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宵萌
摘 要: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以物资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提出了新的经济学,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学说揭露了当时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黑暗、弊端以及衰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经济思想,为后来的人们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经济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跨越时代意义的科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描述了它对中国经济学形成的作用,并比较客观地提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35-02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政治”这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其是具有“社会的,国家的”等一些意思统属于社会范畴的经济学,并不把政治斗争作为研究对象。
在我国古汉语中“经”和“济”常单独使用,“经济”一词也经常放在一起使用。《辞海》中“经济”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国家经济活动、政治、军事等一系列问题,这时“经济”一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但偏重于政治管理。人们经常说的“经济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其意思是家庭经济管理。
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是蒙克莱田,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学。直到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为了代替封建主义势力,诞生了以A.斯密与D.李嘉图为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一学说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研究目标转向了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总和,从而使社会经济学形成了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及其过程与规律)。
(二)庸俗政治经济学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手工作业开始向工业机器作业发展,因而也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升级。资产阶级为了主导地位的稳固,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其目的是为了抹杀无产阶级的利益,利用言论来稳固自身。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庸俗政治经济学”代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居统治地位。
(三)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庸俗政治经济学”时期,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抨击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本质。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欧洲工人三次大罢工运动的实践经验,创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实现了经济学跨时代意义的改革。其学说的主要目的在于“揭露病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矛盾,并在内部发现能够消灭或替代病弊原因的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构成
(一)内容体系的构成
1.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资本的生产规律和积累的方法得出,其资本的实质是剩余价值,从而总结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这三条理论的资本范围。
2.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并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流通与社会再生产理论。
3.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与变化、剩余价值在其内部分配的规律、研究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姿态“土地所有权”的分配规律、分析与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明现象)的研究,建立了生产价值理论、商业利润理论、利息理论与地租理论。
4.剩余价值理论:讲明了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形成原因,并对其他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史中的亮点与败笔进行了明确的判断,使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严密的思路结构
从如何将商品转换为货币并使其成为自己的资本,确定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研究绝对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的生产,成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并使其转换形态以此循环达成资本周转等一系列思路,最终确认资本主义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独特的研究目标
在《资本论》中有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K.马克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中研究生产关系的。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根据现有文献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立阶段(19世纪40年代初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
自工业机器作业取代了工业手工作业,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自由、平等、博爱”的重要性,至此成为人人追崇的目标,但这些被资产阶级加以利用,成为了推翻封建制度的口号,随后在资本主义所治理的“梦想中的世界”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升级,致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发动起义与斗争,从而引起人们的思索与探讨,使得各国的经济学家与思想家做出不同言论的说辞,而这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迅速成为无产阶级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有力思想武器,最终使国际工人运动走向成功。
(二)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恩格斯逝世之后,出现了“历史命运的论战”,有些经济学家与思想家以“社会主义出现新的变化”为由,站到马克思的对立面,对其进行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错误的学说。而此时的俄国比较落后,但同时也是革命最为频繁的国家,这个时候列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位力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人,结合俄国的现状并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做了深刻的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揭示了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的经济学说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思想,并促使俄国经过“十月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二战以后一些国家(中国、越南、朝鲜、蒙古、波兰、保加利亚等)以苏联为首,形成一个社会主义的联盟,并以苏联为蓝本,开始各自的革命(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些国家的思想与意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以广泛传播与深入研究发展。
四、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改革
中国传统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在于“富国”一词,而中国从“富国”转向“富民,以人为本”,这一阶段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段佳话。
(一)富国
古中国最早诞生的,具有社会之含义的是“氏族组织”,这个时期的思想意识是以氏族的利益为第一。当各个氏族之间进行利益结合时,便诞生了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之间斗争的不断产生,使有的部落之间进行了联盟,从而产生了“国家”。之后人们的思想在时间的默认下,把整体利益为第一意识的思想逐步转变成了“以国为本”的意识,从这一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意识的核心。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人们开始思考怎样让国家变得更为强大、变强的途径是什么、如何扩大国家的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产生了“富国”这一拥有概括性意义的词语。
这种“富国”思想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及民族运动的推动下,思想先进的激进派开始寻求富国的各种路途。
(二)早期革命者进行富国的路径
1.19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率先发起了“救亡图存”的“富国”运动,其后资产阶级民主派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富国”运动,但都没有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性质。
2.李大钊:20世纪初李大钊提倡人道主义与人道主义经济学相互融合(阶级斗争与劳动结合),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3.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指导中国取得战争胜利,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在重申并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邓小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新的市场经济成果:
第一,明确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这一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第二,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以及各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平均主义或同步富裕,否则必然导致共同贫穷。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取得的成果
1.以武力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并缴获其财产用于构建新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
2.适当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方针(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农村的富农经济,也容许其存在的),并以经济作为引导,使城镇、乡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2卷,第588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董建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与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2007,(11).
[2]王璐,杨庆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天津学术文库(下),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