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焦野/文
2014年5月12—13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与苏丹全国组织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举行。
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是一座因气候炎热干燥而有“世界火炉”之称、传统阿拉伯风情与现代都市风貌并存的城市,“青白尼罗河交汇”是其最为引人入胜的奇观。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水色蔚蓝,发源于乌干达的白尼罗河水色莹白,两河在喀土穆交汇合流,汇合处蓝白分明,呈现一河双色的独特景观,引人称奇。
位于尼罗河畔的“友谊宫”由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援建,被称为“苏丹人民大会堂”。这座因“友谊”诞生、以“友谊”命名的建筑,见证了中非人民友谊的蓬勃发展。2014年5月,中国与非洲27个国家的200余位民间代表在苏丹民众热情奔放的欢迎歌舞中走进“友谊宫”,围绕“分享经验、深化合作、付诸行动——中非人民共同实现减贫脱困的目标”的论坛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由开幕式、三场全会(议题分别为“分享扶贫经验”、“推进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和“加强中非企业合作推动共同富裕”)、闭幕式和新闻发布会组成。在一天半的会期中,不同肤色与多彩服饰相映成画,不同语言与多方观点交织成曲,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肩负中国与非洲民间重任的代表们冷静思考、热忱表述,让思想自由碰撞,让理念深度交融,想得深远、说得痛快、议得透彻,为未来几年如何采取切实行动,消除贫困,共圆中非发展振兴之梦绘制了一份清晰的路线图。
开幕式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名誉副会长王志珍首先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王志珍说,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体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中非民间友好事业的高度重视,鼓舞我们最大限度地激活和释放中非民间正能量,不断将中非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深入。
王志珍强调,本届论坛的主旨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谋划长远,绘制中非民间力量共同行动的路线图,中非民间各界应汇聚民间力量,珍惜弥足珍贵的传统友谊,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动员民间智慧,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大力推动民间力量友好交流与合作。
苏丹第一副总统巴克利·哈桑·萨利赫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非中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得益于非中人民秉持友好合作、互相尊重等共同价值观。本届论坛以扶贫为主题十分重要。非中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团结协作关系是包括非洲联盟在内的非洲联合行动机制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中非民间论坛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平台。副总统哈赛卜集体会见中非参会代表并即席发表讲话,盛赞苏中、非中关系新发展和人民友谊,对非中民间合作及中非民间论坛表达了信心和期望。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视频致辞中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高度赞赏论坛对助力非洲减贫脱困的关注及中国对非洲发展的作用,表示“中国已经成为非洲重要的贸易和发展伙伴。希望中非双方能利用这种不断加深的联系使其在非洲的扶贫、对抗疾病和气候变化、加强治理、确保资源平等分配及开发非洲人才,尤其是挖掘妇女和青年潜力方面发挥进一步的作用。”
2014年5月12日,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举行。
5月12日上午举行了“中非扶贫脱困经验分享”全会,代表们从不同角度介绍各自国家的扶贫成就、经验及面临的挑战,提出贫困问题严重制约非洲国家发展,消除贫困是非洲大陆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促进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扶贫经验对非洲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非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合作,在扶贫脱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下午举行了“推进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全会,与会代表围绕“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启动以来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继续推进该计划取得更加务实的成果提出了建议。大家普遍认为,伙伴计划自启动以来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成果斐然,推动中非民间交往不断迈上务实新台阶,伙伴计划的实施增强了中非民间社会携手应对问题和挑战的信心。当晚举行了“加强中非企业合作,推动共同致富”全会,代表们主要观点包括:中非双方政治互信基础牢固,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中非企业、民间组织加强互利合作的意愿强烈;中非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互利合作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需各方共同努力细心呵护;中非企业合作应秉持正确义利观,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2012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的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发表题为“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了中非民间交往的新思路、新思想,并亲切会见与会非洲政要和民间代表。在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召开之际,习主席发来洋溢着亲切与热情、寄托着关心和期望的贺信。
