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盛宴

2014-10-10 00:27岳琳
文艺争鸣 2014年5期
关键词:旁观者距离语言

岳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的这段话似乎是对当今时代,特别是新时代视觉、声音和语言的综合表达方式——电影的最好诠释。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一切语言、文化、信息似乎都在被视觉化的表达所消费,从二维到三维,人类始终在追求着让自身刺激而又难忘的感官体验。詹姆逊在他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书中就曾提到“正是消费的社会催生了视觉文化,它诱惑人们愉悦地享受这种文化,并乐此不疲”。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度、高技术,似乎使一切都可以被快速消化,全新体验。就像上帝打乱了基因图谱,一些全新的、由各种现有生物拼接、嫁接而成的物种来到了人间。语言被冷落;文学被解构;艺术被迫穿上小丑的衣服和娱乐一起被大众无情消费。电影也在消费社会中被重新整合。在虚拟影像合成技术和数字合成技术之后,3D电影裹挟着各种混乱的基因出现了。

一、3D电影的概念

3D(three-dimensional)电影,又称立体电影,通过技术手段使观影者具有置身电影故事世界中的真实体验。在3D电影之前,无论是文字阅读还是影像阅读,人们都是在二维的世界中创造着自己的梦想,观看不同的作品,体验着相同或相似的视觉表达方式。但是3D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二维的平面世界变成了三维的立体世界,视觉表达系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3D电影所带来的观影感受中,观众由传统电影中的旁观者变成了立体世界中的参与者,电影的视觉语言发生了改变;观众由渴望从传统电影中获得情感共鸣变成了越来越被3D电影中视觉冲击力所吸引的猎奇者,观众的视觉取向发生了改变;而后观众又由传统电影中故事的欣赏者,变成了在3D世界中的沉醉者,视觉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

二、观影方式的改变

(一)观众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视觉语言的改变

在3D电影出现之前,人们观看电影如同观看雕塑、绘画或者阅读文章一样,是置身于作品之外的一个旁观者。人们观看电影就像观看活动的图画一样,放映中的电影院,只有大荧幕一块明亮的地方,人们忘记了自我,全神贯注地欣赏电影,但是他们和电影故事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电影幕布,虽然看不到其他观众,但是在电影屏幕这个巨大的“镜框”之前,观众始终都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可以感动、可以唏嘘,但是人们始终都知道这是另一个维度的故事,我们只是在观看,也只能在观看。二维电影像是反映另一个世界的魔镜,我们只能窥视、欣赏镜子中的景象却永远也走不进去,无法置身其中。电影的视觉语言是一种平面的表达,通过色彩、画面、光影的组合来形成不同的镜像表现,达到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效果。

3D电影出现以后,平面的“魔镜”变成了可以穿越的时空隧道,观众可以通过隧道置身故事中的世界。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你可以与主角擦肩而过,可以如主角一样感受到迎面飞来的子弹或是飞刀。你置身在3D这个奇幻的世界之中,色彩的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影像的展现变得更加真实。镜头语言变成了你亲身感受到的体验!例如在3D电影的巅峰之作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中,夜间发光的森林,空中游动的植物的种子,观众完全置身在潘多拉星球上。即使你已经提前知道了剧情,提前阅读了二维世界中的种种咨询和关于影片的种种细节,提前被告知会遇到什么样的场景,但是你还是会有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因为电影的视觉语言改变了!

(二)观众由情感共鸣者变成了景象猎奇者——视觉取向的改变

福比尼曾经说过真正的“真正的戏剧是电影”。而戏剧本身是指以音乐、动作、语言、舞蹈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戏剧起码具备了两点要素,一是达到“叙事”目的,二是“舞台表演”的艺术。二维的电影将舞台表演转移到了大荧幕上,荧幕成为了电影表演的舞台,3D电影则逐渐打破了这个舞台的限制。而说到戏剧的“叙事性,在电影上的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对剧本、故事的重视。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传统一般认为,电影说到底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人们对一部优秀电影的认同就是,由其产生的情感共鸣而导致的认同。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会产生共鸣?由熟悉而产生的亲近感,由理解而产生的认同感,由自己曾经的类似经历而导致的感同身受。这些都决定了人们对电影的视觉取向是那些可以产生共鸣的表达。

但是3D电影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产物,它与普通电影的区别就是表现的手段发生了变化,它能够更加真实、立体地展现感官刺激和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很多人所以放弃二维电影而选择3D电影,就是冲着那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以视觉吸引力为第一宗旨的3D电影使人们由原来感同身受的共鸣体验,变成了追求新、奇、怪的视觉震撼。观赏者不再由理性思考或感性体验来对电影的故事产生共鸣,而是由感官刺激和视觉震撼对电影的景观产生了猎奇的心态。就像3D版的《泰坦尼克号》一样,人们再次观影时,开始震撼与沉船时的逼真效果,而忘记了杰克和柔丝的真挚情感。3D电影改变了视觉取向。

(三)观众由欣赏者变成了沉醉者——视觉审美的改变

剑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了“美学距离”的概念,他认为的美学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使我们脱离与欣赏物的直接联系,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接触,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同时,他提出“差距”的概念。“差距”是指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近,欣赏者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客体只能引动人的普通的欲望,客体方面说,是因为过分写实,而失去了创造的美感。3D电影的存在恰恰就印证了这个问题。当观众与荧幕存在着一定的意识距离的时候,观众是在冷静地欣赏这部电影,影像画面,声音感受通过大脑的处理而沉淀为一种心灵的体验。无论镜头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光影画面,观众在潜意识中都会有一种抽离感,这种距离的产生就像布洛提到的那样,是一种必要的审美距离。但是3D电影减掉了这段距离,使有距离的“观看”电影,变成了零距离的“体验”电影。人们的感官直接被逼真的声、光、电的效果所吸引,产出如过山车一样的刺激体验,已全然忘记自己除了尖叫、颤栗还能冷静思考什么。审美距离的缺失,使观影者来不及思考就已沉浸于逼真的立体效果之中,欣赏变成了沉醉,在享受视觉冲击力的震撼中,没有时间回味。所以3D电影除了少数的巅峰之作以外,往往让人印象深刻的都是奇幻的艺术效果,对于电影故事本身却少有冷静思考和启迪。

比如徐克的最新3D电影《狄仁杰2》,作为《狄仁杰》的前传已经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但是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结束之后,人们似乎只是记住了震撼、唯美的画面——尉迟真金和海怪的打斗,美貌花魁——睿姬的回眸,而对于主角和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似乎没什么印象了,至于剧情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一段段玄之又玄的打斗场景之后是“救美女”、“救帅哥”、“救大唐皇族”最后所有人以喝下救命解药的童子尿结局。拯救大唐国运的唯一方法竟然是“喝尿”。这一戏谑的剧情居然能够卷走6亿票房,好评如潮,全托3D技术的福啊。人们已经忘记了冷静的欣赏,沉醉在3D虚幻世界的感官刺激中无法自拔。

结语

在3D电影席卷全球的同时,这种全新的观影模式正在悄悄改变着观众对电影的观影方式。观众的电影的视觉语言发生了改变,观众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视觉取向发生了改变,观众由情感共鸣者变成了景象猎奇者;视觉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观众由欣赏者变成了沉醉者。3D电影的五色能否令人目盲,五音是否令人耳聋;五味真的能令人口爽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3D电影确实实实在在地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影感受,引导着电影的走向。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一场电影革命正在悄悄来临。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孟春蕊)endprint

猜你喜欢
旁观者距离语言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语言是刀
算距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旁观者,未必清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