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民市民化转移的影响因素

2014-09-28 21:53袁静杰
2014年22期
关键词:市民化

袁静杰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由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管理体制、劳务信息闭塞、农民自身水平等各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民市民化转移的进程。本文就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市民化;劳务信息;陈旧的思想观念;城市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更是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机械化替代,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而且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也呈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由于两者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距,导致城乡差距加速扩大,尤其在经济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就业机会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平等性尤为突出。

第一、陈旧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根源。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城乡对立的思想。农民进城引发城市居民相当矛盾的心态。1.城市居民接纳度的心态,因农民进城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能承担城市居民不愿做而不能不做的一些险、累、脏、等工作。2.不接纳的心态原因是因为农民进城后加剧了劳动市场的竞争,使城市居民面临就业难、子女教育资源紧缺的现象等;3、因为大多数的农民因受教育程度较低,在个人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意识很淡薄,犯罪率高于城市居民,因此让城市居民感觉到不安全。因为城市居民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在意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因此,城市居民无法正确对待农民进城的情况,对进城的农民缺乏包容的心态。这也导致了农民工不愿意进城的对城里人的排斥态度,进而形成了城乡对立的局面。

第二、 城市的发展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农民市民化的瓶颈

农民市民化发展的速度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息息相关,二者是正比关系。正常情况下,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农民进城的趋势也加快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加大,虽然有大量的农民进城,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适应劳动力的需要。而且,我国现在正是经济增长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模式也由原来的粗放型急速转向集约型,依靠科技、不断完善的管理措施、结构调整等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转型实现了以资本、科技技术来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需求的逐渐减少,使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关系发生了严重改变,关系复杂化,经济的增长就难以适应当前的就业需求。所以,城市居民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抑制了农民进城的步伐,同时制约了农民市民化的发展。

第三、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度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门槛。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到进城农民的待遇安排等,严重影响着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趋势和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制定新的制度,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但是,因为各地区的不同差异,地方政府依据当地的发展和多方面的因素对国家出台的政策采取不同的态度,使得国家政策无法高效的进行。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统一决策和分级管理措施,地方政府和中央在对于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地方政府在制定某种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从成本、收益方面进行考虑,作出最大化的政策。因此,对农民市民化这个问题在政策方面出现众多阻碍,鼓励和支持的政策较少。

再者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的高门槛、受教育的不公平也对农民市民化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出现农民进城打拼后不得不返回农村的反流现象。

第四、 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最大障碍

如何保证农民进城后有工做,有经商之地,就需要劳动市场能够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劳动信息,这也是保障农民市民化的前提之一。但是农村接收信息的条件有限,部分农民所处之地的局限性,使得劳动市场的供求信息很难及时准确的宣传到位,盲目的流动结果对实现农民市民化毫无帮助。根据今年农民的流向地区分布来看,大部分的农民还是向本省内发展速度的城市流动,占据了转移农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很难获得进行跨省流动的有效信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跨省就业的消息主要还是来自于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乡人等。根据广东省对农民进城就业消息渠道的调查发现,通过朋友、亲戚、同乡介绍的占了69%。然而,我国跨省就业的农民流动甚少,因此很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就相对减少很大,对就业信息的准确了解也有所降低。面对这种信息不及时通畅的情况,导致农民工无法了解到各城市的劳动力供求情况,不能向有效的城市流动,更加不知道如何获得其它城市的就业机会。

第五,农民工个人素质是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内因。

农民能否转变成城市居民还受自身的文化程度和个人的素质决定。多年来事实证明,进城的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是转变成市民的重要条件,影响着农民转向城市居民的成功率高低。农民的自身素质高,入城以后不但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更迅速的融入到市民社会环境中,培养城市居民的观念和承担起城市居民的义务,以此来获取原城市居民的认可。农民的整体素质是保证其在城市长久安身的立业资本,农民自身的整体素质越高,进入城市就业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成为城市市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农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阻碍是多方面的的,但是,农民城市化既然是我国改革发展中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当积极应对。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从城市人方面,城里人转变对农村人的歧视和排斥思想,热情接纳农民工入城;从农民角度,农民应当不断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早做好城市化准备。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顺利实现农民市民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璐.加快环京津贫困带劳动力转移的建议[J]. 经济论坛,2009,(01):3-5

[2]姚立才.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分析[J].唯实,2007,(07):30-31

[3]王兆辉.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讨[J].当代经济,2010,(02):13-14

[4]李昌龍,钱晓凤.加速山区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学术界 ,1994,(04):26-27

[5]赵培,申茜.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J].商业时代,2007,(23):51-52

猜你喜欢
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留农”现象反思
协同治理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