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杰
今年4月12日,在上海市收藏协会2014年的年会上,“上海市收藏协会青年委员会”正式揭牌。上海市收藏协会作为全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省级收藏协会,在会长吴少华的指导下,此次筹备并成立青年委员会,又一次在全国各大收藏协会中拔得头筹。在当今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资深藏家和专家队伍年龄老化严重的情况。六十岁、七十岁是常态,八十岁九十岁也不稀奇。收藏界青年藏家和专家的后续力量跟不上,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为了避免收藏文化出现断层,妥善地传承海派收藏的文化与理念,积极培养后备收藏力量,让年轻一代的收藏家们可以跟上老一辈的步伐,继往开来,承上启下,成为未来的收藏中坚力量,在会长吴少华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上海市收藏协会青年委员会”这支年轻的收藏队伍。青委会旨在为上海市打造一支年轻的强有力的收藏专家团队。作为收藏界的后备力量,作为全国第一家收藏协会的二级组织,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委会后续将走向社会、走向全国,将收藏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发扬。
In order to avoid a disruption in collection culture, actively
cultivate descendant collectors and help a generation of
young collectors keep up with the old collectors, usher
in the bright future and become the backbone of future
collection industry, “Youth Committee of Shanghai
Collectors Association” is established as a young collection
institution.
顾文豪
1997年起师从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先生和上海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朱裕平先生,学习古玩艺术品的鉴赏。在学习中对中国的明清瓷器,竹刻杂件兴趣浓厚,特别是对果核雕刻情有独钟。
在众多古代雕刻艺术门类中,我唯独喜欢上了桃核的雕刻作品。不同于橄榄核,桃核是利用其本身的天然沟壑纹理,仔细布局,人物雕刻局限性大,数日才能完成一件。桃核的雕刻最早可见于宋代文献上的零星记载,到明代得以发扬,明朝的天启皇帝就是桃核雕刻的发烧友,据说还曾亲自操刀雕刻。时至清代中后期,桃核雕刻技艺流落民间。
第一次接触桃核的艺术作品,是在与店主攀谈后,因大家志同道合,喜欢精致的小玩意,所以给我介绍了他的独特收藏“桃核圆雕济公”,第一眼见到这既粗犷又朴素的桃核制品,就被吸引住了。随后多次留意艺博展会上民间艺人的桃核作品,最后有幸认识了现今担任山东省潍坊核雕协会会长王蒙先生,被他的作品所打动。我所收藏他的作品多次被评为民间艺术优秀奖及金奖,2014年还有幸参与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项目》的展览。
《九龙献瑞》,它采用了透雕及圆雕的技法,耗时2个月,九条龙神情各异,布局层次分明,玲珑精致。再如桃核圆雕《瘦骨罗汉》,瘦骨罗汉又叫“雪山大士”,相传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目睹世界疾病苦恼,深入雪山修行,以求正道。此人物罗汉,身材消瘦,双肩耸立,筋骨暴露,静坐冥想,一手持馨,一手持念珠,活脱脱展现了净饭王太子为悟佛法,超凡而坚毅的决心。还有如桃核《十八罗汉》,在方寸之间,布满18位尊者及其坐骑,用放大镜细看,各尊者手持独特的法器,神态各异,动作栩栩如生。在18尊者核雕布局中,已摆脱了桃核自然纹理的束缚,尽显雕刻者多年累积下来的不凡功力。
桃核是果核雕刻中一个精品门类,可以以小见大,从中不仅能折射出艺人对核雕的独特构思及创作,而且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丰富自己的知识,使中国的文化艺术,通过核雕这一载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得以发扬。
蒋蔚
自幼随其父蒋道银先生(国家文物局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专研古陶瓷修复及文物鉴赏,并随名师研习字画,对古玩收藏与鉴赏投资有独特的学术观点与造诣。
当今艺术品及文物古玩字画的收藏已不是单纯的经济投资,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更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在古玩收藏投资中应该是小中见大,百粗不如一精,百精不如一珍。藏家不可能藏尽天下所有,应按照自身喜好及经济实力理性收藏并从中体会其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
