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学:论微电影的实验性

2014-09-29 10:17:41王燕子
文艺评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实验性

○王燕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微电影已经成为微时代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虽然当前对微电影的定义,还没最终明确化,但至少已经有了几个“微”点共识:“微时”、“微媒”以及“微众”,分别从放映时间(短小),媒介特征(简单易于操作),以及主体属性(草根或小众),对微电影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微”定位。但是,微电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微”美学特征,那就是在实验领域内的非常规电影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往往只能在“微电影”这类小制作中得到体现:或者是结构化表现方面的跨界努力;或者是摆脱娱乐至上的哲学游戏;或者是规避投资风险后的边缘性题材创作。

声与画的视觉阅读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影就是要演绎一个能让他喜欢的故事。演绎故事就是一种叙事,在这点上,电影和文学是一样的,或者是追求“叙”方面的技巧水平,或者追求“事”方面的内涵深度。但是,电影和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媒介艺术,电影是视听艺术,更多注意的是直观性的体验;文学是语言艺术,更多留意的是抽象文字符号的表意领悟。于是,一般性电影在直接表现上是以再现真实,甚至以达到一种超真实的效果为目的,而对于一般需要领悟的表意手段并不重视。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存在着跨界的可能,因为每一种艺术媒介有其固有的资质,它在提供某种便利的同时,也在形成一种障碍,但是这种障碍有时反而给某些有创意思维的艺术家提供一种“出位之思”。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电影只能再现真实,充当视觉转述者,而无缘呈现精神真实,咀嚼意义深度。其实不然,当下的微电影用非常规化的形式,正在提供着真正作家电影的机会,因为电影的微小化,可以逃避大制作的商业压力和众多介入的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化的视觉思考。当然,也不排除微电影中某些以快节奏来解构真实,或者是细节化景别的频繁切换造成的视觉游戏,但是,还是有些电影人专注着,探索着用非常规电影的方式表达自我。

《调音师》(法国,Olivier Treiner导演,时长14分钟),讲述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因为在梦寐以求的钢琴大赛上受挫,人生坠入谷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他开始重新振作,以一名盲人调音师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却是用隐形眼镜及自认为高超的演技,让人们以为他真是一个盲人调音师,相信“丧失”视觉的他将具有听觉的超常能力,同时会给予更多的同情、信任以及高额的小费。但是,在他自鸣得意之时,误闯到一个凶杀现场,再也无法超然地窥探他人隐私。

这个微电影的故事题材,完全可以演绎为一个有着悬念情节的大制作电影。但是,它撇开了大制作中常用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用提前结局的方式,进行悬念设置,然后高度压缩开端和发展的细节,用影像闪回的技巧插入到高潮情节的序列中,一气呵成地成就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极具风格化的悬疑剧情片。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演绎调音师为自己盲人演技自鸣得意时,使用到声画错位的技巧蒙太奇,将他借故与服务员争吵的画外音,与他得意地在大街上大摇大摆走路的场景组合,提供了类似于阅读体验的想象空间。这种巧设开局悬念,压缩铺排时间,加快情节节奏,提供想象空间等技巧,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极大的观赏愉悦和快感。因为悬念设置的巧妙,影像节奏的把控得当,再加上声画错位的想象空间,这个微电影同时也做到了视觉阅读的体验效果。这种风格化影片追求的结构精巧,以及个人化表达,在“微”制作中,获得了实验性成功,能够让人一看再看,拍案叫绝。

哲理化的视觉思考

除了个人化叙事风格的表达,“微”时代还让电影人在非常规电影的创作中,开辟了一条可以进行哲理性思考的视觉空间。这是一种摆脱娱乐至上的尝试。但是,如果在哲学命题与视觉故事之间,没有架构好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那只能将哲理思索停留于表面,成为一种哲学游戏。

《行者》(蔡明亮导演,时长25分钟),曾试图用镜头语言探讨“慢生活”的哲学命题。在25分钟的影片进程中,李康生所饰演的行者,以倔强得近乎于偏执的方式,极慢地行进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种用影像形式进行的快与慢对比,直观地呈现出一种入世生活和出世生活的比照。可以说,导演希望用这种实验性的、尽可能纯粹的去娱乐化的影像语言,讲述自己对于现代生活的反思:人们在快节奏生活目标中,急速迫切地追求着自己的目的,无暇慢下来品味生活自然的味道,行者异常的慢步,可以让人们反思生活进程的流逝。但是,影片中的行者一直是以慢行于香港闹市的形象出现,无任何其他情节性内容,慢行成为了唯一的主题,如此无情节进程的影片真的是挑战观影人的忍耐极限。

微电影毕竟还是属于电影,虽然是非常规电影,但如何演绎故事依然是电影不变的核心。《行者》的实验性极强,用于常规电影制作的话,投资方肯定会有所质疑,而以微电影的方式制作播放,导演就不必考虑票房问题,可以从自己本真目的出发,做一次去娱乐化的创作。但是,《行者》的情节性太弱,对于已经习惯随意使用快进、暂停、重复等功能项的网友来说,是否真的有耐心可以看完25分钟的影片,这真的是很难保证。这种实验性太强的微电影,有可能沦为导演自娱自乐的哲学游戏。