习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和非洲国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真诚友好、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中国致力于推动全方位和互利共赢的中非合作,始终遵循“真、实、亲、诚”的理念,秉持正确义利观,帮助非洲筑巢引凤、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惠及非洲人民,共圆发展振兴之梦。中非民间论坛作为中非民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机制化平台,为增进民间友好、促进务实合作、推进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民间论坛将日益成为中非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和分享发展经验的平台,不断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贺信引起与会代表,尤其是非洲代表的强烈共鸣。代表们在开幕式后和全会间歇中,争相向中促会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表达对贺信的感想,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够被传递回中国,转达给习主席。为满足代表们畅谈体会和感受的愿望,论坛组委会决定增加一项临时议程,召集部分代表举行一场小型研讨会,听取代表们对习主席贺信的反映。
苏丹前总统达哈卜难掩兴奋地回忆起在苏州出席第二届论坛和受到习主席接见的情况。达哈卜说道,我清楚记得习主席于百忙中亲自出席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并深情寄语中非民间交往事业的情景,本次论坛,他虽不能亲至,但专门发来贺信,表明他在走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岗位后,没有忘记中非民间论坛,对中非民间交往的关注度也没有降低。论坛主办方苏丹全国组织协会负责人阿马尔说,贺信对会议的成功和会议成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埃及“非洲社会”总干事哈贾吉说,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减贫脱困是非洲大多数国家面临的最迫切挑战,中国领导人在论坛这样的民间集会上表达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应对挑战的决心和承诺,是对非洲人民的关心和鼓励。毛里求斯前教育部长、彩虹基金会主席帕苏拉曼谈到,“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努力方向,非洲人民应该向中国人民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非洲梦”,并且要和中国人民一样,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
埃及代表艾哈迈德指出,贺信中使用了“筑巢引凤”这样优美的词句,将中国向非洲传递发展经验、帮助非洲实现自主能力建设的美好愿望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预示中非关系的明天会更美好。突尼斯互助协会总干事奥尼表示,贺信中对民间力量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肯定,体现了无论是在构建友谊还是开展合作中,人民的交往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南非全国公民组织主席马达卡尼提出,与中非政府间合作相比,民间交往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需要民间力量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发挥对夯实国家关系民意基础的积极作用。
5月13日上午,论坛举行闭幕式。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内容,与会代表对2012年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上宣布启动的“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总结了成果,并根据非洲在减贫脱困方面的实际需求,规划了今明两年中非民间力量将要联合开展的一系列行动。中促会常务副会长李进军在闭幕式上宣读了论坛成果文件《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报告书》,按论坛以召开地命名成果性文件的惯例,简称《喀土穆报告书》。
李进军强调,“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启动以来,在中非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及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多个领域实施了众多项目,取得了“交流互访活跃”、“惠及基层民众”、“合作领域广泛”的丰硕成果。《报告书》提出,今明两年中非民间组织将继续加强合作。在民间交流领域,继续在华举办非洲非政府组织研修班,邀请更多非洲民间领袖访华;在人才交流领域,针对非洲国家需求培养专门人才,开展技术培训;在推动民生合作领域,通过民间渠道推动实施以扶贫减困为核心、能够直接惠及民众的合作项目,增加非洲就业和民众经济收入,共同鼓励和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中非民间组织共同开展以扶贫减贫为中心的社区民生活动;在志愿服务领域,推动加强民间志愿服务,扩大青年志愿者、援非服务队的规模和范围。
苏丹总统助理甘杜尔代表东道国致闭幕词,表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非洲发展和非中合作都面临难得机遇,民间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苏丹愿以承办本届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非中民间组织联系,促进非中民间友好,为非中关系插上政治关系与民间友好两只有力的翅膀,推动非中合作实现更大的飞跃。
闭幕式后,中促会与苏丹全国组织协会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促会秘书长尤建华表示,经过中非民间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及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非民间论坛已经成长为中非间最重要的民间交流合作机制,为中非各界民间力量分享理念、开展合作、谋划未来提供了有效平台。本届论坛以“行动”为关键词,以“聚焦减贫,突出务实”为最大特色,商讨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案,谋求以实实在在的成果造福中非人民。论坛还议定了继续推进“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将大力开展中非民间组织、智库、媒体等各类民间力量的友好互访和交流合作,针对非洲的需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直接惠及民众的经贸合作等近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