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在这个城邦里,动植物相互依存,却又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这里有宁静也有喧哗,有强者也有弱者,有丰饶也有贫瘠,有尊贵也有卑微。
自然界的万物,以其独有的生活习性和繁衍方式,书写着生命的壮美与诗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一些“好事者”,乐此不疲地关注着身边万物的成长,以友善、恭谦之心和动植物交结朋友,并用手中的笔记录它们的行踪。其中,美国田纳西州南方大学生物学教授哈斯凯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以下简称《森林》)这部具有生态学与文学双重特色的作品里,忠实地叙述了自然界物种之间鲜为人知的各种生存之道。哈斯凯尔是一个学识渊博并且很有人文情趣的学者,他的作品文笔细腻、语言生动、表述准确。
按理说,哈斯凯尔在大学校园里从事生物进化与动物保护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才是正途。然而,他并不满足于那种曲高和寡的文献研究,而是把眼光投向了大学附近的一小片森林,并将这片森林命名为“坛城”。在这座“自然城邦”里,他密切地关注着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动植物的生存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生老病死。随后,他将观测感悟整理成教学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最终他将所有的资料汇编一起,于是有了这本《森林》。
《森林》一经出版,就引起美国各方的关注,并且获得各种奖项。如2013年获得美国国家学院最佳图书奖、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最佳入围作品、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等。众所周知,这种生态与人文跨界的作品,若想出彩谈何容易,这考验着作者的科学认知、人文素养和文字功底。《森林》之所以斩获诸多荣誉,一方面是本书内容与文笔经得起考验,另一方面也表明自然生态的问题已经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被全社会所关注。
正如本书副标题“林中自然笔记”所言,这是一本生态观测笔记。书中,身为生物学家的哈斯凯尔,以一年的时间轴为主线,他在每次的观测中,都试图揭开森林里动植物的生长、生存规律及其未来的命运。“坛城”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城邦,也是整个自然界的缩影。书的每一章节,都以一次简单的观测结果作为行文之起点,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等。通过这些观测,哈斯凯尔编织了一张动人的生态网,向人们耐心解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之间相互生存、相互依赖的科学道理,并剖析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的。此外,他每天都会在这座“自然城邦”里漫步,梳理动植物之间盘根错节的敌友关系。每一次踏进“坛城”这座自然城邦,对哈斯凯尔而言都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对谈。
阅读《森林》,我被哈斯凯尔精湛的文笔和科学见解深深折服。比如第一篇“伙伴关系”中,他把观测点瞄准并不显眼的地衣。生物学中,地衣是低等植物,因为匍匐于大地和岩石之上,和挺拔伟岸的大树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哈斯凯尔认为地衣是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其顽强的生命精神非其他物种所能及。他写道:“地衣并不像动植物一样依赖于水。地衣体在潮湿的天气里膨发,在空气干燥时瘪缩。地衣细胞在冬天睡得不沉,冬季只要天气稍稍放暖,它就能快速恢复生机。”更为难得的是,哈斯凯尔对自然物种的观测不仅仅富含人文意蕴,更是从生命科学层面对物种起源演化、生长规律、生命基因等进行了严谨理性的梳理。
在严寒的冬季里,植物们是如何“死而复生”的?哈斯凯尔在“冬季植物”这一章节中认为,那些外表枯槁的乔木和灌木,其实每根枝条和树干外面都包裹着活体组织,在霜冻来临前的好几个星期,植物就开始准备过冬。“它们将DNA和其他精妙的结构转移到细胞中心,然后用保护层包裹起来。细胞变得又肥又大……变形的细胞厚实而柔软,能够化解冰晶的锋芒,使之不受丝毫损伤。”在哈斯凯尔的眼中,自然界中的物种都有着独特的生存之道,死而复生的现象在植物界比比皆是,可是科技发达的人类社会,对此却一筹莫展。
《森林》试图构建起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城邦”。在这个城邦里,动植物相互依存,却又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这里有宁静也有喧哗,有强者也有弱者,有丰饶也有贫瘠,有尊贵也有卑微。哈斯凯尔在这座自然城邦里,找不到人类的高贵感和优越感。在大自然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种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自以为是的人类,若打破物种之间平衡关系,最终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