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林+李明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把重庆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庆文化产业继续向着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的目标砥砺前行。得益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利好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效应的不断释放,重庆市文化产业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重庆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纵观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创新举措,重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重庆文化产业独特的模式,特别是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高文化产业质量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开放水平逐步提高。提倡弘扬文化产业多样化,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对接。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塑造、海外文化产业的借鉴并与之交流合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质量,为实现重庆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完成一批”的总要求,建立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新储备项目53个。国泰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重庆悦来国际会展城正式投用,重庆自然博物馆主体工程完成,重庆国际马戏城一期工程启动,重庆工业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九龙珠宝城、万盛动漫园建设按计划推进。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7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入库项目2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46个。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发展方式持续增效,2013年成功引进130余家企业入驻发展,新增就业14300余人,年销售额达105.3亿元,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重庆有10家企业参与动漫企业认定,华莱集团等10家企业新入选全市重点民营文化企业,三峡绣、堰兴剪纸等30批(件)产品被命名为“2013年重庆市特色文化新产品”。
此外,还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比如,猪八戒网注册用户突破千万,年交易额达1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威客网站和第三产业交易平台;《商界》、《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中国眼镜科技》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均占据前茅;维普资讯研究开发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等等。北京保利集团、大连万达、深圳华强集团、香港思远影业公司、香港皇廷珠宝等龙头企业也看好重庆市文化产业,纷纷入渝投资。
据重庆文化委员会统计,重庆产业去年文化外贸销售初步统计达到3000万美元,比2012年略有增加。重庆市全年对外交流合作频繁,成果颇丰。另外,市文化微企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37万家,占全市微企总数的12%,共为文化微企发放创业补助3.7亿元,积聚近10亿元社会闲散资金,解决10万余人就业,年产值25亿元。
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为文化产业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重庆市强化政策制度对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出台了《重庆市电影精品生产奖励扶持办法》、《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政策,启动了《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调研。7月,为配合文化创意、广播影视等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应对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的局面,财税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加上国务院一系列过渡性政策,大大降低了“营改增”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
经过多年呼吁,文化产业终于在去年底首次被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考核。其中,对五个功能分区的文化产业实行不同的考核指标和分值,充分体现了遵循功能导向、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可以说,考核办法的出台,极大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为重庆文化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在政策刺激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下,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扶持资金、投资基金、融资担保、产权交易、债券融资“五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持续良好发展态势,基本化解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卯足后劲,助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特色文化新产品”评选、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推荐、组织参加国内重要会展、政府采购等都适当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重庆市就将文化创意人员确定为微企创业重点扶持对象,及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范围和认定申报程序,全面贯彻落实“1+3+3+3”政策体系等等。重庆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倾力扶持,使得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为规范市场秩序,2013年重庆市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网吧连锁工作和加强网吧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娱乐场所管理新办法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行政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激发文化产业市场活力。开展了全市演艺单位星级评定工作,27家实力强、经营规范的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成为演艺行业标杆。6家舞美工程企业分别获得了国家一、二级舞美工程资质。endprint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重庆文化产业呈现出不少可喜变化和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但长期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2014年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产业发展工作将从几个方面推动:
一是构建政策体系。《关于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若干政策的意见》2014年上半年出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制定文化与金融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措施,制定发布我市鼓励类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深入开展文化企业“营改增”税收影响对策研究等。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对接我市五大功能区规划,将我市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为“两区两带一高地”;都市拓展区着力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着力建成文化及其相关产品生产集聚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主题,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带。
三是实施龙头带动。开展文化企业调查摸底,启动实施“成长型微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民营文化小巨人培育计划”、“行业龙头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和“上市文化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库,建成出版传媒创意中心、丰盛古镇、“烽烟三国”实景演出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十大书城、万盛动漫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继续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抓手,不断引导文化企业、文化资源向园区、基地聚集。
四是健全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继续用好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逐渐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促进金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金融部门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针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企业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五是促进文化消费。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继续举办好第六届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第四届重庆演出季、第五届中国(重庆)交响音乐季、第七届中国(重庆)万石博览会、第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活动,组团参加西部文博会、深圳文博会、两岸文博会等重要展会,整合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我市文化产品、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销售。
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创新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强大支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