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污染转移问题探析

2014-09-28 23:29董姣姣
2014年2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董姣姣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城乡环境污染转移已经成为一个恶性的发展趋势,城市重污染产业在不断地向农村地区转移,给农民以及农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外部不经济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环境物品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以及供给的普遍性,每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本文着重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以及居民环保意识几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污染转移的动因,揭示了由此带来的阻碍城乡一体化、加剧农村贫困、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危害。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当引起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污染转移;外部不经济;生态环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把城市和农村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却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城乡污染转移现象的出现给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一、城乡环境污染转移的动因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则相对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等。城乡社会经济水平差距甚大,经济利益不平等,导致部分城市污染企业从城市抽离出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利润更丰厚的广大农村地区。从表一显示的我国对城镇环保投入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城镇环保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农村并没有得到如此重视,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缺乏环保基础设施,这就给城市污染企业提供了可趁之机。城乡污染转移其实质是在剥夺农村的环境容量,他们在农村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同时,农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和报酬。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逐渐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会迅速得显现出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城乡环境污染转移已经成为一个恶性的发展趋势,城市重污染产业在不断地向农村地区转移,给农民以及农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外部不经济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环境物品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以及供给的普遍性,每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本文着重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以及居民环保意识几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污染转移的动因,揭示了由此带来的阻碍城乡一体化、加剧农村贫困、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危害。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当引起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污染转移;外部不经济;生态环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把城市和农村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却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城乡污染转移现象的出现给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一、城乡环境污染转移的动因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则相对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等。城乡社会经济水平差距甚大,经济利益不平等,导致部分城市污染企业从城市抽离出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利润更丰厚的广大农村地区。从表一显示的我国对城镇环保投入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城镇环保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农村并没有得到如此重视,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缺乏环保基础设施,这就给城市污染企业提供了可趁之机。城乡污染转移其实质是在剥夺农村的环境容量,他们在农村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同时,农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和报酬。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逐渐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会迅速得显现出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城乡环境污染转移已经成为一个恶性的发展趋势,城市重污染产业在不断地向农村地区转移,给农民以及农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外部不经济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环境物品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以及供给的普遍性,每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本文着重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以及居民环保意识几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污染转移的动因,揭示了由此带来的阻碍城乡一体化、加剧农村贫困、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危害。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当引起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污染转移;外部不经济;生态环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機制。这就要求把城市和农村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却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城乡污染转移现象的出现给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一、城乡环境污染转移的动因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则相对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遠远高于农村等。城乡社会经济水平差距甚大,经济利益不平等,导致部分城市污染企业从城市抽离出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利润更丰厚的广大农村地区。从表一显示的我国对城镇环保投入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城镇环保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农村并没有得到如此重视,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缺乏环保基础设施,这就给城市污染企业提供了可趁之机。城乡污染转移其实质是在剥夺农村的环境容量,他们在农村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同时,农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和报酬。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逐渐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会迅速得显现出来。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例为49.68%,居住在乡村人口为50.32%。而1990年城镇人口比仅为26.2%,约三亿人。

人口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环境资源的消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强度也在迅速提高。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逐步增加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使得原本的城市空间变得狭小,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城市环保设施的改进速度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在确保城市环境的前提下,农村及偏远的地区成为城市垃圾的填埋场。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84.8亿吨,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62.7亿吨,占总量的67.6%;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由1990年的6767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17081万吨,城市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厕所为2.89座、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为12.15台,城市人口密度达到了2307.00人每平方公里。由于我国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承受不了城市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的供给量,结果就是农村成为这些垃圾与废水的处理地,而且处理成本相对较低。2012年全国共调查统计了生活垃圾处理厂2125座,其中采用填埋方式处置的生活垃圾共1.75吨,采用焚烧方式处置的共0.18亿吨。

(三)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环保事件频繁发生,血铅、铬中毒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环保事件已由城市悄然向农村悄转移。除了农村生产与生活污染外,工业污染越来越多。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分别为:10.1%、45.3%和44.6%,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第二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一方面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但一方面也加重了环境的压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在2012年8月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世界水平,从大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在我国,一百元的总产值中工业已经占了47%,而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是26%。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工业比重为20%,发达国家中制造业最发达的经济体德国工业产出比重为30%,而我国达到了47%,远远高出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网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费用为50044572.67万元。

