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涪陵”的对策研究

2014-09-27 22:38倪春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设

倪春华

摘 要:建设“幸福涪陵”是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也集中反映了涪陵民众新的价值诉求。“幸福涪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涵盖方方面面,需要社会、政府、民众多方共同参与,共同着力。

关键词:“幸福涪陵”;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171-03

2013年年底,中共涪陵区委召开四届三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提出了“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总体发展思路。“幸福涪陵”引发热议,如何建设引人深思。

一、社会:凝聚共识,着力形成合力

列宁曾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因此,要把党委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是前提。涪陵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源于思想的解放与统一,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设幸福涪陵,同样需要全区上下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用思想的统一去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

1.“幸福涪陵”建设内涵丰富。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涵盖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首先,“幸福涪陵”应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大的物质基础是幸福涪陵的前提。其次,“幸福涪陵”应是文化生活的不断地改善,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幸福涪陵的重要方面。再次,“幸福涪陵”应是社会进步的不断增强,公平、互助、诚信、友爱等成为社会交往的第一准则。第四,“幸福涪陵”应是民众诉求得到不断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最后,“幸福涪陵”还应是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民众不再为环境问题忧心仲仲。

“幸福涪陵”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要求在建设幸福涪陵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幸福涪陵”建设内涵,而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某个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幸福要有物质财富,或者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都容易出现问题。过去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结果人民群众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加。现在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将会忽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幸福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总之,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才能保证“幸福涪陵”建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实现涪陵民众幸福生活的愿景。

2.“幸福涪陵”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涪陵”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其次,从微观方面来看,幸福与否的最终评价标准为民众的主观感受,而民众的主观感受好与不好、幸福不幸福,是根据其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进行判断的。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其基本观点为:(1)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需要;(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的生理需要)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由于人的需要的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旨在增强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幸福涪陵”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幸福涪陵”建设的与时俱进性,要求我们在建设幸福涪陵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追求贴幸福标签的政绩工程。比如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过分追求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同样容易出现“幸福”政绩工程,获得形式主义的“幸福”,最终形成不可持续的“幸福”。这方面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比如西方一些国家在增加公共福利方面,因处理不当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国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就是因为高福利必须依靠高税收来支持,税负过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整个社会不堪重负,难以持续。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给人民群众相适应的幸福感,既考虑当前的幸福,又考虑可持续的幸福。

3.“幸福涪陵”建设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幸福涪陵”重在建设,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与此同时,增加民众福址,提高民众幸福感始终都是“幸福涪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这一基本点,“幸福涪陵”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幸福涪陵”建设应突出“共建共享”、“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等主题。

“幸福涪陵”建设的共建共享性,要求我们在建设幸福涪陵过程中要处理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一方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努力分好“蛋糕”,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为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并不失时机地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问题的解决。

二、政府:加强建设,着力夯实基础

建设“幸福涪陵”,政府责无旁贷。在“幸福涪陵”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着力夯实“幸福涪陵”基础。

1.加强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经济建设是根本,是建设“幸福涪陵”的基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幸福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没有一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谈不上国民的幸福感。据人民日报《幸福指数:社会评价的新指标》调查报告显示:在当代中国,人们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贫穷,大约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因此,涪陵建设幸福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夯实“幸福涪陵”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endprint

