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4-10-08 12:37汪燕铭相红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大学评价

汪燕铭+相红英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背景

2012年,我校参与了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牵头的国家级课题《高中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北京地区的8所示范性高中(北京四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北师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广渠门中学、北京十二中)作为实验校,组成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协作组”协助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相关研究。故此,我校成为首批实验校之一。2013年,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与全国中学合作,利用3年时间开设30余门中国大学先修课,供高中学生选修,课程成绩作为北大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倡导在满足学生升学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需求,通过丰富的课程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与规划性。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满足了我校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也是我校对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思考与尝试。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两年来的论证和实践,我们认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既是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可以参与的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也可以成为大学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1.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天赋差异与兴趣爱好,使得他们在高中这一特定阶段的发展需求呈现出多样与多元的状态。原有的高中课程设置虽然也很多样,但因为高考等原因,不是仅停留在兴趣活动类上,学科味道不浓,就是竞赛类课程,有学科味,但技巧训练更强,且要求的门槛较高,不是所有喜欢相应学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的。难以做到学术与兴趣兼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为有浓厚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平台,使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自由修习,更加体会到学科自身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和发展兴趣,为未来学生理性选择大学相关专业提供帮助。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关注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个平台,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理性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使高中的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延展性,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不是去追求“作业+考试”的结果,而是一个发展好奇心的过程,一种发展理性思考的成长经历;我们希望:有一天,即使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却了为考试而背的所有知识的细节,还可以留下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一种充满了发现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这些是渗透入心的学习理念。

2.丰富大学人才识别的途径

修习先修课程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体现。正如我们在《先修课程选课指南》的回答:“什么样的学生适合选修大学先修课程”这个问题时写道:“首先,你一定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你知道什么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你一定乐观、积极,即使面对挫折时,你也会笑着坚持。其次,你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你会敏锐地观察、安静地倾听、痴迷地阅读。并且你不仅仅追求投入后的结果,还更加享受过程中的付出。最后,你一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你在接受的同时也会质疑,甚至是批判。并且你很善于利用时间,你知道怎样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来做到最好的你。”而好奇、韧性、质疑、批判等品质正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必需的,所以先修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可以作为大学人才识别的又一途径。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实施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我校与北京大学合作,首批开设了5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即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通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在课程构建和实施中,我校就“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先修课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先修课程”以及“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学生在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学有余力,课内学业水平达到全体学生的前30%可以申请先修课程,由两名以上教师的专业推荐,可跨年级选课,但建议每名学生一个学期只选修1门先修课程,一方面,可以避免选课学生数量过多;另一方面,不希望先修课程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授课时间选择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散在每周的学校校本选修课程,集中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

教学方式是大学先修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最有差异之处,由于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难度和容量方面与高中课程明显不同,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其承载的问题研究方法,而这些内容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内容的增加,使得难度和容量明显与高中课程不同。先修课程主要采取的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研修”与“集中面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借助北京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相关教授参与课程开发和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构建课程纲要、指导我校教师授课以及亲自给学生授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传递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提供大量的文献并指导学生阅读,努力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多观点的、多视角的知识全貌。通过这些努力,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质疑与思辨能力。

对于先修课程的评价,会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阅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论文,课堂讨论,网上呈交作业等多种形式,提供学生分享、交流的平台,鼓励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当然,除了对过程的监控外,学校也在中期和学期结束进行考核,检验学习效果。在实施中,学校搭建了与高校教师共同协作的平台,两方面的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保证先修课程的质量。总之,通过多元评价主体、评价维度,用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先修课程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

对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思考

1.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定位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不仅仅有北京大学与40多所中学联合开设的,还有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也有个别学校与某个大学联合开发的……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大学先修课程,我们要思考:先修课程的定位是什么?对学生而言,是获得学分,是习得知识,还是激发兴趣,亦或是获取以知识为载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对学校而言,是选拔人才,还是培养人才,亦或是二者兼顾?对教育而言,是再一次优质资源的争夺,还是探索人才培养的道路?我们有如下思考。

第一,抵大学学分。北京大学在先修课程实施之前,承诺先修课程可以抵大学部分课程的学分。如果抵大学学分,则课程内容定位就应该和大学课程一样,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大,学时上无法完全保障。再则,对授课者的挑战也极大,毕竟授课的主体是中学教师,很难保证原汁原味的大学课程。

第二,人才甄别。在先修课程的实施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修习大学先修课程,对他们来说是享受,“这种感觉就像是荔枝,外面的壳看起来很难吃,但是剥开以后发现很诱人,咬下去特别好吃。”这是一位选修大学化学的学生说的。另外,从一个高中的学生修习大学入门级知识来识别他是否具备超乎同龄人的学术能力。通过先修课程对人才甄别,让学生真正享受最符合其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引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先修课程独特的授课方式和考核内容引导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更要掌握知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更加接近现象的本质。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培养以知识为载体的思考力,而且在修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是对学习意志力和品质的挑战。

第四,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由于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次次选拔,而有些选拔近乎是苛刻,所以学生的成长过程像被隔断成一节一节,中考、高考,都是节点,而大学先修课程是在探索一条实现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无缝链接”的可能性路径,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减少了高考节点的束缚,可以让质疑、创新自由张扬。

2.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评价

尽管北京大学将先修课程成绩与北大的自主招生之间建立了一定联系,但是由单个高校开办大学先修课程,学生获取的成绩被大学承认的范围太有限;课程开设的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以及授课教师等,都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大学先修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已经完成两轮,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也已经开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人才培养途径上的新探索,我们期待在大学先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其培养目标、定位与评价越来越清晰。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大学评价
《大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榜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