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中背景音乐的应用

2014-10-11 00:28乔晓华
关键词:背景音乐语文学习

乔晓华

摘要:在语文课中使用恰当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背景,能让听觉与视觉相通,充分发挥音乐的表情功能、色彩功能、结构功能。此法可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点睛之笔,有效提高语文课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文学习;背景音乐;最佳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77-2一、文字+音乐,入情入境理解课文

语文课上使用背景音乐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轻松,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合理、愉快、高效。散文、诗歌等课文,配上感情特点相一致的音乐,对于文章本身而言,文字形象能暗示音乐的内涵,音乐又能解释文字形象中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视觉形象之外的思想内容很容易传递给学习者。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曾经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细节中感受到了课文与背景音乐相和谐的魅力。课上,王崧舟老师指导学生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很自然地打开了背景音乐《怆》。在悲凉的音乐背景和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老师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轻柔的《琵琶语》背景音乐中,在王崧舟老师舒缓语调的提示下,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的想象中,王崧舟老师不断拓展对话的思路——学生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伴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王崧舟老师同时说到:“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两次想象的对比使学生更能体会到词人那令人动容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这堂课上,与不同阶段学生需理解的词的内容感情相一致的背景音乐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入情入境快,而且架起了古人与今人的心灵之桥,在学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为王崧舟老师的精湛教学技艺所倾倒。

二、记忆+音乐,调整状态增加效率

我曾听过一个讲座,讲座中提到一种“超级记忆法”。这种学习方法就与一种巴洛克音乐有关。

科学家发现,17世纪或18世纪的作曲家们创作的某些音乐,对大脑和记忆有很强的影响。当听着宁静而舒缓的音乐,人的血压下降,心脏也开始健康有节奏地跳着;血液中的紧张因子没有了,因此,人的免疫系统得到了加强,同时脑电波下降6%,而放松的脑波却上升了6%,左右半脑达到同步效应。大脑和身体随着缓慢的韵律渐渐地进入了和谐状态——身体放松、大脑警觉,这正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最佳状态。

现在,在工作、学习场所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

语文课,在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进行阅读时,播放轻柔的乐曲,就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学生的右脑,产生情感体验,发展形象思维,促进左脑抽象思维能力,使两半脑得到均衡的活动。由于音乐强化了人的神经系统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从而可以增强记忆的敏捷性、持续性和准确性。

三、写字+音乐,以静促动练习书法

现在经常见到一些语文课上,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时,老师会播放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这样做,可以在音乐与心灵的相互感应中,使学生的书写动作与音乐相协调,在气沉、心静的状态下来写字,训练的效果会迅速显现出来。

但是语文课中使用背景音乐并非随意而为,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音乐的选择

对于主体内容与背景音乐之间情感联系较强的课文,要充分发挥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表情功能,选择音乐的主题与课文主题相一致,选用的乐曲的风格、基调应与授课精神保持一致,与学习者的情感水平、认识能力相适应,以此求得语文课文与背景音乐之间的和谐。比如前面提到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一课,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的乐曲选择不当,没有把它们有机地、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只成为一种装饰课堂的手段,就会使人产生不伦不类的感觉,甚至教学效果与课堂原定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音乐的可控性

(1)背景音乐的音量。再优美的音乐,如果音量超过60分贝就是噪音。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噪音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

我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教训。那是一堂语文课,在孩子们进行写字练习时,我使用了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背景音乐。为了能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专心练字,我将音量旋钮调到了中等偏上的位置。看着学生一笔一画地在专心练字,耳边又回想着那优美的乐曲声,我不禁得意了:这肯定会成为他们学写字以来最好的一次作业。可课后批阅结束,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现在看来是由于当时课堂背景音乐音量过大,干扰了学生,反而导致班级整体的书写水平都大大下降了。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课堂上使用背景音乐,音量大小要适中,音量过大过响,会喧宾夺主;音量过小过弱,则没有了乐曲的效果。其音量大小应以不淹没学生个人发言的声音、又能给听众造成一定的听觉和心理冲击为标准。

(2)背景音乐的长度。背景音乐可长可短,但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还是王崧舟老师的那一节课,课堂上音乐的突然停止就与其教学内容中理解“碎”,理解作者的身心分离有关。

而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的阅读教学时,采取这种音乐“突然死亡法”就不妥当了,因为文章的理解与音乐背景的使用同样具有一定思维上的延续性。试想:老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欣赏音乐前已经做了足够的引导铺垫,但却只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突兀地听到一段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的《二泉映月》,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又不允许继续“品尝”,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吗?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吗?

我认为在教学这课时,不妨把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由文入境时,将音量调大;由境入文时,将音量调小。当然,这对语文老师的课文理解与音乐把握的能力要求较高,但只要调整音量时机恰当,不仅可以让学生能“以歌补言”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欣赏到完整版的《二泉映月》。

(3)背景音乐的启用时机。背景音乐起用时机要恰当,是在上课之初,还是在快下课时,是在讲授前还是讲授中或是讲授后,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实际精心安排,不容忽视。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不能“乱用”。只有教者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和背景音乐的思想内容,会正确地选择背景音乐与相应的课文搭配,并加强背景音乐的可控性后,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语文学习
背景音乐经济学
背景音乐经济学
背景音乐
关于高校图书馆背景音乐应用研究综述
背景音乐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