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边家大院铅锌银矿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

2014-10-10 03:58包乃柱达朝元孙引强
关键词:岩脉铅锌斑岩

王 宇, 蔡 彤, 包乃柱, 黎 伟, 聂 涛, 达朝元, 孙引强

(1.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内蒙古 赤峰 024000;2.核工业二○八大队,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边家大院铅锌银矿是近年新发现的隐伏中型脉状铅锌银矿床,2009—2012年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2013年开始投入矿山建设。本文根据地质勘探成果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论述,并总结了控矿因素。

1 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上边家大院铅锌银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火山岩带的黄岗梁子-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南部。大兴安岭中南段火山岩带的基底主要由古生界地层构成,其中又以二叠系最为发育;该区下二叠统为中性火山岩建造、复理石建造,具岛弧型沉积特征,上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为连续沉积,呈北东向展布,为陆相砂页岩建造。本区中生代火山岩非常发育,自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不断,其中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旋回是本区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的时期,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它们构成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火山岩带的主体。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按走向划分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其中以北东向为主;这几组断裂长期活动,相互制约,既控制了火山岩带、火山盆地边界,也控制了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展布(图1)。区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种类较多,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到新生代各个时期均有活动,其中又以燕山期最为强烈,尤其是燕山期晚期浅-超浅成小岩株、岩枝、岩脉等与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申伍军等,2012)①王玉往.2001.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项目成果报告-大井矿床地质及找矿预测[R].。

2 矿床地质

2.1 基本特征

2.1.1 地层

矿床范围内出露地层简单,只有下二叠统哲斯组中段(P1Z2)、上段(P1Z3)和第四系(图2)。哲斯组中段广泛出露,被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侵位,北东部与哲斯组上段呈断层接触;地层总体走向北东30°~60°,倾向北西,倾角40°~60°;岩性由灰色-深灰色-黑色板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互层组成;该岩段是本区地层的主体,也是边家大院铅锌银矿主要的赋矿围岩之一。

图1 黄岗梁子-甘珠尔庙区域地质-矿产简图Fig.1 Geological-Mineral sketch of the Huanggangliangzi-Ganzhuermiao deposit

哲斯组上段分布于矿床北东部,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80°,局部倾角变化较大,常有反倾的现象;岩性由灰色-绿灰色-紫灰色绢云母板岩、粉砂质钙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互层组成;该岩组在本区有多金属矿化显示,但一般都达不到工业要求。

2.1.2 构造

矿床地处林西复向斜的南东翼,哲斯组中、上段总体上表现为单斜构造。

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按走向划分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北西向构造(F1,F3)规模较大,是构造格架的主体;尤其是F1断裂,矿床范围内出露长度2 000 m,两侧被第四系覆盖,走向295°~300°,倾向南西,倾角50°~80°,该断裂长期活动,控制了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的侵位,导通了矿床西部隐伏石英斑岩体(热源中心)与容矿构造之间的联系,是本矿床重要的导矿构造。由于F1、F3长期活动(走滑、平移、旋转,压扭、张性转换等),在两条断裂构造之间哲斯组中段砂板岩中形成了一系列次级北东、北西、近南北向构造,这些次级构造单个规模一般不大,多呈雁列、斜列或平行展布,它们是本矿床脉状铅锌银矿体的主要容矿构造。

2.1.3 侵入岩

矿床范围内发育一系列岩脉、隐伏岩脉(体),未见规模较大的深成岩体。地表出露的闪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在矿床中部沿F1断裂构成了一个北西向的“岩脉带”(图2)。

图2 边家大院矿床地质略图Fig.2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Bianjiadayuan deposit

根据钻孔揭露,在矿床北东部和西部发育隐伏的“岩脉群”和隐伏的石英斑岩脉(体)。北东部隐伏的“岩脉群”分布于近F3断裂下盘一侧(图3),闪长岩脉和石英二长斑岩脉侵位于哲斯组中段,它们与地表中部出露的“岩脉带”平面上大致平行展布,间距700 m左右,矿床范围内主要的脉状铅锌银矿体大多产于它们之间;剖面上“岩脉群”倾向北,倾角40°~60°,闪长岩形成时间稍早,石英二长斑岩形成时间稍晚,这两种脉体沿早期断裂-裂隙系统侵位充填,多金属矿脉主要产出于“岩脉群”的顶部靠下盘一侧,倾角较缓,局部地段有矿体切穿“岩脉群”的现象(图4),有的脉体本身就是矿体。

