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燕 金立波
摘 要:文章介绍了目前吉林省普通高等院校科研平台资源的现状,结合本省形式,对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未来科研平台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吉林省;普通高校;科研平台;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是凝练科研方向、汇聚专业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的发展与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吉林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建设发展得很快,各高等院校相继增大了对科研平台建设资金、设施以及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的投入力度,科研平台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突出作用日益显著,同时也成为衡量高等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 吉林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科研平台现状
截止到2013年12月份,统计全省52所高等院校中具省、市级以上管理部门认证的科研机构达到275个。按平台类型分类,主要有: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医药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中心)等。按管理部门分类,主要分为国家级或省市级,分别隶属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以及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等19个职能部门管辖。按高等院校拥有的科研平台数量统计,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大高等院校已经占有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平台51%的份额(图1);按学科分布进行分类,275个科研平台分布在全省57个二级学科之中,其中在中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中占有的科研平台数量偏多(图2)。
图1 吉林省各高等院校拥有科研平台数量
图2 吉林省内高科院校科研平台学科分布情况
2 吉林省高等院校科研平台运行现状分析
2.1 科研平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多
目前吉林省各高校有上级部门认定的科研平台275个,其上级主管部门多达19个。一方面管理部门多,显示各级教育、科技管理部门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给各高等院校建立相关的科研平台创造了机会,使得一些高等院校借机发展了自己,通过平台机构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科研平台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多,各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合机制,存在管理资源重复、浪费的现象。
2.2 一个科研平台实体单位,多个科研平台机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家部委、各省市厅局等诸多科技管理、应用部门都相继设立了不同级别的科研平台,用于支撑本地区或本行业领域的发展建设。适者生存,为适应或迎合上级部门的发展规划,各高校也极尽能势,借机成立对应的科研机构,从而使本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获益颇多;但同进也存在学科水平、人才队伍、技术水平以及基础条件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分身乏术,不得己利用一个实体科研机构为母体,对应不同部门,设立不同的机构,存在科研平台重复设置的情况。
2.3 科研平台依托建设单位级别高低不同
目前有上级认定的科研平台中,有些科研平台是依托高等院校本身,如科技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大都集全校之力,在人才、设备、场所等诸多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有些平台则是依托高等院校内二级学院或某些学科建设,如省市级别的一些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虽然也有一定的投入,但支撑条件和建设成果相对较弱。
2.4 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单一
各平台由于其上级主管部门不同,要求也不同。有些平台要求负责人必须具备校级领导资格,其所领导的平台也必须是学校内的一个二级单位或学校内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接受学校主管部门(如科研管理部)直接领导;但绝大部分平台则是依托学院或学科建立,接爱学院或学科的领导。从管理角度看,省内高校的科研平台大都是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而没有采用学术(技术)委员会管理模式;几乎所有的平台都采用“(中心或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这种制度能够确保平台的建设、运营有专人负责,能够持续发展,从而使各科研平台都能够对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从运营角度看,管理模式制约了运营模式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科研平台创新能力体系建设。
2.5 缺少针对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综合能力评估参考体系
由于各级别科研平台建设目标不同,依托建设单位不同,各管理部门对其评价、考核标准也参差不齐,有些科研平台则重基础研究,有些则侧重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设立平台之初,考虑到其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不同,赋予不同的发展目标及定位标准,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研究与工程转化二大类别或二者兼有之。在后续的建设、验收、运营、评估等系列活动中考核标准也各有不同,根据其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不同而各有侧重,其综合能力评估指标大都针对社会面上所有科研平台而建立,并不完全适应高等院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因而缺少一套针对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综合能力评估的参考体系。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科研平台建设,使高等院校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机会与不足。一方面藉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开拓新的学科和科研方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地.安徽理工大学科研平台现状及存在问题[J].矿业科学技术,2010(4):82-83.
[2]王彩丽,等.省属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视界,2012(11):83-84.
[3]金立波,等.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承载作用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