代的烙印,翻译家也不例外。翻译的过程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在原语与译语转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语言产生影响的一些社会因素。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因素孤立地进行语言转换。
3.1.1 教育程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者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文本也会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译者翻译时往往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变换不多,用词比较单一且重复使用,也没有创造性。相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译者用词规范,词汇量丰富,句式结构繁简运用得当,译文会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例如,在翻译中国《红楼梦》时,原著是文言文,若译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不能充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甚至有些内容看不懂,会对汉译英造成很大的困难。
3.1.2 不同场合对翻译的影响
无论口译还是笔译,在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场合,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随机应变。译者为了使语言交际活动顺利进行,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文体以适应讲话的场合和对象。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时使用的语体色彩,和他在家里与亲人交流时使用的语体色彩明显不同。此时,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分清场合,就职演讲时使用书面语,而与家人交流时使用口语,显而易见,进行翻译时应区别对待,进行恰当的翻译。
3.2 文化视角下的创造性思考
文化的差异为翻译制造障碍,在实际的文化词语翻译过程中,只有发现差异并正视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避其锋、投其好,才能超越差异。
3.2.1 词汇的不对应性
词汇的不对应性是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句或对应词汇。汉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英语里找不到确定对应词来表达。由于英语语言、英语词汇或英语文化中根本没有这类可对应或对等的词汇,如果我们要将这些词汇翻译成英语,只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来进行。比如,将“阴”译为yin、“阳”译为yang,这些词在英语中只好写成汉语拼音,再加上注释,此外别无他法。(张培基,2006:20-22)
3.2.2 词义的矛盾性
翻译的矛盾性是指,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词,其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这类词语数量不是很多,但在翻译实践中同样要给予重视。如从字面理解,汉语中“个人主义”的英语对应词应该是individualism,可实际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却有很大反差。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理解这个词,是“主张个人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从此角度理解,它可以被视为汉语“拼搏进取”的同义词,具有积极的褒义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理解“个人主义”,则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的信奉个人主义至上,贬义性非常强烈。
3.3 历史性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思考
3.3.1 文本阐释的历史性
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过程必定会受其“先有”、“先见”和“现设”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翻译过程。李雯野翻译《简·爱》时,中国正经历着新文化运动,人们急需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风气,更迫切地找寻人类的平等,妇女的解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李先生更多从政治的角度来阐释原文。在《译序》中,李先生称简·爱为“反叛的要求解放的近代女性”(加达默尔,2004)。译文语言也激进,具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黄源深译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黄先生翻译《简·爱》则更多着眼于艺术阐释,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
3.3.2 翻译策略选择的历史性
不同时代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思想,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表现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历史性。李先生翻译《简·爱》时,正处于我国翻译在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之后的转折期,鲁迅、郭沫若等人的翻译思想深深影响着这个阶段的翻译实践活动。李先生深受鲁迅的影响,为忠实原文借鉴异国语言,译文风格主要采用了欧化汉语的语言特点和直译的翻译手法。黄先生认为,翻译要“谋求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统一”,即:译者“既要表达原作风格,又要具有自己独特风格”(黄源深,1992)。黄先生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翻译的创造性并不是没有根据和限度的乱译。译者在创造的同时应受到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与原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译者必须在另种规范所能容忍的限度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与宏观语境的协调,真正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规,使语文信息在不同语言文化世界得到再创造,实现应有的文学、文化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范例中,证明在翻译实践中,译本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并且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翻译的其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综合翻译的所有特性,翻译过程才能更好的被完成,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9-13.
[2]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洪汉鼎译. 真理与方法.[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4.
[3] 黄源深. 时代呼唤具有独特风格的翻译家[J]. 中国翻译.1999(2).
[4] 张德鑫.数里乾坤[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0-22.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