图3 隐伏“脉岩群”700 m标高水平断面图Fig.3 Horizontal section of elevation

图4 C-Cˊ剖面图Fig.4 Geological section of C-C ˊ

西部隐伏石英斑岩脉(体)走向近东西,长度大于1 200 m,宽400~500 m,侧伏现象较为明显(向西侧伏,侧伏倾角约35°);该隐伏岩体是本矿床成矿的热源中心,也是成矿流体的来源,在石英斑岩脉(体)顶部有锡、钼、铜矿(化)体。在石英斑岩体上盘见隐爆角砾岩,呈带(筒)状,走向北东70°,长度大于1 000 m,宽200 m左右,整体向南西250°方向侧伏,侧伏倾角10~20°;剖面上呈不对称的“V”字形,顶部被剥蚀,隐爆角砾岩中有铅、锌、银矿(化)体(图5)。

2.2 矿体特征

边家大院矿床平面上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西向东有斑岩型锡(钼、铜)矿化→隐爆角砾岩型锌(铅、银)矿化→脉状充填型银(铅、锌)矿化①王宇.2012.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边家大院铅锌银矿勘探报告[R].。

2.2.1 斑岩型锡(钼、铜)矿化

产于西部隐伏石英斑岩脉(体)的顶部,严格受斑岩体控制,矿(化)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图5),单个矿体长几十米到200 m,延伸几十米到100 m,厚度2.00 ~34.70 m,品位锡 0.10% ~0.41%,钼0.014% ~0.036%,铜矿化不均匀;含矿斑岩蚀变强烈,主要为粘土化、黄铁绢英岩化等。

矿石具有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胶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填隙结构等;细脉状构造(图8A)、微细脉-细粒浸染状构造(图8B)、晶洞构造等。

金属矿物主要有毒砂、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锡石;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等。

2.2.2 隐爆角砾岩型锌(铅、银)矿化

产于西部隐伏石英斑岩脉(体)上盘的隐爆角砾岩中。已圈出4条大的矿化体,其中最大的一条矿体沿走向长 820 m,宽50~100 m,最大厚度77.94 m,平均厚度 17.96 m,平均品位铅 0.71%、锌1.16%、银35.7 ×10-6;其它3 条都为低品位矿体(图5)。

图5 B-Bˊ剖面图Fig.5 Geological section of B-B ˊ

矿石具角砾状构造(图8C,D)。角砾成分主要为板岩和石英斑岩,分布无序,大小不一,多呈棱角状,少量呈次棱角状,大多可拼接。胶结物有2种:一种是微晶石英、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另一种是具显微粒状-细粒结构的钾长石、石英;两种胶结物中均见多金属矿化,属两个世代产物。

金属矿物有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均分布在胶结物内;脉石矿物有微晶石英、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等。

2.2.3 脉状充填型银(铅、锌)矿化

是本矿床最主要的工业类型。矿体都产于F1、F3断裂构造之间,由多条矿脉或脉群组成(图6,7),共圈定百余条矿体,均为隐伏矿体。根据矿体的规模大小、空间展布形态以及所占资源储量的比例等,将它们划分为三类:主要矿体、次主要矿体和次要矿体。其中1号为主矿体(占矿床总矿石量的22%),75,6,69,22,105,93,61 号矿体为次主要矿体,其它均为次要矿体。

这些矿体大多数为铅、锌、银共生,夹持在F1与F3之间;分布范围北西-南东长1 000 m,南西-北东宽700 m,展布面积约0.70 km2。单个矿体沿走向长10~602 m,沿倾向延伸15~458 m;矿体厚度0.87 ~ 8.99 m,平均 3.05 m,厚度变化系数63.50%;平均品位铅2.31%、变化系数128.35%,锌2.12%、变化系数109.07%,银 167.7 ×10-6,变化系数129.48%。矿体埋深44~467 m,赋矿标高428~894 m,多数赋存在550~840 m标高范围内。

平面上矿体呈“W”形、“V”形、弧形、脉形等,沿北东、近南北、北西向复合断裂带充填(图6),总体上倾向北东-东-南东。

剖面上矿体的“W”、“M”形态特征更为明显,呈不规则脉状、复脉状产出。矿体倾角0~42°,大多数在10~20°之间,但变化较大;同一条矿体,沿倾向的剖面上有时呈“台阶”状变化(图7),有时近水平或反倾。平面和剖面上多具舒缓波状,常见尖灭再现现象。

