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村民婚俗之变迁

2014-09-28 21:53贾静
2014年22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婚姻村民

贾静

摘要: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构成成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各民族在婚姻习俗方面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继承原有习俗的基础上将婚俗由繁化简。本文主要对哈萨克族村民婚俗现象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哈萨克族;村民;婚姻; 婚俗变迁

绪论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一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部落都有其婚姻形式。婚姻作为人生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受到特别的看待与重视。婚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综合反映或表现,也和各种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一样,是受经济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制约,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婚姻形态和习俗。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哈萨克族婚俗,如贾合甫·米尔扎汗的《哈萨克族》、库兰·尼合买提的《中国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研究》、帕提曼的《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以及周亚成等人编写的关于哈萨克族的文化等一系列书籍和发表的论文。

虽然前人哈萨克族的婚俗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对哈萨克族村民的婚俗变迁进行比较研究,鉴于此,本文对哈萨克族村民过去和现在的婚俗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

本文讲到哈萨克族村民过去的婚姻习俗,它包括了缔结婚姻形式的封建思想,两家的婚姻成为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当事人无权决定自己终生伴侣的买卖婚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不再有封建的、迷信的思想。同时在婚姻习俗上也由繁化简,在继承原有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一、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哈萨克族婚姻的主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自古至今,哈萨克族的同一部落不通婚,联姻的人家之间需有“七水”相隔,是因为哈萨克族认为吃同一母奶的两个孩子算是亲兄弟姐妹,是不可通婚的,因此七辈以内的不可通婚。在过去哈萨克族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叫“安明格尔” 即收继婚或转房婚。妇女死了丈夫,如要改嫁就得嫁给亡夫的兄弟或叔伯兄弟等近亲,只有本家族中无人娶她时,才可嫁其他男子。此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

哈萨克族缔结婚姻的主要形式有: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换门婚、表舅婚、姨表婚、招赘婚、逃婚、自由恋爱。解放前,哈萨克族中买卖婚姻相当严重,儿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索要彩礼常常多达上百头大小牲畜。

在现代,由父母全权代理的旧婚姻制度已被男女自由恋爱、与父母协商的自主自愿的现代婚姻制度所代替。哈萨克族的婚俗与其他民族不同,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很多阶段,这些仪式的规模有大有小,主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经济状况而定。

(一) 说亲仪式

哈萨克族说亲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靠父母包办,男女双方互相不认识,彼此没见过对方。二是男子看上了一位女子,由其父母前往女方家说亲。三是在社交场合中互相认识,并产生了感情,然后由父母前往说亲。说亲时男方家属一般都要去不下三次,第一次女方家属一般都不会给予肯定的答复,往后如果女方家长同意,就由双方商定订婚日期。

(二) 订婚仪式

订婚是在女方家举行,男方父母及有关亲属带上礼品到女方家,女方也邀请亲戚朋友参加。女方要宰羊款待,一般挑选红毛白头或黄毛白头羊,订婚后,说明女方已经是男方选定的人,不能再答應别人的婚事。

(三) 筹备彩礼仪式

彩礼即送给女方的各种结婚用品。筹备彩礼仪式在男方家举行,举行仪式当天,请来亲朋好友把所有彩礼全部挂起展出,看彩礼是否齐全,亲朋好友也带来礼品,以补充主人所备之不足,礼品的多少,以男方的经济情况而定。

(四) 送彩礼仪式

筹备彩礼仪式之后,男方即通知女方要去送彩礼,女方选定吉日准备迎接。送彩礼当天,未婚夫在伴郎和亲属的陪同下,驮着彩礼前往女方家,此时离女方家不远时,未婚夫要回避,不能随父母一同进女方家的门,而后由女方的嫂子等人去迎接未婚夫。在未婚夫来到家门口时,由女方的一位老年妇女向新郎撒“喜食”(糖果等食物),向新郎表示祝贺,祝生活美满幸福。

同日,女方设宴招待所有来客。第二天早饭后,女方家打开送来的彩礼,把物品展现在女方亲属面前供大家观赏,评价彩礼是否符合要求,如彩礼不够齐全,女方就由一人向男方提出补充彩礼的要求。送完彩礼后,可以说结婚已成定局,这时女婿可以随时去岳父母家。

(五) 出嫁仪式

哈萨克族认为结婚是整个氏族部落的大喜事。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女方家要请毛拉为新娘新郎祝福祈祷,让两人合饮一碗念过经的圣水。出嫁当天,出嫁的姑娘要坐在陪送的毡房里的帷幔后哭泣,这时由一个能说会道的小伙子来到新娘的毡房门前下马唱“劝嫁歌”。接着,新娘哭泣唱着“哭诉歌”,倾吐对亲人和故土的留恋,对未知的新生活的忧虑。

唱完后,由两个青年媳妇搀扶着新娘来到父母、兄弟姐妹面前唱“哭别歌”,一一同亲人告别。最后新娘向亲人们唱一段“告别歌”,表达了姑娘美好的祝愿,此时父母也要向女儿唱送别歌。最后新娘上马,由哥哥或弟弟送行,姑娘上马后一般不哭唱,不让多停留,也不让再回头看,意思是不要过于眷恋家乡,要一心一意跟随丈夫生活。

(六) 迎亲仪式

在男方家举行迎接新娘仪式。在新娘被送进公婆家门口时,由一个人唱“揭面纱歌”,揭完面纱后新娘向公婆屈膝行礼,并向炉火内倒油,以此祈祷婚后的生活像火一样越烧越旺。晚上新郎家为新娘的到来举行晚会,盛情款待宾客。一些近亲留下来,第二天早上品尝新娘亲手倒的奶茶。

