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宾
摘 要: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开发非智力和获取众多信息的基础。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创设;挖掘
在数学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抓住教学中的每次机会,并努力创设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现浅谈几点数学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积极课堂,营造学习心理氛围
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1. 营造和谐氛围,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我们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取得最佳成绩。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注重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改变语言的表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三中心”思想转变为新“三中心”思想,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至关重要。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的,又是其客观条件。 那么,数学课堂教学种又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心境,乐于学习呢?
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了多种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就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小朋友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 的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不觉得累,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这样的数学课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注重学习过程,诱发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唤起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自己计算圆周率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四、挖掘教材心理内容,有的放矢进行渗透
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可能性”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例如上《圆的周长》这一课 ,教师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教师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参考文献】
[1]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云南人民出版杜,1983年。
[2]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二卷)[M],漓江出版社,1996:138-150。
[4]何小亚: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0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