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勇
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就是这样。学校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从教育科研文化这一微观的视角,谈谈对中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孕育学校教育质量的认识与体会。
教育科研文化的认识
学校文化是教育科研文化的母文化,何为学校文化?诸多学者见仁见智,我们比较欣赏以下两种界定:第一,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取向和行为准则;第二,是指关于师生员工、校园空间和物体及其活动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教育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子文化,笔者理解为教职员工在“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以教育科研理论为依据,经过较长时期的大量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和理性反思,提炼、积淀而成的有关教育科研的共同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支配的态度、行为方式等特质形态的文化现象。
学校科研文化的培育
1.研究学校历史,内化教育理念
每所学校的发展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每所学校的文化都不一样。所以要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就必须从学校历史中寻找其发展轨迹,探寻其成长历程。北京十二中具有近八十年的办学历史,始终站在教育变革和时代进步的前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校长、当代教育家陶西平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理念和“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的校训。时任校长、现任北京市教委委员的罗洁提出了“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哲学思想,确立了“六以三优”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任校长李有毅在汲取众多优秀校长的管理经验、总结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追求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实施立体育人和全面育人,将素质教育实践推向新的阶段。在教育科研建设中,本着“以生为本,以校为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科研理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学校从自身的历史传统中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资源,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研究、提炼,与时俱进地整合和超越原有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职员工将这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学校一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学校管理的最高形态。
2.重构科研制度,发挥保障作用
科研制度是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要逐步达到最高层次的文化管理,必须经历从制度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到发扬期的历程。为了保证科研工作规范、有序、扎实地进行,北京十二中在原有科研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新的需要,先后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研究资助计划管理办法》、《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科研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等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自我反思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成果推广制度。这些制度既保障了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又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科研的主动性。
3.提供科研支撑,培育科研生态
我们在组织教师申报课题时发现,不少教师所选的课题名称不当,或者本身就不是课题,或者选题太大,或者选题太小。为了扭转诸如此类的教育科研消极现象,解决教师做科研的技术问题,学校必须加强科研指导和服务。通过举办专家学术报告会和特级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在校外专家和身边的教育专家榜样的引领下,使教师明确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思考就能上升到教育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开题、指导、中检、结题、成果申报等工作,及时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并解决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规范化管理、科研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才能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培育学校的科研生态。
4.搭建科研平台,深化校本科研
搭建校本研训平台,促进教师全员发展。校本研训主要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主要研究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不同的发展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校本研训的内容必须因校、因人、因时而定。北京十二中根据学校的实际,确立了“分类培养、分层推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一方面实施“七个一”工程,为教师搭建科研和自我再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以“骨干引领、以赛代培”为抓手,让“名师”更优,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开发校本课程平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校本课程的研发标志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北京十二中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力求实效,发挥师资群体优势打造品牌课程,形成了社会课程、综合课程、创新课程和国际课程的校本课程结构,构建了“真善美”交融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满足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拓展课题研究领域,构建新型科研文化。基于聚焦问题,项目研究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十二五”以来,学校引导教师申报立项了心理、形体、科技等领域的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和北京市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内容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德育实效性、教学模式探究、教育教学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学习方法指导以及校内外的资源整合等方面。让学校成为教育科研的中心,研发部成为真正的研究室,更多的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达到“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与,全学科多领域覆盖”的目标,构建新型的科研文化。
营造新型交往关系,开展合作开放科研。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是展示教育科研过程和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北京十二中每年都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研年会,采取专家报告与校内名师论坛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交流展示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等研讨方式,引导教师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专家对话。
教育科研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需要广泛合作联动,构建大的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充分利用学术团体、专家资源,建立科研和教师培训协助体。近年来,北京十二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开展教育科研,为教师提供高端培训,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资源。结合学校一校三址的实际情况,2011年起启动了初中三部网络大教研管理新模式,为教师搭建了全方位、多领域、大信息量、快捷的教研平台。
举办读书论坛主题演讲活动。在当前社会比较浮躁的环境下,学校必须要引导广大教职工静下心来快乐读书,开拓视野,滋养精神,探究价值,孕育智慧。学校还要搭建一个分享读书感悟的平台,通过读书论坛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自觉读书,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首都的中学,十二中的教师基本上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精英,学校还外聘了多名外教。这样由不同地域人才组成的教师群体具有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为了更好地将不同文化融合到北京文化中,学校以“践行北京精神,共创幸福校园”等主题演讲比赛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以“北京精神”为行动指南,以责任和爱心诠释一个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以自己满腔热血和踏实工作去实现自身价值,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学习“北京精神”,践行“北京精神”,共创“幸福校园”。
学校科研文化的升华
形成教育科研的价值观取向。在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职员工逐步认识并固化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中学教育科研的核心是建立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交流的氛围;中学教育科研的突出特点是“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应针对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中学教育科研应以课题(项目)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育科研文化的反作用。学校科研文化的建设带有方向性,可以规范各自的行为,以自发的科研内驱力形成一种软实力,塑造教职员工气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科研的价值。同时,学校科研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反作用,通过教育科研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可以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形成教职工一种共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学校最终走向特色鲜明的品牌发展之路,孕育一流的教育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