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要有信

2014-10-10 00:26王溱
商周刊 2014年19期
关键词:杨浦区助学借款

王溱

多年来,无数寒门子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成功地改变了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但欠贷不还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上海杨浦区人民法院近年来个人助学贷款纠纷案呈上升趋势,仅今年1到7月该院就受理了助学贷款纠纷案件770起。不归还助学贷款的人中有不少都曾是名校“学霸”。

看了《新民晚报》日前的这篇报道,感到惊讶又觉得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吗,是莘莘学子们所为吗?上海杨浦区是高校集中区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名校都在此处,发生这样的事或许并不奇怪。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规定的再清楚不过了,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借钱到期要还这个最基本最普通的道理。然而,令人困惑又无可奈何的是,那些博览群书,知识丰厚的大学生们,面对白纸黑字的规定,面对法官的询问,要么诈痴佯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答非所问。其表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有一女生,家境并不好,入校后,申请了一万多元助学贷款。6年前该生大学毕业,在上海找到一份月薪5000余元的工作。照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毕竞有了固定收入。但她并未想着如何去节省归还欠款,而是拿到工资就逛街买衣服、买化妆品,花钱月月光,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助学贷款一分未还,银行只好将其告到了法院。开庭当天,她穿着一身名牌,面对法官的诘问,显得很无辜,居然理直气壮地回答,不知道助学贷款需要还款,并称自己是“月光族”,贷款要还也还不出。那副“无赖”面孔。让人看了煞是气愤,又大惑不解: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吗,怎么连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如呢?

这让我想起,去年被评上“感动青岛人物”的小伙子青江,他父母生前欠了别人8万多元钱,父母离世后,于青江义无反顾地承担了“父债子还”的义务。我国法律没有父母债务必须子女偿还这种规定,于青江完全可以以种种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利用自己的双手四处打工,一点点地积累,一点点地偿还,坚持了7年,直到碰到了好心人帮他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于青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更多的文化。,更没有见过更多的世面,但他用自己的良心,为自己树起了诚信的大旗。

大学生助学贷款纠纷,也算是“历史问题”。从1999年国家第一笔助学贷款发出,问题就开始显现。据统计,全国累计已审批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0多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近200亿元。然而贷款违约率高达30%,有大约20%的贷款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还贷违约情形。

借款不还是诚信问题,又是道德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上,多为“两副面孔”:借贷时感动不已,好话说尽,承诺信誓旦旦,到期归还时,满脸冰霜,甚至装痴卖傻,拖拖拉拉,极不情愿。全然忘记了,当初是拿着国家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试想,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些年诚信缺失问题,确实普遍存在。而反映在大学生身上的贷款纠纷,恰恰是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这更令人担忧。因为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肩负的责任更为艰巨,整个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毁了他们,等于毁了未来。

读大学,是学习。大学生们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同样可以学习如何恪守诚信,珍惜信用,学会感恩。受助思源、诚实做人,这些做人的原则如果学不好,那真有f鬼于父母、社会,甚至自己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杨浦区助学借款
借款捆绑婚姻关系致诉讼
不一样的借款保证人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