图6 794 m标高水平断面图Fig.6 Horizontal section of elevation at 794 m

图7 A-Aˊ剖面图Fig.7 Geological section of A-A ˊ

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揉皱结构、骸晶结构、鲕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图8E,F)、脉状构造(图8G)、网脉状构造(图8H)、细脉浸染状构造(图8I)、角砾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矿石矿物种类较多,金属矿物组合较为复杂,除不同期次、不同成因的矿物相互叠加外,还有一些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成矿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变化均较大。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次要矿物有黄铜矿、硫锑铅矿、毒砂;微量矿物有银黝铜矿、辉银矿、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表生矿物有褐铁矿、铅黄、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碳酸盐、长石、云母;其次有高岭土、绿泥石、绿帘石等;另外,矿石中有时还有一些含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围岩角砾。

2.3 成矿期次

根据矿石的组构、矿物成分、晶体形态、嵌布方式、矿物生成顺序、共生组合以及相互穿插、胶结、包裹、交代关系等,将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2个成矿期,即内生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内生期又划分出4个成矿阶段。

(1)锡石(辉钼矿)-毒砂-石英阶段。以形成自形程度较高的毒砂、黄铁矿为特点,并普遍发育压碎结构,晶体裂纹常被后期方铅矿、闪锌矿等交代或充填,石英为乳白色。

(2)磁黄铁矿-黄铁矿-石英阶段。以大规模磁黄铁矿出现为特征,并与黄铁矿相互伴生,金属矿物多为半自形-它形,石英为烟灰色。

(3)铅锌-碳酸盐阶段。是本区脉状铅、锌、银的主矿化期,硫化物通常互相伴生或共生,不同矿化部位体现为不同矿物之间存在先后交代关系,但总体而言这些硫化物基本属于该阶段的矿物;根据矿物的生成顺序、相互穿插关系等,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早-中-晚三个亚阶段:①早亚阶段以自形程度较高的闪锌矿为主(图8G),方铅矿较少或无,与闪锌矿共生的还有少量黄铜矿、碳酸盐等;②中亚阶段以形成自形程度较高的方铅矿为特征(图8E),与之共生的还有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碳酸盐等;③晚亚阶段以形成粉末状、致密块状方铅矿为主(图8F),有时具胶状结构,以脉体形式穿插前期块状方铅矿-闪锌矿矿石。以上中-晚亚阶段也是含银矿物大量形成的时期,包括银黝铜矿、辉银矿、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等(图8J、K、L)。

(4)晚期碳酸盐阶段:晚期碳酸盐成分以方解石为主,一般较纯净,白色,呈脉状、细脉状产出,有时穿插早期形成的矿石。

2.4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有两种,即砂板岩和闪长岩,矿体两侧围岩蚀变总体上发育范围、强度都不大,含矿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强度微弱。

矿体产于砂板岩中的,围岩蚀变一般可见10~20 cm的褪色带,最小只有几毫米,最大达3~5 m;蚀变类型也较为简单,主要是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呈细粒浸染状或微细脉浸染状交代砂板岩,使岩石颜色呈不均匀的白色、灰白色,原岩结构、构造大多可清晰辨认。围岩蚀变宽度、强度一般是上盘大、强,下盘则相反。

闪长岩中的蚀变更弱,一般只有2~5 cm的蚀变带,最小只有几毫米,最大0.5~1 m;蚀变类型主要是长石的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暗色矿物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接触带由于有早期接触交代蚀变叠加,蚀变较强,范围相对较大,类型也相对复杂。

3 控矿因素

(1)隐伏的石英斑岩脉(体)是本矿床成矿热源中心,也是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从矿床西部的斑岩型矿化、隐爆角砾岩型矿化到中东部脉状充填矿化,成矿温度逐渐降低,平面上成矿元素组合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多元素、多类型、多成因的矿化特点,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矿系列,因此可以确定隐伏的石英斑岩脉(体)是本矿床成矿热源中心,也是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根据区域研究成果,成矿流体与斑岩来自同一岩浆源,是低盐度、低密度、快速流动、富含成矿元素的汽水溶液,上升过程中还不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当上升到断裂破碎带时,多形成脉状充填型矿体,且矿脉两侧围岩蚀变较窄(卢树东等,2004;邹国庆,2006;张同林等,2001;李德东等,2012)。