首先要了解中国的陶瓷历史,知道各年代与窑口的特征,以辨别真伪。一开始先收些标本、破的、残的瓷片,从这些瓷片中了解每个窑的特点。再是小器、民窑器,然后再是大器、精品器、官窑器。这样一点点积累经验,减少上当吃亏的机率。近年来,市场上鱼龙混杂,要多看、多上手、少出手。看,指看书,到博物馆看藏品,看实物。多上手是指到大型拍卖会看拍品,可以多上手,有手感,作比较,总结经验。少出手是指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买下。
在我收藏的过程中,有过这样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几年前有位朋友拿了件“海捞瓷”是件元青花大罐让我看,初见这件瓷器让我很心动,器物周遭以及内部附着海生物,想着这是件能拍出上千万的元青花,让我非常兴奋。如果把这些附着物清理干净,这件器物就非常完美了。在征得友人同意后,我开始用化学试剂进行浸泡,但在剥落的断面及落下的粉尘中,发现了一层白色结晶状物质,也就是粘接剂,那这件器物就存疑了。等全部清理完毕,发现这件元青花釉面过白,施釉稀薄,纹饰工整有余却略显呆板,所以这件就是赝品。
因此我们在收藏和鉴赏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仔细研究分析,多向前辈讨教,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提高自身鉴赏力。
彭凌燕
祖籍江苏江阴,自幼喜好玉器收藏,主攻新疆和田玉与缅甸翡翠的收藏。上海市收藏协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宣讲团特聘讲师。
近年来因为开采手段的提高,大量高档的和田玉原料在短短十数年间集中问世,数量远超古人五千年的收藏。因此新玉收藏,是一个最近十年才逐步成熟的收藏门类。针对目前玉器收藏市场上真假莫辨的现状,从实战出发,系统全面地对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软玉玉种进行归纳分析,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软玉分类理论”,编辑出版了《昆仑寻梦》一书;针对目前市场上优劣难分的现状,从实践出发,详尽地对和田玉鉴赏指标进行提炼,归纳出一套完整的“和田玉鉴赏理论”,出版了《盛世藏玉》一书。
玉器收藏,作为众多艺术品收藏门类中的一员,在华夏大地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而新玉收藏,更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异军突起,市场热烈程度赶超传统古玉器收藏。
新疆和田玉,是新玉收藏中最为热门的收藏项目之一,也是真正的软玉收藏爱好者必修课之一。和田玉,应该如何正确、理性地收藏呢?自古以来,玉器收藏便有“首德次符”的原则。“德”,指玉件的质地,不管是玉石原料还是玉雕成品,玉质精纯、温润内敛、凝重浑厚者为上品,也就是说,在玉件结构、油分、糯性、纯度都应达到一定的收藏高度。“符”,指的是玉件的外观,玉件若地质上佳,再继续关注颜色、皮色、工艺或料形的外在因素,藏品才能内外兼修。毫无疑问,真正品质上佳的玉器收藏品,应该是“德”与“符”兼备的。
同时,玉器收藏,又是一种文化的收藏,新玉收藏自然也不例外。每一件玉器都包含着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传承。因此,藏友们应在玉器收藏的同时,同步关注与研究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统古玉的收藏文化,这对新玉收藏又能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与提升作用。
王译萱
艺萱堂堂主、善缘·唐卡秘境(上海)艺术中心掌门人之一,上海禧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青年委员会委员,介入唐卡之前,对于国画及西方艺术也有涉及,现在大力推广藏文化,传承西藏古文明艺术精髓、发扬藏文化魅力哲学、传播善与智慧的正能量。
世间有一种事物,因其杰出绚烂,稀有独特,历经岁月磨砺而成为至尊的象征,代表经典而被人永久膜拜,这便是唐卡。唐卡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独特形态,是见证东西方多元文化交流、链接、融合的例证,是研究世界文化传播史的“活化石”。
“不到热贡,不知道自己的技艺少;不看唐卡,不知道天下的颜色多。”适逢藏历新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热贡,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热贡艺术馆,又到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萨日等以热贡唐卡著称的村子里拜访民间画师。对于唐卡绘画我看到的不只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还有这个民族背后祖祖辈辈漫长而虔诚坚守的恒心与毅力,隆务河谷中的艺术村落洋溢着一种儒雅气质。
