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企业转型升级碎言

2014-10-10 05:35张如华南昌大学
锻造与冲压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升级转型

文/张如华·南昌大学

锻造企业转型升级碎言

文/张如华·南昌大学

人所共知,我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如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制造强国,是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的。响应号召,积极思考,冒昧提笔,权表寸心。

笔者认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涵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得产品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而不是靠产量的简单扩张来“做大”(小型转中型,中型转大型……)。转型升级,既是客观新形势、大环境条件下的新要求,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观愿望。

企业层面

企业无疑是主角,锻造企业与外部的主要联系如图1所示,其中单线表示主要是信息流,双线表示主要是物质流,但也有信息流。

无数实例证明,企业负责人(老板)的素养(眼光、魄力、历练等)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图1 锻造企业(技术口)与外部的主要联系

不少近10年创办的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大发展的环境下成长顺利,经历的风浪可能也不多,在贯标、ISO质量体系认证等过程中可能是借助社会力量(花钱)过关。正是因为成长顺利,才使得部分企业的负责人忽视了一些方面。

⑴除了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绝缘,从不参与相关活动,一些企业负责人对行业现状了解甚少。

⑵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认识不足,一些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长期存在。

⑶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探得一些信息后甩掉技术服务提供方的短期(近视)行为时有发生,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耐心不够。

⑷面对政府提供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资助,要钱积极,但实施创新热情不高,在暂时有利可图上停滞不前。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锻造企业要想顺利地完成转型升级,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⑴用人方面。除了企业负责人要有良好的愿景外,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从用人上制度化,一般应设置一个总工程师(或技术副总经理)岗位,这样总工程师(或技术副总经理)既能理解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和所涉及到的问题,又能考虑企业负责人无暇顾及的具体技术细节问题。优秀的总工程师(或技术副总经理)应该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所作为。

1990年度,笔者曾任某中型国营专业锻造企业主持工作的副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一阶段技术改造工作。应用专业知识,经过广泛调研比较,我们当时确定了以引进俄制40MN热模锻压力机为主要内容的技改主导思路和具体内容。本次技改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与同时进行技改的同类企业相比,起点高、投资少、周期短、效果好,这次技改给企业带来的优势至少保持了20年。

⑵技改之设备选型方面。20多年来国内引进了数量可观的先进锻压设备,但大都是个别行为,统筹性不得而知。相对国内制造的设备来说,有些引进的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可能几年后这种先进性即会丧失,而有些引进的设备,其先进性可能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老一代锻造界人士一定记得组建二汽“聚宝盆”的说法,当年经济条件那么困难,政治气候又那么不好,邓小平同志却批准东风汽车锻造公司引进120MN热模锻压力机生产线,在几十年后该生产线仍具有先进性,这是何等的气魄!而提供技术支撑的专家又是何等的具有远见卓识!

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数量已比较可观了,但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过去往往简单地将责任归为高校及科研院所脱离实际或成果转化力度不够。换个角度看,企业是否愿意积极主动承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呢?为此企业又做了多少工作呢?本人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些落后的设备、技术现在还在很多企业中使用,而与此对应的是一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却被冷落,没有多少人理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因此,笔者认为,摒弃“不在乎创新”的传统思维,尤其是企业决策层人员的理念要及时更新,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但这也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事。

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应形成合力,行业协会在其中应起到桥梁作用。建议政府加大鼓励力度,能否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提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选择什么样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解决好配套的法规问题,设立第三方仲裁机构等等。若暂时难以做到,建议企业在技术研发、技术人才培训、购置技术资料等方面要舍得花一点本钱。

国外著名公司早就有借用“外脑”的习惯,而且长期坚持,国内似乎尚未形成这种风气(聘请顾问往往盯住退位的官员),技术顾问远没有法律顾问普及。

合作会带来双赢,为什么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这么难?“狼来了,狼来了”,喊了这么久狼却一直没来,但终归有一天狼真的会来的。

⑷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方面。锻造企业的产品一般是初级产品,与下游企业(零部件切削加工、产品装配)合作,推广应用先进的精密成形技术,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以此类推,也可以向上游延伸,对原材料供应商提出必要的要求(江苏张家港海陆环形锻件有限公司已经这样做了,估计不会只有一家企业这样做)。

⑸主动参与国际化竞争方面。现在有的企业已发展到外向型,在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中生存、扩展,而对尚未进入该阶段的企业如何发挥带动作用呢?是兼并还是任其自生自灭?另一方面,外向型企业也有主动参与与被动接受的差别。

行业层面

事实证明,中国锻压协会(以下简称“锻协”)的工作是很出色的,也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除了说明锻协领导及秘书处人员把握了行业发展动向,有开拓精神,工作方法得当之外,也说明广大企业需要锻协。

前瞻性是个美好的词,但要真正把握好却非易事,谨举一例:锻造余量与公差技术标准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放弃沿用了几十年的前苏联标准,强制性采用德国标准(DIN 7526等),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当时我们都感觉难以实现,但现在往回看,却惊喜地发现,这种做法实际上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锻造技术的发展。

锻协应该也要有此类贡献,将相关数据总结并发布出来,一可以增强凝聚力、鼓舞企业信心,二可以供未来工作参考。

笔者在此对锻协的工作有几点建议和思考:

⑴尝试与其他行业协会(如汽车工业协会,尤其是相关零部件行业协会,如齿轮协会、工程机械协会、标准件协会、石油机械协会等)合作举办相关活动,相信几家协会有能力协商好经费分配等问题。

⑵每年就有关重大事项提炼并公开发布若干关键词,引导行业发展。例如,就某些方面存在产能过剩公开发出警示。

⑶上述各方面是否有锻协发挥桥梁作用的空间?

张如华,教授,兼任中国锻压协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以及锻造企业的技术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升级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