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

2014-10-08 12:18于会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部育英育人

于会祥

北京市育英学校与“育·英教育”

品牌阐释 “育·英教育”

国学书院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智慧才能超群者谓之英”,这两句话醒目地镌刻在北京市育英学校的大门两侧,它是“育·英教育”的思想内核。从西柏坡走来的育英学校,特有的红色底蕴铸就了其培养“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思想鞭策着育英人倾心于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育·英教育”旨在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十年或十五年后能走得更远。

北京市育英学校的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小学”,1948年11月7日建校于西柏坡,1949年随党中央进入北京。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亲自参与了学校创建的早期筹备工作;1952年的“六一”儿童节,毛泽东主席给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先后为学校题词;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写了校名。

红色的基因与优秀的传统使得这所从西柏坡走来的学校始终从教育的本真出发,设计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育·英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2011年,学校对“育”和“英”二字做了新的诠释:

“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学校坚持自己的历史传统与办学风格,提出“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建一所学生放学后不想回家的学校”“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等主张,体现了学校回归教育本真的价值追求。

“英”——智慧才能超群者谓之英。学校集各方力量,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个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确定了“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

育英人对回归教育本真的价值追求引发了育英学校一系列回归教育本真的探索与实践。

“扁平化-矩阵式”管理

育英学校坚持“从问题出发,问道于教师、问道于学生、问道于家长”的工作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扁平化-矩阵式管理”。

目前,学校在职能部门成立了“四中心”、“一院”:学生服务中心、教学服务中心、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及课程研究院;在业务部门实施了小学低年级学部、小学中高年级学部、初中学部(含初中预备年级和七、八年级)、九年级学部、高中学部、国际部等管理举措。校长任课程研究院院长,各服务中心主任、各学部主任直接对接校长,避免了以往学校管理的多层级现象。“四中心”依据自己的工作属性做好本中心的服务工作;各学部主任负责本学部的教育教学、人事聘任,享有调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课程研究院面对各学部,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机制。

近三年的发展变化证明“扁平化-矩阵式管理”在压缩组织结构层级的基础上,确实减少了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应。在“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结构下,学校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使学校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各学部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的需求。

育英学校在实施“扁平化-矩阵式”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责任共识:每一个人都要对学校整个事业负责,而不是仅仅对某一位领导负责。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调动、安排学校的所有资源,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组织、管理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有责任满足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课程设置需求。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学校是学生的学校。

十二年一贯的“育·英课程”体系

为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学校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满足全校1-12年级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模型,用以引领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与实施。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双基的落实;修身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属于国家课程范畴,在课程建设方面强调回归课程本位,不割裂课程,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在课程建设方面重在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计划和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与综合发展。

修身课程:修身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阳光、高雅的内在气质与文明、规范的外在行为,以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动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心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课程建设方面重在环境熏陶、实践体验、促进内化、形成特色。目前,学校正在借助校史馆、校友广场、校园中的国学元素等课程资源,弘扬学校红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发展力课程:发展力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此课程的出发点在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可选择性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学习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做出抉择、学会判断、解决问题,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重在让学生参与体验、获得经验。近年来,学校修建了理化生大学先修实验室、国内中学首个经济学实验室以及20个综合实践创意教室,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育·英课程”体系指引下,学校按照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文化以及本校学生、师资特点,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旨在通过课程建设和育人模式变革的研究探索,打破学制束缚,打破学校原有中学、小学管理相对独立的格局,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学习中各门课程的连贯规划与整合实施,实现小、初、高在课程、教学、师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整合、贯通与优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为厚实的基础。

因革相承的“育·英文化”

具有红色传统的育英学校,始终坚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示与教诲。1954年12月,刘少奇同志在接见学校教师代表时说:“你们的教育质量的好坏现在固然也可以看出来一些,但真正的要看得出来还在十年或十五年以后,也就是要看你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上去表现如何。”这段话始终引领着育英学校的办学方向。在66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历届领导和教职员工谨记老校长韩作黎先生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在“让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的办学宗旨的指引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时期,学校在新的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十年或十五年以后走得更远;把育英学校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

优秀的办学传统与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方向,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育英人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建最美校园,做最有价值的教育”成为每一位育英人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让育英的校园生发出特有的文化气韵。以实现学校更高品位、更高品质发展的“育·英文化”体系也相应而出,这是一种以理念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建设为关键和重点,以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基础和保障,以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为焦点和体现的将每个学生都培育成自己心目中的英才的学校文化。

在“育·英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从教育的本真出发,积极谋划学校的发展,并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不断调整策略和行动;全校教师用最深刻的体验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用智慧与汗水诠释了“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主动学习、持续发展;凝心聚力、共同成长”的办学行动,并发出了为“育英涂上爱心、用心、耐心、齐心的教育底色”的呼声;育英学子发出了“因为我们还没有像四中那样的成绩,所以我们选择留下来创造卓越”的呐喊。这些来自心底的声音让我们见证了“育·英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回看育英学校的探索与发展,每一项举措无一不是在塑造人的精神的成长,无一不是在回归对教育本真的追求,无一不是基于每一位师生个体发展的探求。这是教育的本质问题,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归宿。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学部育英育人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逆境之中育英才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