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耀敏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语言生动、思想深刻,观点鲜明、要求明确,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出版工作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在新的形势下,理论出版和学术出版大有可为,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应该坚守理论出版和学术出版的特色,为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应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大学出版社应该具备崇高的文化追求和高尚的出版情怀,要把出版社建设成为理论出版与学术出版的重镇,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理论和信仰,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新一届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宣传和传播。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说: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这既是对大学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总体要求,也是对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总体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经100多年了。历史已经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才为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依然十分旺盛,特别是它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是我们凝聚人心、奋发向上,投身于伟大事业的旗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成果,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早在10年前启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最成功的范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我国出版界最根本的任务。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一些研究成果还停留在一般性描述和论述的层面,总体或某一方面深入研究的成果还较少;人云亦云、相似雷同的较多,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的较少;解释历史问题的较多,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严峻问题的较少。这种局面是亟待改变的,否则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会受到损害和质疑。我国出版业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大学出版社与出版人尤其应该具备浓厚的文化追求和高尚的出版情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紧抓住国家文化战略的脉搏,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出版作为出版社和出版人的光荣责任与义务。
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出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丰硕成果的著作,是人大出版社的根本任务之一。我们把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和马克思主义出版重镇作为出版社的长期奋斗目标。例如,近年来,我们出版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 用哲学》《辩证法随谈》《务实求理》《看法与说法》等重要著作,李铁映同志的《论民主》《改革 开放 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等重要著作,陈锦华同志的《国事续述》等重要著作,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组织策划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毛泽东哲学思想史》《马克思的事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著作,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作;我们组织策划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50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等系列大型研究丛书,目的就是要有计划、成系列、成规模地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大学出版社应该把宣传、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成果出版作为重要的出版使命,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艰苦探索和追求。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在纷繁变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发展后劲,推动着中国面临一个又一个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应该说,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发展道路保障和基本制度保障。我们出版界能不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对我们出版核心竞争力的真实考验。这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做好出版工作:
第一,必须加强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盛世”时期,几乎都是文化大发展和学术精品层出不穷的时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我国学术出版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基础,文化事业和学术发展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精品大量问世。这其中有深入探索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趋势,思考和回答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凝聚着新的理论解释和理论创造的成果;有坚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思考和回答有关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深化着人们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成果;有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启发和感召着我们,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的文学艺术成果;有挖掘、整理和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成果;有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丰富我们生活,拓展我们视野,加强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成果。习近平同志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必须强调创新,加强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
第二,必须加强原创学术成果“走出去”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他多次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先发优势垄断了话语解释权,形成了话语霸权;与之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原创性、影响力上还有很大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出版这个平台,把当今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时代精神表现出来。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和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需要我国出版界,尤其是学术出版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人大出版社明确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成果的出版与“走出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许多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精品图书输出到国外,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的灿烂文明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例如,我们通过输出版权出版了土耳其文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波兰文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上、下)》、日文版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集体领导体制》、英文版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等一大批优秀图书。目前,人大社输出的在境外出版的学术著作达300余种,已经签订输出合同的有1200余种。
三、大学出版社应该把出版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作为自己的文化担当,营造文明先进、健康高尚、生动活泼的生活方式,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希望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难得的一方热土。与此相适应,如何营造一个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强大力量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一个值得广大出版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矛盾的多发时期,文化出版工作者如果一味追求渲染问题、揭露问题,寻求事件曝光的快感,那就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凝聚人心、团结奋斗。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实践也证明,文化建设需要倡导,需要坚守。习近平同志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对于我国出版界也有着重要启示,对于我们出版界来说,“绿水青山”就是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图书。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复杂的阅读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品味越来越多元化,面对这样的形势,出版社和出版人更要有服务国家建设大局的意识。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尤其要坚持正能量,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趣味,自觉抵制落后错误、低级趣味、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打造高端阅读平台。
多年来,人大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做“深出版”,即:做高端学术出版,提供高学术品质、高文化含量的精神食粮,积极出版反映当今政治理论、哲学文化、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等多学科的优秀图书。我们认为大学出版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背靠国内重点高校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易于获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他们为大学出版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出版内容支撑;其次是大学出版社许多相关学科的编审、副编审,本身就是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专家,许多策划编辑与中国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最后是大学出版社更易于搭建温馨、宽容、和谐的学术出版平台,像人大出版社与很多著名学者,包括国外知名学者都有很好的联系,许多作者乐于来人大出版社做客,交流学术前沿问题。正是因为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人大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优秀的研究水平。近年来,人大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资助出版项目就达500余项,仅2009年以来就有1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广大读者和学者把人大出版社誉为“学术沃土、思想摇篮”。
理论出版和学术出版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出版工作,坚持这一出版追求绝非易事,需要出版社持久的理论与学术坚守,需要出版人炽热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情怀,需要社会大众,特别是读者的理解和支持。总之,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需求,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努力引领学术潮流、阅读潮流、出版潮流与生活潮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是学术出版单位必胜的法宝。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