二、哈萨克族村民婚姻习俗的变迁

(一) 哈萨克族婚俗的变迁

如今的哈萨克族已逐渐步入了定居时代,形成了村落社会,而不是过去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的部落社会。人与人的交流增多,男女见面的场合也变多,哈萨克族婚俗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从择偶权上看,建国之前,哈萨克族存在包办买卖婚姻,50年代后的婚姻是由父母做媒决定儿女婚姻转向自由恋爱成亲。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思想开放,同时接受了现代教育,懂得了追求自由和爱情是自己的权利,并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道理。

从婚姻形式上看,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婚礼大多是在草原举行,由于草原的广阔,也能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赛马、姑娘追、刁羊、摔跤等。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开始由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半农半牧的生活,现在大部分哈萨克族已进入定居生活,因此婚礼也由草原变成在自己定居的家中举行。

从交通工具上看,过去由于没有通讯设施,路况不好,因此要通知亲朋好友,需要新娘和女伴骑着马,由另一个男人带领,去山上各家通知亲朋好友。之后亲朋好友会骑着马,带着小孩到达结婚地点。如今都是用马换车来迎娶新娘,现在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汽车已经普遍成为哈萨克人迎娶新娘最快捷气派的交通工具。

从着装上看,过去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穿的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萨吾克烈”,由于这套服饰由各种珠宝、银饰锈上花纹图案做出来的礼服,只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姑娘才能穿得起,而贫穷人家的姑娘出嫁只是穿上一些平常的套装套裙。而现在,西式婚纱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哈萨克族姑娘结婚,也开始穿婚纱,新郎穿西装。

但最近几年,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萨吾克烈”又映入人们的眼帘,“萨吾克烈”的设计很漂亮,上面虽然不是用真正的珠宝做成的,但看上去也很耀眼,款式很多。

从嫁妆上看,在过去哈萨克族的姑娘出嫁时嫁妆都是手工艺品,如刺绣品等,还有大皮箱,被褥等,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也在保持原有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更具现代化,如电冰箱、电脑、DVD、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煤气灶、空调等。

进入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通讯,交通及各种设施都有所改善,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习俗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及形式,其中之一就是抢婚现象的形成。

抢婚,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后,约定某天一起离开,跑到亲戚家中暂住,等待双方父母商定结婚事宜,少则一周,多则2个月之内完婚的一种现象。

抢婚这一习俗的形成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男方或女方家人不同意这门婚事,两个人就一起逃跑,等到家长妥协后再回家结婚的情况。

第二,在哈萨克族婚姻习俗中,男方要给女方家很多彩礼,若男方家由于贫穷支付不起那么多彩礼,男方就会把女孩儿“抢”回自己家,待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后举行婚礼。

第三,如今的哈萨克族男女青年渐渐褪去了过去封建保守的思想,他们年轻,活力,经常聚在一起娱乐,在娱乐活动中若青年男女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另一半,便会一时兴起,以逃跑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愉悦。

(二) 哈萨克村民婚俗今昔变迁之比较

在对哈萨克族村民今昔婚俗作比较时,我们能够分析出哈萨克族的一些变化:

首先,从过去到现在的婚俗变迁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哈萨克族村民的婚俗中都逐渐出现了一些符合新一代年轻人意愿的婚姻形式,就如同抢婚现象。在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现代社会中,那些封建婚俗制是不会被人们所认可的。例如:哈萨克族的“安明格尔”制度和包办买卖婚姻都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

其次,从现代社会看,哈萨克族村民吸收了发达国家或发达民族的一些文化。例如:過去哈萨克族骑马、骆驼迎亲,而今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汽车替代了马、骆驼。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的穿婚纱和西服的文化。

最后,虽说现代社会消除了过去的一些封建婚俗制,但对符合现代社会的,同时符合科学依据的制度保留至今。例如:哈萨克族的“七水相隔”,同部落不得通婚这些制度仍旧保留下来了,近亲不得通婚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为了能有个健健康康的后代,人们还是认为近亲不通婚是科学的。

三、结语:婚姻变迁的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没有了文化就不存在民族。如今的全球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了挑战。虽然各民族的婚姻仪式遵循着一定的风俗习惯,但传统的婚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在择偶观、恋爱观、婚姻关系的确立等方面逐步摆脱了传统婚姻行为模式的束缚。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综观民族婚姻的变迁,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总体趋势是令人欢喜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被保留着,而那些令人无法接受的部分已被抛弃,婚姻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为了使各民族的婚姻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变化,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每个民族要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对本民族落后的风俗习惯进行改革,保持和发扬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优良传统,使本民族和各民族人民,使我们的中国大家庭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亚成,阿依登,王景起.哈萨克族定居村落[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

[3]库兰·尼合买提.中国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4]舒燕.中国民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满喜.浅析婚姻禁忌与卫拉特蒙古传统文化,伊犁师范学院学报[J]. 2008(3)

[6]阿依登,库娟娜.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婚姻变迁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J]. 2007(2)

[7]古力扎提.试论哈萨克族城乡婚庆习俗的变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J].2009(1)

[8]哈尼美古丽,贾孜拉.哈萨克族婚姻习俗中体现的道德规范,新疆社会科学[J]. 2007(4)

[9]刘益梅,王君玲.维吾尔传统婚俗探析,新疆社会科学[J]. 2008(1)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婚姻村民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