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长篇小说热及其原因分析

2014-09-29 10:17:41李科平
文艺评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图书作家

○李科平

今天,有关长篇小说创作状况的质疑声虽然接连不断,但我们仍无法否认长篇小说热依然存在的事实。“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长篇小说的年生产量就达到了七百部,是‘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生产总量的一倍。此后,又逐年递增,到20世纪90年代末,年产量已突破千部大关,是前十年(即80年代)长篇小说生产量的总和”。①20世纪末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新媒介的诱惑与威逼下,文学的写作方式与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诸多新变化,诸如电脑写作的兴起、网络作家的出现及读图、读屏时代的到来等。尽管文化消费市场与消费方式的变化给文学创作与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长篇小说的生产力非但没有受到束缚反而被大大解放——长篇小说出版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增速惊人。

在《全球华语小说大系》出版之际,张颐武教授指出“一直都有观点认为文学在衰落,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在创作层面,仅就长篇小说而言,从前几年每年出版超过一千部,到现在每年出版接近二千部,相对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无疑是非常繁荣的”。②我们先不论数量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单从数字对比来看,张颐武教授的看法也无疑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新世纪前十年是长篇小说的高产期。2011年以来,长篇小说出版不仅保持了新世纪前十年的强劲势头,而且数量更大,增速更快。“2011年,全国共出版长篇小说4 300部,被业内专家称为‘文学大年’。这个数字约占世界长篇小说总量的五分之四,中国稳居长篇小说第一大国,继续领跑世界文坛”。③“2012年,全国共出版长篇小说四千多部,俨然是文学类图书出版的龙头老大”。④如果加上旧作再版及部分港台与海外作者的长篇小说,2012年登记出版的长篇小说则达到了5 300部之多。⑤2013年,受莫言获奖的激励,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出版则达到了数量空前的地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书号中心登记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原创长篇小说有4 798部”,⑥从数量来讲,2013年无疑又是一个长篇小说丰收年。王蒙的《这边风景》,贾平凹的《带灯》,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韩少功的《日夜书》,苏童的《黄雀记》,林白的《北去来辞》等著作都是2013年大陆长篇小说的标志性成果。据《二〇一三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来看,2013年,全国406家出版社报送的文学类图书选题达21 126种,其中长篇小说2 981种,含原创作品1 444种。⑦从开卷《2014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495家出版社报送文学类选题21 484种,其中长篇小说选题2 165种,含原创作品约六百种。⑧以上数据虽然是统计学上的宏大数据,但近年来长篇小说的出版状况也可见一斑。

生产和消费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生产量的大小也能折射出消费需求的大小。21世纪尤其是2011年以来,中国大陆长篇小说出版量的居高不下及其增速之快,也无疑说明长篇小说在当今中国仍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在莫言获奖后的两个月时间里,“莫言作品销量仅当当网就突破2 000万码洋,其中莫言的最新小说《蛙》销售了八十余万册”。⑨不可否认,莫言是个特例。尽管如此,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长篇小说的消费市场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名家之作。2012年,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发行了50万册,《一地鸡毛》首印20万册,《一句顶一万句》发行了40万册。这一年,“除莫言和刘震云之外,路遥、贾平凹、余华、陈忠实、王朔、麦家等作家的长篇小说销量基本上都在40万册左右,格非、阎连科、毕飞宇这些作家的销量也在10万至20万册之间”。⑩近年来,在各种名目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长篇小说一直都是主打品牌。2014年4月23日,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2013年中国好书”颁奖盛典。从相关报道来看,在2013年出版的40万部图书中,有562部图书参加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好书”评选活动,最终有25部图书脱颖而出。其中,有金宇澄的《繁花》、贾平凹的《带灯》、王蒙的《这边风景》、九把刀的《等一个人咖啡》及梁鸿的纪实文学《出梁庄记》等作品。如果把《出梁庄记》看作史诗性小说的话,那么25部“2013年中国好书”中就有5部长篇小说,占总数的20%。生产增长的强劲和市场销售的旺盛虽然并不能回避长篇小说创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境,但它也足以说明长篇小说深受青睐的现实。另外,有关争议与批评也不一定是长篇小说业已失宠的信号,反而是其受人关注的例证之一。没有关注,何来争议与批评?更何况爱之深,恨之切。

