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造岛”背后

2014-10-09 00:42施洋
看世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岛礁南沙岛屿

施洋

近段时间来,中国在南海多个岛礁进行的大规模填海工程引起了以菲律宾为首的多个国家的关注。综合境内外媒体的报道,至少有包括赤瓜礁、华阳礁、南薰礁、东门礁在内四处礁盘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形成多个面积不小的人工岛屿。

包括英国、菲律宾甚至加拿大的媒体都报道了这些岛屿的成长,而对于外国媒体的“过分关注”,中国外交部在记者招待会上进行了明确的回应:中国在有关岛礁的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改善驻岛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言下之意,这些规模巨大的“造岛”行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驻守岛礁。而在各大军事论坛甚至一些媒体的军事节目上,这一造岛行动则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些岛屿被认为可以在未来起降歼-11级别的重型战斗机,甚至成为覆盖南海的“不沉航空母舰”。

要了解大规模改造南沙岛礁的真正用意,就得从改造前的南沙岛礁状况开始。

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中国政府已宣示主权,但由于长期缺乏远海作战力量,新中国直到1988年南沙海战前后才开始派兵驻守南沙岛礁。由于礁盘在涨潮时会被海水淹没,以礁盘为基座的守礁建筑便要以大量支柱高高撑起,形成“高脚屋”的独特形态。在整个90年代,在高脚屋里站岗的海军官兵一直是戍边军人的代表之一。

第一代高脚屋由竹竿、篾席和塑料布“凑合”而成,因其条件艰苦而有“海上猫耳洞”的别称。几个月后建造的第二代高脚屋总算有了金属结构,虽然生活条件依旧恶劣,但至少这种“海上蒙古包”摆脱了被大风浪卷走的担忧。因为缺少空间,这一时期的南沙岛礁建筑除宣示主权外基本没有其他意义。几年后“高脚屋”被换成了浇筑在礁盘上的水泥堡垒建筑,岛礁上也根据大小不同安装了一批电子设备和更多生活设施,但其规模和储备仍旧不适合长期驻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遥远的南海上,即使为岛礁上的官兵进行补给也成了大难题——礁盘水浅,大型舰船无法靠近,只能将物资用交通艇、小登陆艇甚至舢板运送上礁,使用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一天时间才能为一座岛礁补充十多吨散货。不仅无法运输重型装备上岸,其极低的补给效率也日渐不适应新时代岛礁驻守的需求。

本次中国进行建造的大型人工岛,首先解决的就是多年来限制南沙岛礁守礁规模的给养问题。在进行填海的几个岛礁上,都特意建造了一段栈桥式的延伸段,将岛屿的一端延伸至礁盘边缘水深的地区,使原本只能锚泊的大吨位补给船可以直接靠上码头卸货,极大提高了补给效率;较大的岛屿也比礁盘能承载更多的物资,对提高守岛人员持续驻守能力奠定物质基础。

不过要将这些小礁盘一步升级为战斗机基地,现在还为时尚早。从已经公开的照片看,几处岛礁吹填基础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加固边缘和覆盖表土,为下一步植被的种植做好准备。虽然新的岛礁比原本的堡垒大出数十倍,但以其300至400米宽的边长,最多只能支持不足600米长的跑道,这虽然可以起降小型运输机,但对于战斗机而言显然不够。相比之下,更加合理的方案是在岛上建设直升机停机坪以及一定规模的维护设施。

不过这些扩大的岛礁依然将在中国未来的南海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南海舰队的不断壮大,为了掩护中国战略核潜艇,中国正将南海建成为壁垒海域,而位于南沙的这些岛屿则可以成为重要的预警设施。在这些岛屿上安装的雷达、声呐基阵等各类传感器可以为中国军队获取整个南海周边区域的战略战役情报,而就在前几年,这还是只有预警机才能做到的。从这一角度看,与其说南沙岛屿是不沉的航母,不如说他们是永不降落的预警机更为合适。

更多的设备需要着更多的空间和能源,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操作人员和保卫人员,现在看来,这一切才是南沙大规模岛礁建设的真正动机和理由。(作者系《观察者》网军事频道总监)endprint

猜你喜欢
岛礁南沙岛屿
“强芯九条”护航芯片项目落地广州南沙
海水里浮现的岛屿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作品集
清平乐·祈愿
中国电信南沙七岛礁4G基站光传输接入全面完工
加快南沙自贸区建设
初到盗国
小小消防员 第八集
世界十大神秘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