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 姜宗胜 关丽平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以学生批量成才为导向的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云岩 姜宗胜 关丽平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经过十年的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1200多人,每年招生规模达430人左右,占黑龙江省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招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专业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得到了Oracle公司、IBM公司、微软公司支持,共建了实验实训室,学生每人一机。专业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确立了“CSLT”教学体系,形成了“三循环”的课程体系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解决了“如何把学生教会”和“软件专业学生批量成才”的问题;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建设做出了示范。
软件技术 专业改革
一直以来,软件工程师因为既要求具有扎实的技术,又要求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难以培养。而软件技术本身的更新速度甚至超过了摩尔定律,这也进一步拉低了软件开发人才的成才率。为此,世界各国结合自己的本国实际都想出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美国欧林工学院提出的以“欧琳三角”哲学理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到印度的NIIT,再到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国际大学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无不体现着各国教育界精英在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差异,照搬上述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软件工程师培养问题。同时,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更难培养。近几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为180-200分。处于这一分数段的学生,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本身又枯燥、学习难度大。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把学生批量培养成才,成了摆在广大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入合作,批量培养软件人才的道路。我们完全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从职业定向性的角度以学生批量成才为导向,在阶段性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现代十大教育理念中的“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从做中学”要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依据以上理论和教育理念,软件技术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CSLT”的培养思路,即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校企合作)、Step by step(循序渐进)、Learning in work(做中学)和Tutorial system(导师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软件专业学生批量成才的“CSLT”教学体系。
3.1.1 校企合作——确立符合优秀IT企业人才培养标准,订单培养
借鉴CBE/DACUM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程序和做法,与企业、行业等共同开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体系。(1)程序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分解、细化成具体的知识点;(2)程序员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分解、细化成具体的能力点;(3)确定岗位培养标准;(4)订单培养。
3.1.2 循序渐进——核心课程“三循环”
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种软件开发技术,满足岗位需要,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了核心课程,实行了“三循环”:将原来开设一个学期,学时量只有64学时的专业核心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扩展成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和《Java框架开发》三门课程;同时,辅以《JSP程序设计项目案例训练》和《Java企业级开发训练》两门专门的软件开发训练课程,增加软件开发经验;加上每学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实现了Java语言开发“理论+实践”的三个循环:
第一个循环,讲授Java程序设计基础,让学生熟知Java语言基础知识,并对如何进行开发有个初步了解,学生完成的代码量在10000行以上;第二个循环,用Java项目开发中的实际案例,结合教师的开发经验,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教给学生如何进行Java项目开发,学生完成的代码量可达到25000行以上;第三个循环,学生参与教师横向科研或微软、黑龙江海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享工程师带来的实际项目,获得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学生完成的代码量在50000行以上。
三个循环,环环相扣,层次递进,有效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都能成为Java程序员。在实践过程中,多渠道的沟通交流,获取各种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1)学生反馈分析(2)企业反馈分析(3)同行反馈分析等。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进行改善,再经过反复实践、修正。最终形成完善的以批量培养程序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3.1.3 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于练
软件工程师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熟练的软件开发技能。“做中学”也就成了是整个改革的核心。教学中改变了软件开发类课程过去那种教师为核心,以讲为主,上机验证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课上,教师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老师讲一会,学生赶紧练,讲练结合。无论在哪个循环中都注重于干,无论是讲,还是课后作业,把学生泡在一个用的环境中,“学以致用”,用知识干活,让学生一点都不感到难,就越来越熟了,干活越干越多、越好,就学会了。在具体的课程上,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如《JSP程序设计》,整个课程被分成了用户登录、用户注册、数据库使用、网站总体设计、商品管理、商品分类和查询、购物车、用户订单处理和树状菜单等9个模块,学生只要掌握了这9个模块,就掌握了JSP的全部技术和技能。
