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琳 鲍浩波
[摘要]文章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出版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指出出版者首先要关注网络技术发展,关注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和出版领域的应用,促进出版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努力打造精品仍是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问题
[作者简介] 陈琪琳,鲍浩波,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出版回顾
教材是商品,是特殊商品。高等教育教材是供高校师生所用的精神文化产品,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好教材源于好教学,教材出版只有植根教育、服务教育,才能谋求持续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引进、翻译苏联教材起步,到通过历届国家规划,逐步探索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教材体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曲折发展过程。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教材品种和数量上基本满足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也锤炼出一批有影响的经典教材。每一时期对教材内涵、形式的理解都折射出当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教材的需求:从最初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到“立体化成系配套”,乃至现在的“数字化教材”。
1951年成立的“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在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教材的调研、规划、编译、审定等工作,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一直是其最基本的工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从整个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规划和改革教材的编审和出版工作,各教材编审委员先后更名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课指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至现在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教指委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教材建设,扩大到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侧重宏观指导。
1954年成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是国家规划教材出版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除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还有各行业部委所属出版社。计划经济时期,出版社之间按照“专业归口、分工负责、加强协作”的原则各有分工:理科全部教材和工科基础课、共用技术基础课教材由教育部及所属出版社组织编审和出版;工科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分别由有关对口部委及所属出版社负责组织编审和出版……从1979年起,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教材出版工作的需要,原国家教委和国家出版局先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成立大学出版社100余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出版社之间原有的分工界限逐渐消失,教材出版走向市场化。随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权力的下放及教育行政干预的减少,以及1999年开始的大幅度扩招时代的来临,诸多出版单位分享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利好,教材建设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给高校师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各种数字化资源的涌现更是方便了教与学。
二、当前高等教育教材出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从“十五”开始,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已困境初现,但适逢1999年开始的大幅度扩招,掩盖了高校教材出版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招生人数的增长率开始恢复到1998年以前的水平,在校生人数的增长率从2007年开始恢复到1998年以前的水平,表明自1999年以来的大幅度扩招结束。高等教育由规模化增长转为内涵式发展,教材市场增长放缓,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在数量上,仅就规划教材而言,“十一五”之前,历届规划的数量都没有超过3000种。如列入“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的选题为654项,列入“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为2021种。即便是1994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总量也不到1000种。教材出版市场化后,各高校老师、各出版社的积极性都被极大地调动,教材品种和数量均大幅增加,仅“十一五”规划教材就有11765种,比“十五”规划教材增长了近六倍。
从“十一五”开始,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教指委不再亲自指导、参与教材建设。2006年,在《教育部关于成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函[2005]25号)中,界定教指委的主要工作为指导高等学校教材建设。2012年就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教材建设不再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下的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而更多地属于教师个体的自发行为,其质量就与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对编者而言,满足教学需求不再是其编写教材的唯一出发点,经验总结、项目成果、职称评审、经济利益等,都可能成为其编写教材的动机。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一些量大面广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材重复、泛滥出版,存在一校一本甚至一人一本的趋势,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2. 适应市场化的教材推介选用机制尚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也是教材的一纲一本时期,教指委的前身——教材编审委员会实际上承担着国家规划教材的整体规划、选题组稿,以及组织编写和审定工作,这种模式能够基本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教学适用性。此时主要解决教材的奇缺问题,有即用。如今,大量教材得以出版,各种宣传纷至沓来,如何建立和完善教材推介选用机制,引导高校教师甄别、选用适合的好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精品教材难进课堂,“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目前的教材推介选用机制尚不健全。首先是教材信息发布不快捷、通畅。