2.加强政治建设,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的基石,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幸福中国”、“幸福涪陵”犹如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社会矛盾,比如社会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教育、就业机会不公,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问题,特殊化和特权现象问题,司法不公问题,贪赃枉法、侵害群众权益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大大地削减了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国居民幸福感与国民收入的新研究披露,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与二十年前相比并没有大幅提高。中国富有阶层的总体幸福感略高于以前,中等收入者的幸福指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低收入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则呈急剧下降趋势。可见,公平正义与民众幸福息息相关。在“幸福涪陵”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突破口,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3.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毋庸置疑,“幸福涪陵”,既要有经济总量和规模的硬实力,又要有精神文化和影响力的软实力。没有文化的建设、文化的高地,就没有“幸福涪陵”。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涪陵将以什么样的精神底蕴,朝着建设“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战略目标前进。要加快“文化强区”步伐,让文化光芒照亮涪陵未来走向,让涪陵成为有灵魂、有精气神的魅力地区。不断强化“文化涪陵”发展战略,用文化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城市“芯片”,使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比翼双飞,为涪陵建设统筹城乡现代化大城市提供支撑。继续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上下功夫,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强化观念,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继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能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广泛进入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切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4.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建设事关民生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幸福涪陵”建设没有“上限”,但有“下限”。由于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民群众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涪陵截至2013年尚有贫困人口5.54万人。维护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平等发展权,应是“幸福涪陵”建设的“下限”。“幸福涪陵”不是少数人的“幸福”、“个别人的“幸福”,而是事关每一个“涪陵人”的幸福。为此,在建设“幸福涪陵”的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人们的幸福感与环境的因素息息相关,有调查显示,86%的公众都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影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环境状况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左右老百姓的幸福程度。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改善,公众对环境问题只会越来越关心和关注。正是人民群众对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高到执政方略和国家战略。在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涪陵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自觉把生态文明融入“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建设的实践中,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推进境内长江、乌江保护治理进程,让两江水清、涪陵美丽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模范城市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空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三、民众:调整心态,着力提升能力

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因此,增进民众的福址是建设“幸福涪陵”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幸福涪陵”的主体是人,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这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问题,而这些最终都要反映到人与自我身心的矛盾关系中来。这就客观要求我们在建设“幸福涪陵”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民众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努力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

1.努力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心态”一词中,心即心理,态即态度。心态,就是指人们在面对主客观事物时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观察问题的心理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看法和感受。积极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各自心理上所形成的习惯化了的独具个性特色的对待主客观现实的积极视角、乐观看法和良好感受。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人首要标志是拥有积极心态,因为它使人乐观面对人生,勇于接受挑战。环境固然很重要,但人对待环境的态度和看法更重要。当前,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问题增加,价值观念变迁等对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于是“心理震荡”后产生的心理问题就会经常地大量地体现在不少人身上,比如郁闷、烦躁、焦虑、不安、压抑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和调节,直接就会削弱人的幸福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在心态产生过程中具有始发作用,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助于积极乐观心态的形成。因此,作为建设“幸福涪陵”主体的民众自身,应努力从主观层面上注重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和塑造,积极、乐观地过好每一天。

2.努力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幸福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能力,提升幸福感是自身生命活力的表现。因此,作为建设“幸福涪陵”主体的民众自身,在培养积极心态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学会选择。遵从内心的热情,选择做有意义并且能快乐的事情,积极地去发现好的一面。其次,要正确面对失败。挫折、失败人生在所难免,应正确面对。如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没有失败,只是离完善更近一步。”再次,顺其自然,全然接受。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凡事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第四,建立人生意义感。一个幸福的人,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第五,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人们常说,健康是福。很多的时候,抑郁情绪源于自身不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要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第六,简化生活。每年世界最幸福的地区排行中,北欧总是名列前茅,研究发现这与他们的简单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北欧人早餐、晚餐一般都在家吃,不应酬;工作回家后,会和家人一起度过不开电视机的“家庭时间”:一起做饭,做游戏,讲故事,聚会,很少有人在外流连;北欧流行家居用品“简单风格”的设计……第七,聚焦当下。先做好眼前的工作,先过好当下的生活;不要去过分关注远方模糊的目标和追求,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情。幸福的人生应是每天都要学习,保持学习的动力;每天都要工作,维持生活的目标;每天都要享受人生,而不是等到退休之后才来享受人生。第八,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经营好家庭、亲情、同事关系。亲子之间、手足之间以及大家族成员之间亲密的支持性关系,可以增进每一个亲族成员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力量;良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化解工作中的难题,增进成员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幸福指数:社会评价的新指标[N].人民日报,2011-09-21.

[2] 美经济学家称中国人幸福感与财富增长不成比例[EB/OL].网易,2012-05-16.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周东滨.积极心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心理要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5] 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2).

[6] 王慧红,陈楠.中国幸福指数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6).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设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走,找对策去!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