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融合发展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

2014-09-27 10:03卢佩民
唯实 2014年9期
关键词:城乡特色资源

卢佩民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融合发展”是苏中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促进苏中崛起的根本之计。“融合”既是区域之间的对接协作,又是要素资源的聚合裂变。泰州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不仅要在产业转型上彰显成效,更要在发展模式上创新突破。必须立足更高站位,确立“融合发展”理念,打破区域界限和体制机制束缚,在更高层次上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化解发展瓶颈制约,构建科学发展、统筹发展新格局。

一、“融合发展”是创新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随着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融合”正成为新经济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从区域发展看,传统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呈现出诸多弊端,发展面临多重束缚。一是区域界限。传统经济模式实质上是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诸侯经济”,在我国经济崛起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势在于有效激发了县、乡、村的发展积极性,促进了区域竞相发展。但在这种模式下,各行政区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更加注重即期增长,缺乏科学理念,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全局思维,不少地区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的粗放发展格局。二是部门壁垒。一些部门囿于条条框框束缚,不能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服务发展;一些部门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甚至有“权力寻租”的现象;同时,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利益诉求不同,往往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缺乏协同意识,资源、信息不共享,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能。三是条块分割。基层是发展主体,但条块分割体制使基层政府的责任与权力不匹配。不少基层部门的人财物管理权收归条线部门,而工作推进、矛盾化解等职责又落在基层,形成权力在“条”、责任在“块”、资源在“条”、事权在“块”的格局,基层缺少履行职能必需的服务手段和调控能力。四是行业束缚。民营企业大多是传统企业,擅于“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共赢意识,缺乏在更广范围内发掘资源、整合资源的眼界和机制,不能适应全球一体化深度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发展大势。

区域竞争的关键是发展模式的竞争。发展模式决定发展潜力,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作为后发地区,苏中学赶苏南绝对不能“邯郸学步”,必须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结合泰州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的根本取向,我们积极探索“三条特色路径”:超越从开放型经济再到创新型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致力走出一条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的跨越发展特色路径;超越传统的镇村经济发展模式,致力走出一条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为标志的集约发展特色路径;超越污染末端治理的发展模式,致力走出一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为导向的绿色发展特色路径。“三条特色路径”的核心理念就是“融合发展”。只有走出这样一条发展新路,泰州才能实现后发赶超,才能构建起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优美的城乡形态,才能打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二、“融合发展”的理念内涵:“1+1>2”

“融合发展”的表现形态——聚合与裂变。“融合”不仅是资源要素打破各种障碍,在更广范围、更大领域、更深层面流动整合的物理变化,更是在新的配置、混搭中发酵、裂变的化学变化,即通过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优势叠加、边际效应递增,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融合发展”的价值取向——合作与共赢。“融合”以合作为手段,分享为纽带,共赢为目标。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协作联动,打破各种壁垒和束缚,实现共赢多赢。合作的背后是利益分享,只有构建起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促进有效合作;也只有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赢多赢,合作才能长久,才能真正实现融合。

“融合发展”的基本方法——提高统筹层次与完善市场机制。“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推进“融合”,要立足更高站位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超越区域界限、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加强统筹;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土地、科技、金融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

“融合发展”的能力保障——创意联想与遵循规律。“融合”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未来发展的目标取向,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现有运行机制,通过新的理念和举措整合资源、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发散性思维,有宽阔的视野,有创意联想的能力。同时,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在客观规律指导下探索融合机制,追求溢出效应。

三、“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构建科学发展、统筹发展新格局

推进“融合发展”,要突出经济、城乡两大重点领域,突出产业、企业、城镇、园区等重要抓手,努力实现产业与企业同步转型,城区与园区互促并进,生产与生态和谐相融。

在生产力的优化布局中构建经济转型的战略基础。融合发展首先是规划的融合,要在更高层面对区域、产业、城乡等一系列规划加强统筹,落实统筹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深度推进主体功能区改革。泰州在全省较早地实施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下一步,要在进一步深化细化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重点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各功能区建立“差别化”考核体系,引导“差别化”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推进各地区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推动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全市域、一体化、大范围”整合,支持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园区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竞争力。我们在全市规划建设了20个特色产业园区,每个园区确定1~2个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按照“有一流规划、有种子企业、有特色功能、有专业人才”的“四有”要求,推动开发园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特色产业方向,加大培育发展力度,努力构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配套分工合作体系和以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为重点的专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集群效应。endprint

在有效融合高端资源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点是产业。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有效集聚融合高端资源和要素。以开放的视野猎取创新资源。放眼全球,寻找先进技术、创新成果、高端人才以及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泰州市企业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获取高端资源的“三高模式”,即高位嫁接,以股权为纽带,与行业龙头高端合作,借助其全球领先的研发优势、营销渠道和管理理念,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顶尖的高校院所开展联合研发;高起点引进,大力引进高新装备、高端资本和高层人才,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现代化。以市场化机制聚合资源。有效聚合资源,关键是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要灵活运用产权、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如对科技资源,要积极推行“政产学研金介”“六位一体”的科技合作模式,把六个方面的资源融合集成,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以企业家的理念创新推动融合。企业能否有效融合资源,取决于企业家的眼界和理念。因此,要大力推进企业家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在产城融合中打造特色名城。新一轮的城镇化不是新一轮“造城造镇运动”,而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以彰显特色为取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名城要确立“三个理念”:首先,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底气。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唱的是“空城计”。要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创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夯实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其次,产业发展需要匹配的城市功能。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强重点园区的生产性服务设施配套,大力培育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仓储、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商务功能,重点发展服务高端人群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促进产城融合、联动发展。最后,名城之“名”还在于文化和生态。如何建设特色名城,防止“千城一面”,不仅在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还要培育特色文化和优良生态。我们将进一步彰显“祥泰之州”的文化内涵,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城乡空间布局、功能风格的结合相融,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泰州元素、文化底蕴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社区,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与层次。同时,突出彰显“水城水乡”生态特色,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北部现代农业走廊、原生态长江绿带和里下河湿地风光带,加快建成全国知名的水城水乡生态宜居城市。

在“三化融合”中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包含了信息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高级要素、吸纳高端资源能力更强的优势,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的品质和内涵,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大力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重点建设市区和靖江两个城乡一体化先行区、10个转型发展示范小城镇、100个转型发展示范村和50个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农民“市民化”。让农民和市民平等共享现代化成果,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积极探索多种举措,推进农民“市民化”。采取“宅基地+原有住房置换城镇住房”的做法,让农民“进得了城”,享受到城市社区的配套服务功能;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逐步实现城乡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均等化,并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落得了户”;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加强城镇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创业就业,让进城农民“立得住脚”;积极推进基本医药卫生、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就业服务、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让进城农民“安得了心”。城乡一体化,抓手是推进“三个飞地”。我们以县(市、区)为单位,探索推进“三个飞地”的发展模式,“三化”深度融合。即推进项目“飞地”布局,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拆迁“飞地”安置,促进居住向社区集中;推进人口“飞地”集中,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通过“三个飞地”,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特别是节约了土地资源,为高端项目建设腾出了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村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城乡一体步伐,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了统筹发展水平。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特色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