长篇小说在当下受宠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宣传推介的作用永远不容小觑。近年来,凡是有长篇小说问世,都会刮起一股或大或小的宣传风暴,尤其是所谓的名家之作。每当这个时候,不仅出版商、发行商、赞助商和作者及利益相关方会不厌其烦地召开各种形式的发行推介会,诸多媒体也会不遗余力地宣传报道,以便从中分一杯羹。在他们的鼓噪之下,读者的阅读欲望难免被进一步增强。于是,只要新书一出版,就有不少人力争从潜在的读者转变为现实的读者,以便一睹为快。不仅如此,一些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之后,相关方还会追加新的宣传,这些诱惑也常常会激发读者重新阅读原著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如果说读者难免受到商家宣传蛊惑的话,那么他们趋之若鹜的行为无疑使他们在事实上响应了商家的号召,甚至与其形成了某种共谋,尤其是从事文学评论的读者。由于话题的关注度势必影响到评论文章的关注度,因而,对不少从事文学评论的人来说,他们不仅关注新书出版与旧作改编,还欢迎并乐意参加与此相关的讨论。在此背景下,利益悠关的刊物还可能设专栏刊登这方面的论文。因此,不少人不仅热衷于新书赏析与旧作改编评论,而且常常以表扬和吹捧为主。这样的论文不仅容易发表,而且大家又皆大欢喜——既能迎合商家、作家与刊物,也能为自己获得学位或晋升职称创造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除商家、媒体之外,不少读者及文学研究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相关作品的宣介行列,这无疑会拉动相关作品的消费需求。有调查显示,“从读者选择阅读书籍的出发点来看,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占样本人数的33%)和来自朋友同事之间的口碑相传(占样本人数的21%),同时社交媒体的推荐在阅读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15%的调查对象会选择阅读社交媒体所推荐的书籍”。⑪由此可见,宣传推介对长篇小说销售的拉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宣传推介的作用。尽管广大读者对新书出版与旧作改编的关注不无宣传引诱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认,对创新的崇尚是人类的审美天性之一。因此,在利益考量与审美诉求,表扬与自我表扬,吹捧与自我吹捧及各种营销策略的共谋之中,长篇小说的热潮不免会滚滚而来。

其次,文学传播流通途径的多样化与便捷化及影视剧改编对长篇小说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当前,除新华书店系统、图书连锁营销企业、民营书店等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图书销售还搭上“电商”这趟高速列车——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天猫等购物平台均把图书销售作为其最重要的营销项目之一。此外,各出版社也会在网络上推介自己发行的图书。由于各出版社和图书销售商不免要考虑市场的需求量及自己的收益状况,因此,长篇小说尤其是市场前景较好的长篇小说常常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图书销售项目。销售途径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不仅容易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有利于促进销售量的增加。与此同时,电子书的迅速漫延及其阅读平台的构建也无疑拓宽了长篇小说的传播渠道,增加了其市场份额。“2013年初,腾讯将旗下的数字阅读平台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平台在资源推广方面更有优势,《带灯》就尝到了这个甜头”。⑫“这本电子书在上线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销量就已经超过了1万册”。“电子书销售的火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带灯》实体书的销量,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数据资料,实体书上线以后,在当当网、亚马逊等多家电商平台,《带灯》均进入了新书销售排行榜的前20位”,⑬各大电商平台的实体书销量也增长迅速,并带动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及各民营书店的销量增长。此外,网络小说的兴起也无疑扩展了阅读空间。不仅如此,一些网络写手还会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由于这些作品在网民中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他们的作品出版发行之后,不仅有利于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活跃图书市场。在此过程中,有些网络作家还会顺利地进入传统作家的行列,如网络作家流潋紫(原名吴雪岚)。在大学期间,流潋紫曾是众多文学网站的专栏写手。2007年2月,流潋紫在山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50万字的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三部。2007年9月,流潋紫又出版了《后宫》系列第四部。流潋紫因《后宫甄嬛传》而名动网络,被誉为浙江“80后”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之一。2011年,由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火爆荧屏,电视剧的热播又一次掀起了流潋紫《后宫》系列小说的销售热潮。2013年,流潋紫当选为浙江省作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2014年1月7日,又当选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宫甄嬛传》不只是个案,影视剧改编对原著销售的拉动效应其实是十分普遍的。“因为同名电影、电视剧的拉动,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刘醒龙的《圣天门口》等原作小说持续热销”。⑭《金陵十三钗》最初是短篇小说,为了改编成电影剧本,严歌苓对其进行了改写,最终扩充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登陆银幕之后,广大影迷对原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2011年6月的文艺类图书销量排行榜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陵十三钗》曾排到了第六位。不仅如此,在电影热播的时间里,除了纸质图书之外,《金陵十三钗》电子版的销售也非常火爆。