其实,关于哲理性探讨的微电影,并不一定非要以这种决绝的去情节化的实验面貌出现,合理的情节编排,反而更能让人进入情境,品味其中内涵。《8号房间》(英国,James W.Griffiths导演,时长7分钟),就采用了一个嵌套式结构的悬疑情节,引人深思。影片中设置了一个普通牢房,一名年轻的囚犯进入之后,与一名老囚犯共处,因为好奇,不顾老囚犯的劝告,打开了一个红色木盒,里面是牢房的微缩模型。无限循环的嵌套式空间自此启动,无论年轻囚犯对木盒中的房间做出如何行动,他所处的牢房也将被一个来自于巨大的“自己”的手所摆布。这时,我与自我处于一种客观与主观对立的事实,看与被看成为了整个影片中故事发展的核心,如何行动,如何受制,提出了一个关于探讨自我行动的哲学命题。当然,影片的观众也可以避开形而上的哲理反思,就体验影片情节中提供的科幻情境,琢磨多层循环空间的越狱问题。

微电影与电影一样都能给人以愉悦,可以是娱乐至上的微缩版的视觉快感,当然也可以是去娱乐化的实验性电影的反思。即便是成为一场影像游戏,也是微时代提供的机遇,为电影的众多可能性提供一个非常规性的实验区。但是,对于微电影而言,故事依然是观影人能否认可的第一道门槛,电影人不可遗忘。

边缘性的视觉体验

微电影最大的活力,来自于众多专业与非专业电影人的原创性,这是常规电影所无法比拟的。不用考虑票房,只需用影像记录、表达,这时许多被常规电影忽视或无视的题材,能够被微电影人纳入视野。边缘文化及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之外的内容,成为了微电影不可小觑的一大亮点。

《我的路》(许鞍华导演,时长20分钟),以变性人周国才的人生选择作为主题,从一个生活的横断面切入,从旁观者、家人以及同为变性人的友人对其的态度为故事进展的关键,并不断地采用心理蒙太奇的方式闪回,介绍他如何从一个他人眼中事业有成,夫妻和睦的“正常人”,做出现在的选择,只为坚持走“我的路”。就电影的表现手法而言,《我的路》仍是常规电影的技巧,演员的表演也属于中规中矩,如果将时长拉长是可以作为院线电影上映,但是变性人群的身份敏感度导致了这种题材不可更改的边缘性。投资方一般很难下决心选这类题材进行投拍,很可能会规避风险,拒绝这类选题。所幸,微电影所处的开放性平台提供了这类边缘性选题的问世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影像了解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常人无异,他们的路也是一种权利的选择。

当然,这种边缘性的内容并不一定都需要用边缘人群的苦楚去触动人,也可以用类型电影的桥段进行嵌入,进而讲述边缘人群的故事,这样可以减少隔阂,还可以让观影者在类型化的视觉感受中,快捷且顺利地进入情境体验。如《宵禁》(美国,Shawn Christensen导演,时长19分钟),讲述的是一个正在浴室实施割腕自杀的里奇,因接到自己妹妹的求助电话,要求他帮助看护外甥女几个小时。此段插曲将里奇的自杀行为中止,之后便是老套的电影桥段——小萝莉如何纯真而感性地拯救老男人的故事。虽然电影情节俗套,但巧妙地嵌入到探讨解救自杀者题材的电影中,观影人会较容易进入到电影情境,去思考一些边缘人群的社会问题——自杀者为何自杀,如何从自杀意念转向求生意念,亲情的热度与自杀预防的关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微电影在情节编排的设置上使用了非常巧妙的重复结构:电影一开场是里奇在浴室里准备割腕自杀的场景,接到一个电话,进而中止,开始亲情故事的进程;故事结尾是里奇按时将外甥女送回家后,又回到自己的公寓,进入浴室,开始再次进行割腕自杀,又接到一个电话,妹妹因为感激和信任再次来电,希望他以后经常能够帮助照顾外甥女,这通电话,让里奇真正放弃自杀意念,开始决定重生。前后两个如此相似,但向度完全不同的自杀场景,一个是自杀未遂,一个是放弃自杀,中间用小萝莉的亲情故事进行串联,不由得让人感慨,微电影真的可以以小博大,以旧桥段唤心动,感动很多人。其实边缘人也可以不再边缘,生命可以回归,不再被放逐,为了责任和牵挂,生活可以继续。

微电影与常规电影一样,故事的完整性是不变的底线。①除此之外,微电影的技术手段以及演播平台的特殊性,给微电影都带来了很多不同,这其中包括一些乱象,如广告性过强,低级趣味的作品频出,等等。但是,也可以看到一批精品微电影正在执著地、实践着非常规电影的实验,用一个学者的话来说,“微电影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②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实践着一种微美学,一种可以进行实验性的美学追求——哦,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尝试着,变化着,这就是发展中的微电影。

猜你喜欢
实验性
充满实验性的现代艺术
艺术启蒙(2022年11期)2022-12-06 09:32:20
李俊鹏:实验性的“空间叙事者”,以个性与多元焕新体验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8:40
课堂上的实验性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8:24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大蒜素对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C3H小鼠乳腺癌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ILK和TGF-β1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和意义
安徽医药(2014年9期)2014-03-20 13:13:58
消瘤片对实验性大鼠子宫肌瘤的作用研究
中成药(2014年11期)2014-02-28 22:30:06
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血脂作用
北五味子提取物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