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华丽的民族符号

2014-10-11 02:11傅博
收藏 2013年11期
关键词:坎肩满族款式

傅博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一统天下、

影响历史进程的民族。

清王朝建立以后,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

坎肩作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一款经典服饰,就是满族服饰的一种。

其以装饰美观、穿着方便、保暖实用的特点,

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坎肩又称为“马甲”“背心”。无领或有领,只有衣身,没有袖子,衣长一般在腰身左右,两侧开裾或三面开裾,通常在领口、衣襟、底摆处镶饰花边以显华丽。

在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从一些将士的铠甲中可以看到坎肩样式的存在,但一直没有形成某个民族或某个时代的服饰文化特征,甚至在满族前身的契丹、女真人也很少穿着。一直到满族建国后,将坎肩穿在旗袍外面以充分展现它装饰美的风采,使着装效果更加华美富丽,才逐步成为清代皇宫和民间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服饰。

坎肩的前身

按照坎肩的款式和使用功能来看,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坎肩的雏形,比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各种武士陶俑中(图1),可以看到一些陶俑身披的前胸甲或齐边甲就很像坎肩的形式,而这种甲衣是秦军为作战时起防护作用而配备的。此外,在唐、宋、元、明朝军队里也都出现了各种类似坎肩样式的甲衣,主要是防身所用。

虽然古人着装以宽衣长衫为主,但坎肩也较早出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半臂,汉时名绣裾,即今日之坎肩也,又名背心。”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服装叫裲(liǎng)裆,也是由军服中的甲衣演变而来的,其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与坎肩很像。宋朝无论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穿短背心的记载,南宋时期一位官家小姐黄昇的墓葬中就出土过一件牡丹花罗背心。

明代比较常见的一种铠甲款式的服饰称为罩甲,其形制像长坎肩,对襟,方领或圆领,无袖,衣身两侧及后部开裾(图2、3)。《明宣宗射猎图》和《宣宗出猎图》两幅画作中,宣宗所穿的黄色长坎肩即为织物制作的罩甲。《酌中志》:“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可见,从军营中的战甲到百姓的日常服饰,都与后来的坎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名称和穿着的人的地位有所不同而已。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衣冠之制,它是封建社会礼制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旧王朝的更替,往往会在人们的服饰变化上反映出来。在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就想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满族是我国北方的一支强悍豪放、充满生气的少数民族,骑马射猎是这个民族的标志之一。广阔草原和奔腾起伏的高山为这个民族培育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自强意识。在服饰方面,则体现了豪迈的情致,色彩鲜艳浓烈,纹样线条分明。传统的骑射生活使满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并喜用各种颜色的丝绦做腰带,以飘动、灵活为美观。这里所指的长袍通常是代表当时满族人常穿着的旗袍,而当旗袍成为满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时,这种穿在旗袍外面无袖、短款,既有保护、保暖作用又具活动自如特点的坎肩愈加成熟起来。

下面,笔者将主要以满族服饰中典型的坎肩款式,并以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精美、华丽的坎肩为例作以介绍,使大家在了解坎肩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欣赏到皇宫中收藏的珍贵文物。

清代坎肩的常用款式

清代满族的坎肩,常见样式有对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

一字襟

“一字襟”(图5)是依据两襟连接的位置和形状而命名的。如一字襟其纽扣袢均系在胸前,形成“一”字形。领子和衣后身缝制在一起,而衣身前片从领下开始单独缝制,用纽袢与身衣后片连接。通常胸前有7枚扣袢,两衽处分别有3枚纽袢。

“巴图鲁坎肩”也是“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清代官员和八旗子弟讲究穿这种坎肩,它是一种多纽背心。主要用于外出,有护身和防寒作用。清代先是朝廷要员时兴穿这种坎肩,因此又称作“军机坎”,后来一般官员、八旗子弟都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另有一种是临时在两肩部系上两个袖子,这种袖子时称“鹰膀”。一般的步行者不穿此装,是骑马远行时常穿的一种服饰。

人字襟

“人字襟”(图6)坎肩与一字襟坎肩相仿,领口缀一扣,领口下缘左右略向下裁开,使襟上端呈“人”字状,并分别缀三扣,一般为女用。

琵琶襟

“琵琶襟”(图7)的款式比较常见,像袍子的穿法,前襟是从领结处一直掩到右腋下,依次有五六枚纽扣连接。前襟右下角裁下一块,然后用纽扣绾住,便于骑马行走,也被称为“缺襟”。