第三,全民阅读的风尚正在形成。尽管文化消费的多元化正在成为现实,但读书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读纸质图书,还是读电子图书,读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调查显示,“接近六成的读者每天要花1—2个小时或以上时间进行阅读,三成以上的读者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而在阅读内容上,文学类和社科类图书更受大众青睐”。⑮由此可见,读文学作品仍然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方式。从介质的角度来看,虽然读图与读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但传统的纸质书在阅读市场上仍占有较大的份额。当前,“60%的读者更喜欢阅读传统的纸质书,而喜欢阅读电子书的读者仅为6%”。⑯在电子图书的阅读方面,“手机则成为读者首选和热捧的阅读终端(占样本人数的62%),其次为电子书阅读器(占样本人数的25%),只有8%的读者更喜欢使用iPad阅读,而使用PC端(电脑网页)进行电子书阅读的读者仅占5%”。⑰依据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并不牵强的结论——对不少读者而言,阅读电子书很可能只是一种辅助性或临时性的读书方式,尤其是手机阅读终端。这一判断也无疑印证了前面的调查结论——纸质书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正因为读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因此,不少读者特别关心全民阅读社会的培育问题。“从加大全民阅读的推广力度而言,44%的读者认为应该加大公益性图书馆的投入,27%的读者认为应出台更多扶植国内出版企业的政策,16%的读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读书节日,还有13%的读者认为领导应带头参与读书活动并推荐图书”。⑱以上调查数据无疑反映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全民阅读风尚正在形成之中。2014年2月开卷综合指数为418.35,比2014年1月上升了60.92个点,环比上升17.04%,同比上升6.55%。其中,文学类图书同比增长2.29%,环比增长3.53%。⑲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量和发行量都比较大,其可读性又比较高,因此,在当下的文学类图书综合指数中,长篇小说所占的比重肯定不小。

第四,作家不仅喜欢写长篇,而且追求高产。新世纪以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都有数千部之多。之所以如此,并不仅仅是因为当下的生活给作家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新素材,还因为作家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如果作家没有创作冲动,即使再好的素材都可能难以及时开发。今天,只要我们把诸多作家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许多作家每两年就会推出一部长篇小说,甚至还有人三年两部或一年一部。前几年,“国内有个女作家就曾不无得意地宣称,她一年写过3个长篇,9个中篇,22个短篇”。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不仅大腕作家很卖力,诸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也乐此不疲。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以长篇小说去开启自己的创作道路。不仅如此,他们的产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湖北籍打工妹凌眉。2008年9月,凌眉在珠海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霸王天使》。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出版了《荆棘爱》《且行且爱恋》《琴剑魔音》《错缘,最后一滴泪》《鬼手指》《乔乔职场历险记》《试离婚》、《爱情底线》《隐婚》《OFFICE不谈爱情》《职场斗》《情逢对手》《AA制婚姻》。2012年,当《橡皮婚姻》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时候,凌眉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已达到了15部。㉑凌眉可能只是个案,但历年来全国长篇小说出版量的居高不下无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长篇小说创作深受作家们喜爱,长篇小说高产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天,就长篇小说而言,在繁华的表象下,虽然危机重重,但我们不可否认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也是当下长篇小说热的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近年来的长篇小说热是作者、读者、出版市场、销售市场、传播流通方式和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我们在这里谈论长篇小说热只是承认一种事实。至于说作家们热衷于长篇小说创作背后的利益考量及其良知与使命感的缺失问题,还应该另当别论,因为表象的繁华及其原因和繁华表象下的危机及其救赎之道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更何况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对第二个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图书作家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4期)2022-07-29 05:23:42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3期)2022-05-31 11:49:38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无障碍图书联盟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图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