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象“流”“封”考

2014-09-28 21:53李真
2014年22期
关键词:封地告子中华书局

李真

尝读《孟子》,对《告子上》篇中孟子与告子的一番问答深感兴趣,此番问答是讨论舜对其弟弟象究竟是“流放”还是“分封”。这段故事在中国古代典籍《史记》中也有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淦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①说的是象为舜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对其兄长舜不满,经常与父母一起想要寻机杀死舜,舜的父母也是一个顽劣一个嚣张,对舜都很不好。而舜却仍然孝顺地侍奉父母,不敢有半点不敬,对象也是没有丝毫怨恨,当父母兄弟需要他时,他总是会很快来到他们身边。最终,舜凭借自己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天下人民的钦佩,帝尧也感动于舜的德行,将帝位禅让于舜。舜品德高尚到甚至当他做了王之后还封其弟弟象于“有庳”,而不是将其杀掉以报象曾经害他之仇。然而,也有说法说舜对其弟,是“放于有庳”而非“封于有庳”。究竟是封,还是放,仅凭史书不可妄下定论,笔者窃以为还应当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站在舜的立场上综合考虑,方可下定论。

对于舜的“仁”,《孟子》中有云“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②意思是说仁者对于自己的弟弟,在心里不藏有怒气,在胸中也不留怨恨,只知道要亲他爱他罢了。亲他,就想让他尊贵;爱他,就想让他富有。把有庳封给他,就是要让他既富有又尊贵。自己当了天子,却让弟弟做百姓,这能说是亲他爱他吗?从孟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舜对象做到了“仁”,真正地践行了“兄爱弟敬”,不愧为上古社会的道德楷模。然而,对于此事笔者却有着不同于孟子的看法。在一个如此注重个人品行的年代,连帝位都是通过部落联盟推举的方式,选取有德行有才能者,即禅让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可见当时社会是如何的注重一个人的品格和才能,那么作为一个封国的国君,自然品行也不能太差,这一点,舜肯定比我们更加明白,他怎么会选择一个德行如此之差的人来做国君呢?作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舜这么做必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绝不能一“仁”以蔽之这么简单。下文笔者拟以三点为论据展开论述。

(一) 流至边地,防止作乱

根据上文的史料记载,我们可知象是一个飞扬跋扈,不讲兄弟情义,不尊重兄长的人。而上古三代,礼让与谦卑、仁政与文治,是连孔夫子都心生向往的,他曾经高声赞叹:“郁郁乎文载,吾从周!”孔夫子如此心旌摇荡的西周时期,不过是走过了夏商的淳朴,已日渐不古的时代了。可以想见,对于“仁”的追求在舜帝时期是怎样的登峰造极。所以作为封地的领主,自身的品格德行如果太差,也是不行的。而象毕竟是自己的弟弟,在讲究“兄友弟恭”“长兄如父”的时代,自然更不会“杀之而后快”。但象一直对舜不满,舜将其一直放在身边,无疑一颗定时炸弹,会成为和谐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所以他要把自己的弟弟远远支开,不能再在自己的身边作乱。笔者私心忖度之,舜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才将象流放到了有庳。据历史学家考据,“有庳”在故址今湖南省道县北,由于区划变更,如今为湖南双牌县的江村。而史书记载,舜践帝位后,其帝都在蒲坂,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里有:“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之说。那就是说象流放至有庳后,两人相聚遥遥几千里的路途,在车马交通如此不便捷的当时,象再想害舜,也是鞭长莫及了。

(二) 名“封”实“流”,树立形象

上文已经说过,尧舜时期,考察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品行。舜本人就是作为一个标准道德模范而被禅让的。自然,舜会在天下人乃至的心目中树立起绝对的威望和光辉的形象,如果仅仅因为象曾经害过他就将其杀死,就难免使人诟病。舜不仅是一个有德行威望的老好人,更是一个聪明人,并且也是个有手段的人。《尚书·尧典》中就记载有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鳏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③舜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所认为的无底线的好人,他对于该处置的人是有着自己的原则的,绝不是一味地姑息。聪明如他,又怎会不明白“众口铄金”这个道理。在注重品德、仁爱的上古时期,尤其是对自己的弟弟,舜是绝对杀不得的。于是舜索性就将其流放至有庳,即今湖南省双牌县。此地远离中原,地处荒蛮,把象安置到这里,既体现了舜所谓的“兄弟之情”,又可以得到天下人的称赞,再次巩固强化自己的高风亮节。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 利用近亲,方便统治

《孟子·告子上》中,告子问为何有人还说象是被流放的呢,关于这一点争议,孟子又有他的说法:“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④这是说象不能在他的封国内任意行事,天子派了官吏去治理他的国家,收取那里的贡税,所以说会有人会认为舜对象是流放。孟夫子还感叹:象哪能对他的百姓施行暴政呢?笔者愚见,此处孟夫子显然在避重就轻,并没有真正地把万章的问题回答清楚。象对自己的兄长尚且如此凶残,更何况是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封地百姓呢?既然名义上是“分封”,在自己封地内却没有权力,还需要君主派官吏去治理,那这个封君在自己的封地里实际上是没有管领控制的权能的。我们可以看出舜分明就是找了个好理由,将象从自己身边支开并控制起来,防止其再作乱,再派自己身边信任可靠的人时时掌握象的动静,从实际上控制了象的封地。

关于舜“欲常常而见之”,于是时常对象“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既然舜并不信任他的弟弟,应该也谈不上喜欢他,为何要如此频繁地跟他见面呢?这就是笔者要论述的目的之三了。“有庳”所处之地在当时是三苗之地,《战国策·魏策二》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⑤这与学者考证之地地貌是十分相似的,就是在湖南一帶。我们知道尧舜时期政治中心在今山西一带,三苗地区在当时是属于蛮荒之地的,两面环山两面傍水,居住的都是未化之民,发配的都是有罪之人,舜将象流放至此,怎么看都不像是出于兄弟之情的分封;此外,舜派官吏来“协助象”治理该地,也不仅仅是方便控制他,更有可能是借见面的机会加强中原同三苗之间的信息联系。毕竟那时车马交通极为不便,三苗之地远在千里之外,信息流通速度缓慢。虽说象曾经与自己的哥哥并不和睦,但两人毕竟仍是兄弟。舜时常见象,便可借象之口方便自己对三苗地区的了解和治理。在外界看来,他们频频相见是出于兄弟情深,焉知舜不是通过象来巩固自己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呢。借见面的机会,舜还可以时时敲打一下象,提醒其不要以为山高皇帝远,就在其属地作耗生事。

史书记载,象到了有庳以后,痛改前非,在舜为他派来的官员协助下,致力于发展同三苗部落的友好关系,在三苗部落中享有良好声誉。而象在有庳最大历史功绩就是加强了三苗与中原部落的语言沟通,后人甚至为了祭祀象为他建立了象祠。试问,若是舜前嫌尽弃,宅心仁厚,给了象封地并对他一如既往地纵容溺爱,象嚣张跋扈的性格又怎会收敛。他可能是被舜的威势所震慑,才会痛改前非,从而有一番作为的。象的改变也从侧面印证了舜对其的态度不是一味纵容姑息,而是恩威并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象是被舜流放而非分封,即便形式上像是分封,其实质也应该是流放。(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方勇:《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③王世舜、王翠叶:《尚书·舜典》,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④方勇:《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⑤缪文远:《战国策·魏策二》,中华书局2012年版。

猜你喜欢
封地告子中华书局
浩然之气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告子眼里的人性
“国家”一词的由来
建筑史话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职场“性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