另外,隐爆角砾岩作为次火山岩作用的一种产物,是次火山岩携带了大量的挥发分组分,在近地表时骤然减压的产物,矿化隐爆角砾岩的存在是次火山热液矿床重要标志和证据;本矿床矿石中常见的固溶体分离结构,反映了成矿时温度、压力变化均较大;矿石中的晶洞构造、胶状构造等均是浅成环境的标志(黄崇轲,2001;刘家军等,2010)。

(2)矿体严格受低次序构造控制,以脉状充填形式产于其中。矿床范围内的F1断裂,它沟通了成矿热中心与容矿构造之间的联系,是主要的控矿、导矿构造。由于F1、F3长期活动,加之所处构造位置(林西复背斜的翼部),在特定的部位形成了一系列次级北东、北西、近南北向构造,为后期脉岩侵入、成矿提供了前提;这些次级构造单个规模一般不大,但通过交接复合,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弧形含矿构造(1号主矿体)。而这样的特定部位往往是断裂-裂隙系统形成较为有利的区间,如哲斯组砂板岩经区域变质程度高(地层由原来的“柔性”逐渐向“脆性、刚性”转变);脉岩与砂板岩侵入内外接触带(薄弱部位);不同岩组接触带(哲斯组中、上段);构造和“岩脉群”夹持部位(F1-F3)等。

(3)矿体与岩脉、岩脉群密切相关。从平面上看,矿床中部地表出露的“脉岩带”与北东部隐伏的“脉岩群”大致平行展布,间距500~600 m,主要的脉状铅锌银矿体大多产于它们之间。这些脉体(侵入岩)侵位于先期形成的断裂-裂隙系统中,可以用来恢复早期构造格架(李德东等,2012),脉状铅锌银矿体则形成于脉体侵位时形成的构造空间,并有矿体切穿脉体的现象。

4 结论

图8 边家大院矿床矿化特征Fig.8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anjiadayuan deposit

边家大院矿床在成矿带划分上,属于大兴安岭中南段火山岩带的黄岗梁子-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近邻著名的大中型多金属矿床有黄岗梁铁-锡矿、大井子锡-银-铜-铅-锌矿、白音诺尔铅-锌-铜-锡多金属矿、浩布高铅-锌-锡-铜多金属矿、敖脑达巴银-锡-铜多金属矿等。总体上,成矿特点、成矿规律与区域相一致。

矿床成因类型为与浅-超浅成侵入岩(脉)有关的次火山热液矿床,主要工业类型为产于砂板岩、闪长岩中的脉状铅锌银矿床。矿化期、矿化阶段上具有多期、多阶段性,这与火山间歇活动或脉动喷发有关,从矿石矿物组合、共生关系看,矿床形成温度跨度大,但总体上还是具有同一热液系统连续演化的特点。

矿床控矿因素是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或火山岩带夹持的基底隆起区之上几组断裂交汇处;有浅-超浅成斑岩呈岩脉、岩床、岩墙产出;发育近火口相的隐爆角砾岩或侵入自碎角砾岩;几组构造或“岩脉群”夹持区域并发育低次序密集裂隙(断裂)带。

边家大院矿床目前探明具有工业意义的是东部脉状充填型银(铅、锌)矿化,而西部的斑岩型锡(钼、铜)矿化、隐爆角砾岩型锌(铅、银)矿化由于工作程度较低,工业意义尚未确定,应是下步勘查的主攻方向。

黄崇轲.2001.内蒙古林西县大井锡铜多金属矿床[M]//中国铜矿床(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465-471.

李德东,王玉往,王京杉,等.2012.岩脉的侵位机制对成矿作用的约束——以内蒙古大井锡多金属矿为例[J].地质与勘探,48(3):538-545.

刘家军,邢永堂,王建平,等.2010内蒙拜仁达坝超大型Ag-Pb-Zn多金属矿床中针硫锑铅矿的发现与成因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40(3):565-572.

卢树东,高文亮,汪石林,等.2004.江西彭山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与成因浅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7(3):201-208.

申伍军,王学求,聂兰仕,等.2012.大兴安岭成矿带大型银多金属矿区域地区化学预测指标[J].地学前沿,19(3):49-58.

张同林,李及秋,厚恩慧,等.2011.西藏当雄拉屋铜锌矿成矿模式研究及成矿预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2):140-144.

邹国庆.2006.灵山岩体西北缘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前景[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9(增刊):81-84.

猜你喜欢
岩脉铅锌斑岩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河南崤山东部浅覆盖区磁异常特征及其银铅锌找矿预测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桑加卢比铜多金属矿地质成矿条件分析
北京八达岭斑状花岗岩研究
铅锌尾矿综合回收锌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