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掀起“收购狂欢”

2014-10-10 08:25
环球时报 2014-10-10
关键词:意大利欧洲

●本报驻美英德意记者 吴成良 黄培昭 青 木 韩秉宸 ●苏 静“意大利的橄榄油,英国的维多麦,还有你最喜爱的瑞典汽车沃尔沃——都已被中国公司买下”,加拿大“温哥华观察家”网站8日如此感叹道。继6日传出中国安邦保险公司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地标华尔道夫酒店的消息,7日中国食品巨头光明集团又宣布收购意大利最著名橄榄油集团萨洛夫卢卡。《纽约时报》8日称,中国投资者正掀起“一场收购的狂欢”,这标志着全球财富“向亚洲的转移”。如今的中国投资者显然不再是当年投资黑石惨遭失败的那个“新手”,他们的目光也已从非洲拉美的矿山,转向欧美的世界级品牌。而在最近这轮海外收购热潮中,民企的角色很亮眼,据普华永道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民企海外并购额环比增幅达218.6%。看来,三一集团收购美国风电项目惊动奥巴马的事,以后还会常有。新丝绸之路“塞满投资”据意大利《晚邮报》报道,光明食品集团已于10月7日签署协议,从丰塔纳家族手中购得萨洛夫卢卡橄榄油集团的多数股权。这家企业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占据着美国和英国橄榄油市场的头把交椅,年营业额约3.3亿美元。这是近期中国企业在意大利的第三笔较大规模的收购行动。此前,国家电网集团7月斥资约2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电网公司35%的股份,正式进入意大利能源市场。而上海电气集团5月已经收购了该国安萨尔多能源公司40%股权。英国《金融时报》7日称,近年来中国投资对意大利进行了“奇袭”,包括收购在欧债危机中陷入困境的意大利奢侈品牌。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华为在欧洲也累计投资了5亿欧元,华为负责欧洲市场的一名高管称:“2000年前,丝绸之路沟通了欧洲和中国,600年前,马可·波罗建造了欧中桥梁,现在我们正在建造信息之路,把东西方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文章补充说,现在从中国到欧洲的路上实际“塞满了投资”。安邦保险收购华尔道夫酒店的消息震撼了美国。这是中国买家对美国物业地产的最大笔投资。《纽约时报》网站8日的标题是“中国人带着20亿美元重返华尔道夫”,配图竟是1974年中美关系刚解冻时,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与基辛格等人的合影。报道称当年邓小平第一次到访纽约时就下榻在华尔道夫酒店,并在酒店的房间里用茅台酒招待了基辛格。40年后,中国的保险公司购买了这座地标建筑,并计划翻新赋予这座老建筑以新的光辉。最近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中国绿地集团收购位于纽约的大西洋广场项目70%的股权,并计划收购后将其更名为“太平洋广场”。《纽约时报》评论称,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创了一条路,即以私营企业来繁荣中国经济,今天,中国的私企和国企一起,正掀起一场海外投资热潮,这其中包括中国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公司,像阿里巴巴、百度、华为、万达等。德国《世界报》引用管理咨询公司安永的报告称,2013年中国投资者购买了120家欧洲企业,2004年仅为34家。近年来中企在德国收购的企业大都有着高精技术含量,如去年被收购的铲车制造商凯傲、老牌缝纫机制造商百福等。中国公司在英国的收购也堪称“大手笔”。7月,联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资,斥资约9亿英镑,收购英国著名休闲连锁餐饮品牌PizzaExpress,一时被英媒称作“中国海外投资胃口越来越大的最新实例”。到9月就出现了更新的实例:中国华彬集团以1.35亿英镑收购温特沃斯高尔夫俱乐部。这家俱乐部费用昂贵,打一场球数百英镑,并规定穿运动服、紧身裤或错戴棒球帽的人,都不允许进入球道。英媒不无偏见地宣称:这个贵族般的优雅俱乐部被中企买去,英国的高尔夫文化就此“失去一只臂膀”。“第二次马歇尔计划” 对于中企海外收购热潮,各国媒体有不同的解释。彭博社说,中国私人投资者积累了许多财富,如今正在全球分散投资组合。报道称,中企大举进军海外房地产,使人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收购了纽约地标洛克菲勒中心等建筑,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又不得不把这些项目卖掉,损失惨重。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有类似之处,但中国投资不只局限于房地产。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前两大产业是农业、能源,房地产只是第三位。花旗集团欧洲执行主席路易吉将这一现象形容为“第二次马歇尔计划的序曲”,他说,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有力地支持了欧洲,特别是意大利。