大襟

“大襟”(图8)与琵琶襟相似,但大襟的前襟只掩至胸,不在腋下,且前襟完整,完全遮盖住底襟。

对襟

“对襟”(图9)是前身对称的两个相对的衣襟并用纽扣连接,像现在的唐装对襟、盘扣的款式。对襟的服饰在历史上出现得较早,商代的玉雕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身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形象。

坎肩除了短的或长至腰间的以外,还有一种坎肩称为“褂”,是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便服。因这种圆领、对襟、直身、无袖的款式与坎肩相似,因此被称为“长坎肩”。宫中皇后、妃子们穿着的这种褂被称为“朝褂”(图10)。

清代坎肩的材质及常用饰物

坎肩的材质有皮毛、暗花缎、绸、布、纱、缂丝、漳绒等。服饰的材质选择主要是按气候变化、使用功能和个人喜好来定的。如春秋两季用缎、绸;冬季用皮毛或绒;夏季用纱或丝;服丧者用黑布等。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坎肩的用料和式样也伴随着旗袍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常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都加镶了丰富的花绦(图11)、彩绣花纹或彩牙,有的甚至在下摆处加镶流苏,使服装显得更加俏丽、高贵。沈阳故宫博物院在院藏众多精美的坎肩实物之外,还有大量清代的花绦和布料及服装画样。其花式繁多,纹饰丰富,大多以花卉图案为主,色彩斑斓。

从沈阳故宫院藏数十件坎肩的纽扣来看,大多是盘扣,是用袢条编结成球状的扣坨,另一根折成扣带,分别缝在衣襟两侧以扣合。另一种是用铜、金、玉、翡翠、料(图12)等材质制成的纽扣,并以镂空、錾刻、鎏金、雕花等手法制成各种扁、圆、动物、花卉、仿生、几何图形等装饰,生动活泼地跃于坎肩之上。

坎肩的领子不仅起到护颈保暖的作用,又能体现出尊贵地位和高雅的气质。由于坎肩通常是穿在袍衫之外的服装,所以穿着有领或无领的坎肩往往要兼顾里面袍衫是否有领,若袍衫无领,即可穿着有领的坎肩,既不显臃肿又起到领子本身的作用。矮领的样式像现在的中山装的领子,其颜色、材质与坎肩整体和谐统一,随季节变化有纱领、夹领、棉领、水獭或貂皮领,也有用绒制作的。到了晚清,衣领逐渐加高,有的已掩至颌下。民谚说“妓女之高领像朝天马蹄袖”,不论怎样,这种高领却很快流行开来,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这种情况和18~19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高领很相似,可见是受到西方服装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一向以宽大垂长为特点,而这一时期却出现了“竞尚紧小,细腰,伶俐可喜”的新趋向。坎肩也自然而然地走向这个行列。

清代坎肩的纹饰

装饰纹样无论是在服饰还是在其他艺术品中,都会起到美观的艺术效果。在纷繁的服饰纹饰中,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与许多清代其他器物上纹样表达的寓意一样,清代坎肩上这些图案利用象征、寓意、比拟、表号、文字等方法来表达它们吉祥的含意,种类繁多。

用象征的方法来表达含意的通常是一些花草果木的形态、色彩、功用等特点。例如石榴、藤蔓、缠枝等,象征长盛不衰,子孙繁衍;牡丹花象征富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寓意纯洁;菊花、蟠桃寓意长寿;岁寒三友梅、松、竹比拟远离世俗的高士;佛教中的八种法器: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是吉祥的表号,即“八宝纹”称为“八吉祥”;用文字表达寓意的纹饰如“喜”字、“寿”字、“福”字等都是服饰中常见到的纹样,流行最广的是“万字符”;服饰上的动物图案更是五花八门,如龙、喜鹊、蝴蝶、蝙蝠、仙鹤等,都象征着身份、喜庆、福寿等寓意。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坎肩的来源在档案上有明确记载,除个别是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成立之初收购及接受捐赠的以外,其他大多数是由北京故宫移拨至此,均来源于原清宫。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清代上层社会服饰文化与人们生活的概貌。同时,这些文物由于距今年代不远,保存鲜艳如新,也给清代服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责编 李挺

猜你喜欢
坎肩满族款式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箱体几何结构对刨花板气流铺装机流场特性的影响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Dream Bag
兔子皮坎肩
丹尼的皮坎肩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最火的单品款式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