艺术来源于我们的心灵对人生与社会的热爱与实践,对美好生活的感觉、感悟、感受、感应和思考!在众多唐卡中,我对启加大师的这幅《白度母》情有独钟。静观这幅唐卡你感受到的不仅是美,而是灵魂深处的震撼与洗礼。善缘·唐卡秘境(上海)艺术中心集中展示启加、罗藏旦巴、才旦等热贡唐卡大师珍藏之作。传承472年历史的“神画师”家族、享誉世界的热贡艺术世家,用灵魂与信仰诠释生命的意义,用智慧谱写历史的延续。启加,唐卡神话的源头;罗藏旦巴,修行宇宙智慧能量的奇艺高僧;才旦,灵魂与信仰完美融合的艺术传奇。
收藏是一种阅读,收藏是一种财富,收藏是一种幸福。唐卡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魅力诠释着特定的历史文化。
张昕
1974年出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中国皮影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更进一步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收藏,主要收藏中国当代大师皮影作品。
皮影,又称“皮影戏”或“灯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南宋,元初随蒙古大军的四方征伐传至西亚、南亚和欧洲,流传至今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是皮影戏的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的通称,一般包括:唱腔、操纵、雕刻造型和特技四个主要方面。如今,随着戏剧艺术的淡出,人们更关注对皮影造型作品的收藏。
皮影收藏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城市,由于高品质的明清皮影早已被其他藏家高度垄断,因此,我独辟蹊径,从本世纪初开始,便以当代大师的皮影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这其中如《烂柯山》、《五虎将》、《百子图》、《白蛇传》、和《陈增礼头楂图谱》等,均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遗大师的扛鼎之作。
与其他皮影收藏者的收藏思路不同,我更注重对题材的收藏和对皮影造型的研究和创新。由于皮影造型本身是很容易被复制的,而创新一件全新的皮影作品更是难之又难!因此单纯的收藏数量上的增加,而不对皮影文化进行研究和创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汪天稳大师,他是当代唯一的皮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新中国历史上一共两位,另一位是他的师父李占文先生),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广为收藏。由于汪大师特别注重皮影艺术的创新,而被海内外赞誉为“天下第一刀”。
我与大师于2008年结缘,并于2013年收藏到了大师花费10个月,亲自为我雕镂的作品《烂柯山》(另有一件,是他专为2008年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制作,被中国棋院收藏,存世二件。),这是我个人收藏史上的里程碑。在大师的指导下,我对皮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也为我的收藏道路指正了方向。同时,我的收藏理念也得到了大师的认同和褒奖,目前,我们正在为完成《虎牢关》皮影作品而努力!
皮影在上海虽为小众类藏品,但随着更多工艺精湛、构思独到的作品问世,一定会受到世人更广泛的关注。真诚地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了解并喜爱中国皮影艺术。
赵雅娟
女,上海人,1982年出生,古董家具青年收藏家,主攻明清江南古董家具的收藏。
自幼跟随父亲收集明清古董家具,藏品主要以江南苏作文人家具为主,种类齐全,有床榻、案几、橱柜、桌台、椅凳等,木材除了珍贵的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外,还有榉木、楠木、柏木、银杏木等。藏品不上蜡、无修理,保存原汁原味的自然包浆。通过父亲传承,以及近十年自身的日积月累,现有藏品数万件。
明清江南苏作文人家具中除了少部分的黄花梨、铁力木等名贵木材外,其余用料多为就地取材,江南家具主要有榉木、柏木、银杏木、楠木等。其中,榉木秀美的宝塔纹与山水纹理,尤为明清两代文人雅士的钟爱。用其做出的苏作家具,无论是从纹理的选材还是细腻的做工,再到线条优美的造型,极富浓厚的文人气息,能与京作的黄花梨宫廷家具媲美。
身为一名80后,接过父辈的收藏,担当肯定不止这些案几橱椅,更多的是文化责任。在自己收藏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些宝贵的艺术品同时展示给社会,向那些同样喜欢明清家具但又愁于看不到佳品的爱好者展出。将自己对古董家具的认识及感悟传播给更多的同龄人,让大家在追逐国际潮流的同时,抽空静下心来品味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之美,继续努力做好一位中国木作文化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