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4-10-10 14:21
红旗文稿 2014年15期
关键词:政体人权资本主义

张维为: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

首先,西方主流话语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解释,有意忽略于己不利的历史事实。“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源于西方的观念,只要不被滥用,都是好东西。中国人民过去反抗西方列强的欺辱,坚持的也包含这些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它们的内涵。这些观念今天已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在中国走向富强的进程中,它们还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应该确立一个前提:这些观念作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其解释权也属于各国人民,而绝非少数西方国家。否则就可能出现荒谬的情况,比方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使6亿多人脱贫,会被认为与人权进步无关,而美国大举入侵伊拉克,造成至少10多万平民死亡,数百万平民流离失所,这个本世纪最大规模的侵犯人权行为则会被看作是捍卫人权。其次,准确地找出“自由、民主、人权”的来龙去脉,还历史本来面目。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观。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观,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第三,从对“自由、民主、人权”历史真相的叙述中,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发:一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人权”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承认的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更多;二是西方对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放弃糟粕的东西,继承优秀的东西。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7月17日)

王绍光:摒弃政体决定论思维方式

政体思维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维方式,认识不到政治现实的复杂性,把复杂的政治现实简约为几个标签:民主、专制,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网上最近有篇文章,说中国的问题是一党制,是政体的问题。那么变成几个党好不好呢?很多人想搞两党制。但是他们没有想过,他想搞两党制,别人也想有两个党,最后可能出现几百个党、几千个党。苏联解体后,出现了几百个政党。要治理一个现代国家,仅仅强调政体的形式是绝对不行的。其实按照真正的政体理论,西方国家也没有一个是标准的民主制,它们都是混合政体。这种混合政体含有大量的非民主因素,这样才能解决它们的实际问题。中国要是用非常简单的政体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把国家带到沟里去了。中国人今天要汲取历史教训,否定政体决定论这种思维方式,采取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就是政道思维的方式。应该多考虑考虑治理的目标是什么,有多少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可能会更好。

(来源:《经济导刊》2014年第7期)

李殿仁: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发展到“纠正”社会主义;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可以说,他们极尽一切手段,肆意歪曲捏造历史,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是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革命、“告别革命”。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把改革说成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的“补课”。三是质疑“两个不能否定”,故意放大问题、夸大失误和挫折,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虚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是用攻其一点、以偏概全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其本质和主流,把其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研究历史只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能以尚未发生的想象作为依据。历史是不承认“假如”的。其次,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要采取唯物主义态度认真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作用和影响,从中把握它的本质和主流。再次,判断事物的功过是非只能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判断,不能用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去衡量过去的事件和决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5日)

戴焰军:人情与制度: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平衡

现实中,许多干部出问题就出在人情与制度方面。一是有些干部本身就把人情放在法理之上,脑子中只有人情,没有法理,办事因人而异,只要是自家人,老同学、老乡、老朋友等关系,就可以放弃原则,徇私枉法。二是有些干部具有一定的制度意识,但碍于人情,不愿意或不敢得罪人,最终放弃了原则,破坏了规矩,违反了制度。三是有些干部严格按原则办事,不徇私情,维护和执行了相关制度,却被人认为是不通情理,六亲不认,成为社会关系中的孤立者。四是有些干部既能维护原则,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来说服那些试图让他违反原则为己办事的人,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也是最难实现的结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只能靠制度。这就要求干部一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规则意识,分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公、什么是私。二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法规和道德底线,不为各种私情所动摇。三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掌握好人情和原则的分寸,并把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共产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不讲人情,只是不能因私情而枉公法。

(来源:《时事报告》2014年第7期)

王韬:经济学课本里缺了什么

和过去的几十年一样,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占据主流的仍然是一个完全竞争、信息完全、零交易成本的完美假想世界,个体仍然是理性、自利、效用最大化的个人;市场均衡是常态,失衡是偶发状态,即使其发生了,也会迅速地恢复均衡。时至今日,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承认,经济学构建的理想世界并不存在,但他们认为所有的缺陷都只是经济学这座大厦的一处小病,并不威胁整座大厦的根基。于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西方经济学,或者至少是西方经济学教育在今天遭遇了一场危机。在美国和欧洲,不少经济学学习者已经开始表达他们的不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在近期发表宣言,呼吁经济学教育改革。而近几年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名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罢课的事件,他们的质疑很简单:金融危机发生了,课本上却仍然在自说自话,到底谁错了?类似的讨论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很少,国内所用的教科书也大多译自西方主流。教育者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本身就缺乏批判的眼光。中国经济仍然处在激烈转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断重构,若是单从课堂和黑板经济学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结果一定令人失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7月11日)

袁银传: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

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说主流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崇拜自由市场经济;第二,倡导平等或者程序正义。第三,崇尚个体本位和自我价值。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主导和普通民众崇尚的价值观。一是社会控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实质;二是价值理性的失落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三是人的奴役与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后果。对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性质及其在经济自由遮蔽下的强制性。其次,资本主义政治的民主性质及其在政治民主遮蔽下的专制性。第三,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性质及其在价值中立遮蔽下的意识形态性。第四,普世伦理、普世价值遮蔽下的极端霸权性。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

周少明:包容性资本主义难担治本重任

不久前,伦敦举行了包容性资本主义大会。据称,与会的250名超级富豪代表来自37个国家、35个商业领域,管理着全球大概1/3的可投资金额(30万亿美元左右)——平均每人控制1200亿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说法,包容性资本主义应使在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获得信任、机会和回报——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她表示,现在资本主义的恶性发展已经严重动摇了人们对于政治领袖的信任、对机构的信任甚至对自由市场本身的信任,如果不实现包容性增长,资本主义就会在民众普遍的失望和不信任情绪中失败。事实上,包容性资本主义只是近些年来西方世界对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的弊病和缺陷而进行的诸多反思之一,既不新鲜,也非灵丹妙药,更不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的政治目的或赋予穷人“人人平等”的政治权利。现代资本主义的“过度”特征愈加明显:过度追求利润、过度杠杆化……诸如此类的“过度”既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思想源头,也激发民粹主义抬头乃至泛滥,就连西方国家一直自我标榜的“机会平等”也因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而名存实亡。当前西方社会呈现的制度弊端,是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核心理念所导致的,并非技术层面的方法足以简单弥补。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7月21日)

猜你喜欢
政体人权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一个新的政体模式:半总统制政府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