“2012年,全国重点调查了147996家工业企业,其中,有废水及废水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有93283家,有废气及废气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有111827家,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的企业有105244家,有危险废物产生的企业有23249家。”1据统计,对化工、石油等部门的重点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的废料流失率高达86%,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在我国工业企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左右,其中的50%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由于国家对城市环保的重视以及环保标准的提高,一些污染企业在城市已无容身之地,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把目标定在了环保意识较低的农村地区。

(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的城镇规划从1989年开始实行,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有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一系列设施相对齐全,城市污染相对比较集中,而且城市环保管理体系在不断完善。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区划没有明确的划分,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没有固定的垃圾填埋场,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厂,农村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被随处堆放,大部分生活垃圾以堆肥或直接还田的形式进入自然循环系统,生活污水及牲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土壤的板结甚至水体污染,这些都给农村的环境埋下了很大的污染隐患。农村环保总体滞后,已成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保护和维权意识相对较差,为了拉动经济增长,部分污染企业是他们主动接受或引进的,他们意识不到城市污染企业入驻的长期危害,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

同时,监管的不到位也是环境污染转移的重要原因。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局负责人则认为环保政策方面的宽松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筹码,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的一些污染企业开始大量向中西部省份偏远的农村进驻。

二、城乡污染转移产生的危害

(一)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同等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污染企业和污染源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破坏了城乡之间的公平,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主要是一些落后的、技术含量低的污染企业,而不是先进的生产企业,是把农村作为最后的避风港,而不是竞争平台。城市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来促进自身发展,将会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打破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偏离科学的轨道,进而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国家很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城乡污染转移,就当前来说会给部分地方带来短暂的经济效应,给居民带来收入。但从长远来说,污染企业的聚集以及污染物的不达标排放将导致农村环境的日益恶化,破坏农村良好的投资环境,导致投资商资本的转移,缺少了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农村经济就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动力,阻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加剧农村的贫困。

(三)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乡污染转移把重污染企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只是转移了污染地点,转移了被污染区域和人群,并没有改变污染的本质,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污染企业在农村兴建,利用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企业降低了其相应的排污成本与排污标准,收益增加,从而会扩大产量或生产规模带来更多的污染物质,而且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与食物链。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國总耕地面积的1/6。农村环境被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污染转移的防治对策

(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与监管力度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而相对忽视了广大的农村。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加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仅有少部分实施了环境污染治理,很多化工厂利用农村环保的不到位以及监管的不及时进行转移以及不达标的污染排放。政府应注重农村环保,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生态环保多渠道投资机制,一方面保障农村环境的治理,一方面防止污染企业的入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

(二)调整产业结构

在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第二产业同时是自然资源利用与破坏的主要产业。其发展虽然对国家做了很大贡献,但牺牲了环境,顾此失彼。大部分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个弊端,把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利用了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一方面转移了环境污染,保证了本国环境的良好发展。污染转移反映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才能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更能减少城乡污染的转移。

(三)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环境安全、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引导农民自发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染行为进行斗争,自发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督与抵制。倡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清洁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的发展。

(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做好环保工作的迫切需要,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转移到农村的污染企业加大税收及处罚力度,同时对受害农民进行相应的补偿,基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自己建的关系,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循环发展。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城乡环境问题处在相同重要的环节上,应本着公平的态度来对待城乡环境。农村是城市生活的强大后盾,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环境污染转移这一恶性趋势应当得到抑制,企业要发展不是靠转移而是靠改进生产技术和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钊.我国城乡污染转移法律规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2]陈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乡污染转移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3]王学渊,周翼翔.经济增长背景下浙江省城乡工业污染转移特征及动因[J]. 技术经济. 2012

[4]周凯,王智芳,彭兴芝,雒海潮.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和扩散的动因及其后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4)

[5]杨远超.我国农村环境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6]乐小芳.我国城乡环境污染转移探析[J].创新.2013(2)

[7]戈华清.论污染转移规制中的农民环境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9(10)

[8]韩冬,常艳波,李春梅.发展生物质能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J].吉林农业. 2009(02)

注解

①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ttp: http://zls.mep.gov.cn/.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