3.1.4 导师制——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专业就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班导师。每个导师负责40名左右的学生,包括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十分重视教师的成长,不但每年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会议,还选派骨干教师和专业主任出国培训,增强国际视野。每年派近三分之一的老师到各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接触、到企业锻炼、承接企业项目等方式开阔视野,增加项目经验,保持教师软件技术的先进性。(2)知名大学教授的外聘。不断加强与哈尔滨附近各知名大学的联系,聘用其知名教授和名师到校授课。(3)企业工程师的兼职。通过校企合作,聘用企业的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到校兼职,并把相关项目带进学校。(4)新教师的引进。专业根据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每年都从各知名大学聘入一定量的研究生,作为储备进行培养;同时,每年从各大学的软件专业聘入退休的教授,如专业带头人王培东等,从而不断增强专业的厚度和纵向科研能力;其次,引进企业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如王海峰、刘昊等,从而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项目经验和横向科研能力。
通过专业改革实践,软件技术专业培养了一批怀揣新的教育观念的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培养软件专业人才的全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生软件开发代码量的增加,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验室也不断提档升级。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软件技术专业在2002年就建成了第一个计算机机房,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45台;2005年,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达到了近500台,百名学生用计算机达到了30台;2007年,学院再次投入,采购了200台计算机,实现了每两名学生就有一台计算机,学生每天的上机时间也达到了4小时以上;2009年,专业根据计算机行业发展情况,结合学生学习需求,要求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人手一机,实行全笔记本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咨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建立了强大的软件平台资源中心;拥有全套的外部设备和丰富的应用软件项目;同时,所有的实验、实训室全部配备了投影仪、服务器和100M的桌面网络连接。2012年,除了15个软件开发实验室,专业还投入200多万元,建设了1个外设及多媒体实验室和6个苹果实验室。6个苹果实验室包括:苹果公司协助建设的2个ios开发实验室、1个ipad移动培训中心、1个苹果一体机实验室和1个ios项目研发中心,苹果公司授权建设的1个AATC培训中心。外设及多媒体实验室里有各种型号的照相机、录像机、打印机、扫描仪、身份证识别仪、条码枪……加上教师多年积累下的相关功能模块程序,学生不但在校就可接触到以后工作中要用到的所有计算机外设,而且会用不同的开发工具开发相关软件项目。
现在,软件技术专业有实验室27个,总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米。学院的持续投入,保证了专业的生均设备值一直维持在5千元以上;Oracle公司捐赠了价值千万的Oracle数据库,IBM公司捐赠了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加上学生自带了价值4千多元的笔记本,使学生可使用的生均设备值达到了万元以上。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三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专业生均设备值达到了9000元。与硬件设备配套,软件技术专业还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训管理平台”和“软件工程系管理系统”。同时,专业还建成了各类开发工具的案例库,里面不但有各类项目模块的代码,还有教师横向科研课题和实习生、毕业生实际工作中的软件项目。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实际的软件项目、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先进的教学管理工具,配以企业捐赠的Oracle数据库和IBM Rational测试工具,为学生配备了最完备的学习环境。
专业实验室建的好,不但对学生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得到了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5年还获得了国家奖励基金。
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找到匹配的教材成了摆在软件技术专业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为此,专业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工作:2002年4月,完成了第一本校内自编教材《Delphi程序设计实训指导》,并投入使用;到2004年4月,就完成了全部实训指导教材的第一版,共计8本;2007年12月,全部16本实训教材改版升级,同时,教师还公开出版了3本教材;现在,专业已完成了10本实训指导教材的再改版,出版了13本教材,且教材全部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报告》和《作业集》。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保持教师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项目案例,软件技术专业十分重视应用性科研工作,以应用性科研推动专业改革,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能进行全口径的软件开发,软件技术专业按开发技术和教师研究领域的不同,成立了多个项目开发团队,主要包括:Java开发团队、.net开发团队、andriod开发团队、游戏开发团队、ios开发团队和PHP开发团队,涵盖了软件开发领域各主要开发技术。这也使软件技术专业在承接项目方面具有了让绝大多数企业都敬佩的实力。
经过几年的运转,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影响力不断扩大。教师近两年完成了360EJob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哈尔滨粮食局交易中心触摸屏查询系统和OCR软件外包项目等横向的主要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等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专业改革,教学模式的变化,有效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进行软件开发,也得到了软件企业的一致认可。与苹果、中国联通、用友软件在内的多家优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每年几百个订单培养名额,使学生“批量”走进企业成为程序员,有效保证了软件专业学生的批量成才,每年来订制学生的企业越来越多。
近五年,软件技术专业群学生共获得国家级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2次,省级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8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7次。
软件专业现已有10届毕业生,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哈尔滨等全国各地软件产业的各个部门和企业,毕业生质量受到业界人士好评。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对口率83.5%,实习期起薪值3300元、毕业后平均工资4500元左右,毕业1年后留岗率80%以上。随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进入苹果、中国联通、用友、百钧成、连邦软件等优秀企业,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学习风气也更浓了,专业的招生也逐年递增。
云岩(1974—),男,辽宁北票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