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一片田野

2014-09-30 23:47陈立军
中小学德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处同理陈老师

陈立军

苏菲派诗人鲁米说:“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到你。”这句耐人寻味的话令我思索: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不是也可以在对与错、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寻找到那么一片田野,去感受学生的需要,去触摸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于是,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同理”孩子的心情

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有一首小诗《孩子和老人》:

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候他感到那手又暖又皱。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读完这首小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孩子说:“老师,我没听到闹钟响,迟到了。”你会不会说:“孩子,我也一样。”当孩子说:“老师,昨天打球去了,作业没做完。”你会不会说:“孩子,不要紧,我读书的时候也有没完成作业的情况。”当孩子说:“老师,中午去外面玩电游了,被教育处老师抓到,要我来找班主任,请班主任叫家长领回去。”作为班主任,您有没有可能说:“孩子,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曾贪玩被教育处抓到过。”……最后一种情况,恐怕我们真的很难做到。但有一次我做到了。那年6月,班里的两个走读生中午在电玩店玩游戏时,被教育处老师抓了个现行。老师要他们找班主任,并请班主任叫家长领他们回去。当两个孩子垂着头走进我的办公室后,我是怎么做的,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孩子事后发来的短信内容:

——陈老师,我是徐某某。今天这件事,我要向您道歉……对我们的错误,您非但没有大声训斥,还让我们坐下,并为我们倒水开风扇,当时我心中的愧疚感实实在在地被放大了数倍……最后,我再次对今天的事向您表达歉意。

——陈老师,我要向您道歉……让我惊奇的是,您当时没有对我们多说什么,这是想让我们自个儿反省吗?从小至今,我们犯了错误,都是师长们横加指责或斥骂。而您的做法不一样。谢谢您,我再不会犯了。对了,回家后,我跟妈妈坦诚交代了今天发生的事,她说她高中时也曾因作弊记大过一次。我真没想到!不过,这才是人生呐……

他们说的没错。进办公室后,我先请他们坐下来,给他们倒了茶,还开了电风扇。平静一会后,我才问他们原因。黄同学说,学业水平考试过后,上课难度加大了,很多内容听不大懂,心里很烦,中午就去电玩店了。徐同学补充说,陈老师您知道我最喜欢漫画,我一般不去玩这些。中午和黄同学在一起,他说去玩一会,我就跟着去了,以为没什么的,没想到……

我说,老师理解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但你们的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教育处的要求,你们两个今天先回去,把事情跟父母说一说。作为班主任,我也要反思我的教育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孩子们回去了,下午6点左右,我收到了他们的短信。这件事给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同理孩子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如何“同理”?第一,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我请他们坐下来,倒水并开风扇,就是表明了这种态度。第二,拥有同理心,能与孩子共情。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是:别人希望我怎样做,我就怎样做。此时此刻,我就做了孩子最希望我做的事情——理解了孩子当时的心情与行为。第三,给孩子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自我教育里,孩子才能真正生发出自我成长的力量。第四,让孩子在与社会力量(包括父母)交流中体会人生,感悟生命。如黄同学跟他妈妈坦诚交代后,妈妈的“爆料”让他大为感慨:这才是人生呐……

二、挖掘孩子的美好

一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问题学生。对他们,班主任往往视作眼中钉、心头刺,结果,孩子的问题被无限放大,所谓的问题孩子就真成了问题孩子。聪明的做法是,与其放大问题,不如多做“审美”。

田同学是高二时转到我班的,据他说患网瘾已有6年。高一时经常白天上网,转来我班后,由于被盯得紧,他改在晚上“活动”。冬天,第一场大雪过后,田同学每天都迟到。有一天,第一节课快下课了他才赶来。我表情有点凝重,问他:今天又迟到了,有什么特殊原因没有?他说,没有。我耐着性子继续问:那为什么又迟到了呢?他竟然面带微笑,很轻松地说:“我又睡过头了,醒来的时候已经迟到了,我想今天就装病不起来了。又睡了一会,可是睡不着,心想,我这周已经连续四天迟到了,现在还装病,实在要不得,于是我立马起来,跑到学校。”

他没有说假话,他是跑到学校的,推开教室门时还在大口喘气。我很纳闷:平时在老师面前,他要么面无表情,要么满脸沮丧,今天怎么还能保持如此阳光般的微笑呢?他解释说:“老师,有一次我上课睡觉,你问我晚上干什么去了。我回答说,晚上用手机上网,到凌晨1点多才睡。当时你说希望我少上网,并特别指出很欣赏我的诚实,所以我觉得还是诚实地跟你说比较好。”那一刻,我被这个孩子感动了。我说:“老师除了欣赏你的诚实,还很喜欢你阳光般的笑容。当然,如果你能以学业为重,那就更好了。”

之后,不知是天气暖和些了,还是他良心发现,他很少迟到了。今年上半年,他为了考试有一个月没怎么上网,但我终究没能拉回他上网的心,现在这个孩子已被送到北京的一个戒除网瘾的机构。前几天他打来电话说,陈老师,这里不能上网,我在这里改变了很多,大概还要一个月我就会回去,我还要考大学……说起这些,我有些伤感,因为教育有时真的很无力。但我还是坚信,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赞美。不苛责孩子的缺点,挖掘孩子的美好,提出合理的要求与期待,孩子终究会慢慢地变好。

三、欣赏孩子的“无聊”

我们总喜欢说,写作文要有积极的主题,看书要看有价值的书,玩也要玩得有意义。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我们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对违反这一切的轻则劝告,重则横加干涉,直至孩子听从我们的意见。有一天,班上的毛艺萌同学读完几米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在班上做读书报告时,说:“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经是小孩子,他们的口袋里,曾经藏着各种怪兽,他们的脑袋里,曾经浮现奇幻彩虹。在小孩子看来,每个大人都是一本呆板无趣的教科书。”那一刻,我深切地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本呆板无趣的教科书?怎样让孩子感觉你生动有趣?我对自己说,至少要让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保有那份单纯快乐和天真。所以,我会和学生一起欣赏彭春晓的小文章:

明亮而晴朗的一天,秋天的感觉更加真切了,课间里,同学们交换着各自带的零食,也交换着各自的心情。

如同季节,如同天气,如同一袋炒米换锅巴;

如同欢笑,如听歌唱,如同一个拥抱换打闹;

如同快乐,如同幸福,如同最简单的事换来最简单的满足。

我也会请肖文庄和同学们分享她的文字,并称赞她笔下的孩子: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讲台上的那三朵花总是绽放着。我每天都会很好奇,这三朵花摆了十几天了,为何灿烂依旧。有一天中午我终于知道了答案:是思诺每天中午给它换水,在所有人都不曾注意的时候,默默地换水。每天那个瞬间,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

孩子们的某些言行举止,在我们看来没多大意义,但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开心,看似无意义的东西就有了大意义。

如果我们能“同理”孩子的心情,挖掘孩子的美好,甚至欣赏孩子的“无聊”,那么,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一定会有那么一片田野,一片教育的希望的田野,就像陈嘉映在《梦想的中国》里所描述的那样:我梦想的教育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教育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

责任编辑余志权

猜你喜欢
教育处同理陈老师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我的科学老师
小陈老师来上课
日本 东京留日学子谈中国梦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荷兰阿姆斯特丹赴华生的“行前培训”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