而现在这一平衡被欧元区经济危机打破了,随着美国资本从欧洲逃离和中国资本注入欧洲,“欧美关系历史性地改变了,尤其是意大利和美国,如今意大利政府更多地向东看,向中国敞开怀抱。”罗马智库学者加利提则对中国投资表示质疑,称“中国是否正在攻击欧洲最柔弱的下腹部?”《金融时报》8日称,确有欧洲银行家和政府官员表示,来自中国的投资在过去两年迅猛增长,有可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何伟文说,中国海外并购更多的是企业行为,而非国家行为。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本国的市场不够,就向海外寻找市场。我国在欧洲投资增长很快,一个原因是欧洲企业目前比较便宜,也比较有前景和盈利预期,并非一些外媒说的“第二次马歇尔计划”。 《华尔街日报》8日报道称,光明集团购买意大利集团是为了迎合中国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在中国,西方的牌子被认为质量更好和拥有更先进的技术”。美国“商业内情”网站也说,这一收购代表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购买力:2013年中国进口了1.84亿美元的橄榄油,10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00万美元。在光明收购意大利橄榄油集团的消息传出后,虽然也有当地极右翼分子叫嚣“光明集团将成为意大利制造的新盗贼”,但主流媒体都对收购表示欢迎,意大利《共和国报》在报道此次收购时,还特别引用了光明集团的收购声明。 德国《商报》表示,中国改革30年后,正从“投资目的地”转产“投资方”。“中国对德投资:实情比名声要好”,《法兰克福汇报》以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埃玛格为例,称这家小型家族企业被中国公司收购后,不但走出财政困境,而且扩展了亚洲市场。而中方合作者也从德国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知识中获益。《金融时报》称,在对中国人说“欢迎”的同时,欧洲的银行家和商业领袖也抱怨中企“不遵守欧洲规则和缺乏透明性”,他们更担心这条“新丝绸之路”只是单向的。中企海外地位今非昔比人们注意到,中企投资海外与前些年有了很大不同。华盛顿企业研究所学者史剑道对美媒说,中国企业以前只对隶属欧洲国家的资源类企业感兴趣,主要是这些国家位于非洲和拉美的资源基地,但现在中国人对收购“实际在欧洲生产”的企业越来越感兴趣。《金融时报》称,中企投资海外态度比以前更加现实,比如中国国家电网就认为对意大利能源公司的收购是一个“好买卖”,称“当我们投资海外时,我们不是做慈善”。近年来,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涉及行业、领域日益多元,引发争议也不少。但有迹象表明,各国对中企的接受度在增加。2012年万向集团收购陷入破产的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因赶上美国大选,而遭到强烈反对。美国一些政客和军方人士多次表达“安全关切”,担忧所谓敏感技术流入外国对手之手。而今年,当万向再次出手,收购同样是陷入破产的美国豪华电动汽车品牌菲斯克,则受到当地州政府的欢迎,而且当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到美国访问时,受到副总统拜登和多个联邦政府部门部长级官员和国会领袖的高规格接待。 鲁冠球将美方一开始的不信任,归因于他们对万向不了解,“现在你做出来了,他们就理解了,支持了”。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赫夫鲍尔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政府不应滥用国家安全审查机制,而应将审查严格限制于真正的国家安全关切,同时应该提高审查的透明度。在以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意大利,顽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想要从当地人嘴里“夺肉”一向不容易。但意大利总理伦齐对中国企业收购礼遇有加,不仅亲自到场见证了上海电气和安萨尔多、国家电网和意大利电网的签约仪式,甚至还将后者安排在总理府进行。意财长帕多安日前也对媒体表示,意大利很高兴能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联成一体。两国关系在下周中国总理李克强赴米兰出席亚欧峰会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何伟文说,中企海外收购热潮毫无疑问将会继续,但一定要注意按照当地规则,只有本土化了才能全球化,“切记不要把国内那一套管理照搬到国外去”。▲

猜你喜欢
意大利欧洲
意大利 Disse 幽默与荒诞的漫画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欧洲之桥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意大利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