高校教师获取教材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新华书店提供的每季教材征订目录、各出版社的宣传推广(包括出版社教材征订目录、样书等),以及一定规模的教材展示。新华书店提供的每季教材征订目录信息是相对最全面的,但是它对每本书只提供书名、书号、作者、定价之类可供征订的基本信息,并没有对教材内容、体系、特色等做进一步介绍;各出版社的宣传推广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教材展示则不能穷尽所有教材。因此,高校教师在教材信息的获取上很难做到时效性和准确性,这也决定了高校教材选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是缺少对教材选用的监督。高校课程教材的选用实质上大都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决定。课程负责人选用一本教材的原因有很多,自编、习惯、人情、利益等,都可能使其置教材应有的功能于不顾。教材使用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教材使用上基本是被动的,而且他们对教材信息的掌握可能更不全面。劣质教材进课堂,小则危害学生利益,大则危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3. 教材成本逐年攀升,但定价增长空间不大
教材成本受劳动力成本、纸张价格和稿酬三个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每年上升10%,纸张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如常用的胶版纸价格由2009年的5450元/吨增长到2012年的6500元/吨,涨幅达19%。稿酬方面,目前出版社多施行版税付酬方式。根据1999年国家版权局《关于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版税率规定为3%—10%。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稿酬版税率有逐年上涨的趋势,甚至有时作为一些出版社胜出的筹码而被抬高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破坏了整个教材出版行业的平衡。如2012年8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高职高专教材发行市场乱象丛生》中提到某些出版社竟然将版税率开到37%,这些都造成教材出版的成本逐年攀升。
教材的定价长期采用国家早期对教科书的定价标准。尽管近年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已经开始有所浮动,确定定价时会考虑成本、利润、发行折扣率、税金等因素,但是基于学生购买力、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这个浮动并不大。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允许出版社执行高定价策略。即便是现在的价格水平,相当多的学生仍认为教材价格过高。此时,二手书、盗版、复印等应运而生,这种现象对出版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如何寻求持续发展
按现有的增长方式,出版社已经在遭遇“天花板”效应。借助网络技术研制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新形态“教材”,也许是高等教育教材出版行业摆脱困境、持续发展的一个机遇。因此,出版者首先要关注网络技术发展,关注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和出版领域的应用,并适当探索和试点,促进出版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努力打造精品仍是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所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1. 关注网络技术对高等教育和出版的作用,顺势而变
网络技术正推动着教育和出版两个行业的深刻变革。在出版领域,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形态出版方兴未艾。据报道,2012年我国电子图书收入规模为31亿元,是上一年7亿元的4.43倍,呈快速增长态势。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中小学电子书包。若项目成功,面对习惯数字阅读的新一代,什么样的教材形态才能满足新需求,是摆在高等教育教材出版者面前的问题。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从OCW到MOOC,从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标志着由网络技术引发的持续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这场教学改革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最终影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同样的教学内容,哪些适合面授,哪些适合网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取什么方式能更好地促进人才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教材上,教材的功能和定位必将发生变化。因此,出版者在关注网络技术对出版自身影响的同时,必须关注并跟踪基于网络技术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并探索在新的教改形势下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把握新形势下的教材建设规律,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促进自身转型升级。
对比历年高校在校生和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每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可知,从2005年到2012年,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829万,增长53%,但是教材的出版总量并没有同期增长,约为16%。高校在校生人均教材册数不增反降,由2005年的18/册人降至2012年的13/册人。剔除复印、盗版以及二手书导致学生不用正版新书的情况,这是不是可以说明,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其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已经可以不再仅限于教材,学生对教材的需求相较过去在降低呢?
2. 提高高等教育教材质量,实施精品战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对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回顾历届国家规划教材相关文件,可以看出,“提高教材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教材建设的客观要求。同时,教材质量也是出版社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材质量,实施精品战略?关键在于人。对于出版社而言,与其说其核心竞争力是一批品牌教材,不如说是有一支专业化的编辑策划队伍。基于教材的特殊性,从事教材建设的编辑必须关注教改、跟踪教改,并能参与到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本身有深层次的了解、探索和研究。这就要求编辑既懂出版,又懂学科、专业;既专一门,又多有涉猎。有了这样一支好的编辑策划队伍,才能为出版社发现、吸引好的作者,为出版社汇聚重要的作者队伍。
[1]陈祖福. 半世纪艰辛探索 百花园精品争艳——高教教材建设50年回眸[M].中国高等教育,1999(21):28-31.
[2]张清江,万小朋等. 从发展谈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64-68.
[3]唐瑾. 改制后出版业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 出版发行研究,2012(12):27-29.
[4]《大学生手册》编委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概况:大学生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
[5]李奇,李洵之等. 高等教育教材发展与建设调查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