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桂珍
随着新课标进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要科学态度,不要花架子
学生的发展、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靠一二节经过千锤百炼的观摩课所能奏效的,关键在于平常的每一节课。要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真实记录。学生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缺憾,但都是真实的。教学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宁可要有缺憾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因此,我们应当把精力放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上,放在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这样,即使是研究课、公开课,也是平时每节课日积月累的结果。这样的研究课,对平常的教学才有指导意义。这样的课,虽然有缺憾,但更具有研讨价值。我校青年教师的研讨课就是在求真求实的过程中,展示研讨的结果,更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改变教师教法,实现角色转换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课堂交往的平等一员。对学生尊重,与学生平等交往,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学生就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这样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进入教材,一起进入角色,一起分析解决问题,一起获得情感的满足。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师生融为一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而且始终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把教学的重心从立足于“教”转变为立足于“学”。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教学方式是否在改变,主要看在课堂中,是教师在教书还是学生在学习。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校参加实验的班级,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初步实现了教师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过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学生的学完全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转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被动的依赖性的状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独立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堂教学作为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场所,应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互动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往与沟通,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交往互动,使课堂更开放,学生学习形式就会更活泼、灵动。“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着疑问,要实现由生疑到解释的转换,需要以学生大量的思维作中介。只有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思维才会互相撞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互相探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发展。
五、创设开放环境,引导自主实践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教学环境的创设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首先,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如充分利用校园信息网,创设浓厚的学习以及信息化环境,让教室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做环境的主人。其次,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充满人文关怀、崇尚个性、追求独特风格与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