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巧
摘 要: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一些执教者没有对这类文章进行准确的解读,漠视学情,对一些语言优美处进行过度深挖,使得这些美文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作者提出在准确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语言,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景文 语用表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三年级占10%,四年级占20%,五年级占6%,其中四年级最多。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但课堂操作时总会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或者很难带领学生领略那独特的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者没有对这类文章进行准确的解读,漠视学情,对一些语言优美处进行过度的深挖,或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在准确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策略,否则就会达到南辕北辙的效果。特别是执教者要有强烈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语言,基于文章情境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即学习作者如何行文思路,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景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结果,是不成熟的读者以自己的语文经验‘篡改作者的语言,把自己的经验‘幻觉为作者的经验。”因此,对写景文本细读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全方位地进行。
1.言之有物,语用之承载
为了凸显景点特点,作者都会安排许多景物,每个景物下面都选取若干小景物。如《五花山》一课,作者描写了五花山不同季节的颜色,其中第四自然段为了凸显五花山的五颜六色,安排了“山”、“树林”、“松柏”三个景物进行描写。
策略探寻:简截了当,引导学生目中有物。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写景文的首要任务是在整体感知环节就让学生知道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个环节切记不能挖苦心思地深层探究,而是“走马观花”式地捕捉作者安排了哪些景物即可。如笔者教学《鸟的天堂》时抓住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个主问题,使学生了解作者两次安排了不同的景物,从而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为下面了解作者为什么安排“大榕树”和“鸟”两处景物做好铺垫。
2.言之有序,语用之文路
“汉语的语法,注重语序。顺序的自然是句子编码和解码的关键”。阅读写景文章要理清文章的顺序,这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策略探寻: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每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特点,层层剖析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笔者在处理《五花山》的第四自然段时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默读这一段,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用笔圈出来。
生:共三句,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树林,第三句写松柏(师板书山、树林、松柏)。
师:真好,同学们,看,第二句是一个长句,不好读,自己练练,圈出树林变成什么?
生:树林变成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四种颜色
师:对,它写到树林变成了金黄、杏黄、火红、紫红这四种颜色,中间用分号隔开来,变成了这四个小部分(师板书四种颜色)。作者不仅看到了树林的四种颜色,还进行了联想,他把金黄色联想到——
生:阳光。
师:杏黄联想到——
生:杏和梨。
师:火红联想到——
生:火苗。
师:紫红联想到——
生:紫绒幕布。
(师板书:阳光、杏和梨、火苗、紫绒幕布)
师:老师跟你们合作下,老师读看到的,你们读联想到的部分。(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你现在能根据板书说一说吗?
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也就了解了作者联想的妙用,然后根据板书复述背诵就会事半功倍。又如笔者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中“神鹰护金鞭”一段时,就抓住名字,理清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照名字先写“鞭”,再写“金鞭”,然后写“神鹰”,最后才是“护”,这样一步一步将这个景物写清楚、写具体。
3.言之有情,语用之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策略探寻:轻装简从,引导学生读中悟情。因此,对写景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牧场之国》中对牛犊和老牛的拟人化的描写就向我们道出生活在这样的草原上的牲畜是多么的安逸、悠闲,让学生在美美的朗读中积累优美的语句。
4.言之有形,语用之表现
写景文章中往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策略探寻:披沙简金,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寫景文章中有很多关键性字词,不仅准确生动,细细咀嚼,还能品出无穷的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沉醉文本当中,涵泳体味,感受用词的精妙。
(1)体味用词精妙。一词一境界,透过它,我们可以很容易还原画面,进入文本内涵,体悟作者所描绘的心境。如《七月的天山》中有一句: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的矫健;人浮在花海三,显得格外精神。一个“浮”字就写出了天山的花之多。这个词值得学生细细体味,反复涵泳,揣摩文字背后的无穷意蕴。
(2)涵泳修辞生动。写景文章中往往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是值得推敲和涵泳的。虽然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并不代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心揣摩这些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训练的。“这样的揣摩可以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规律,敏化、广化语感”。
写景文中的常用的修辞有:拟人、比喻、排比、联想、夸张、对偶等,如排比就是要体会排比的气势,通常通过朗读体会,如《桂林山水》中的排比;比喻就是要体会比喻的精妙,要让学生体会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如《观潮》中将潮水比作千万头头白色战马写潮水来时的气势等。另外,不同的作家写出的散文又独具特色,如巴金的散文语言真挚亲切,以情动人,没有多余的华丽辞藻,老舍的散文语言朴素直白,京味十足,文字不多,但张力很大。
总之,面对文质精美的写景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直面文本语言,涵泳体味,在学生心中种下美文的种子,期待它自然绽放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