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着重于从生态学角度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从资源型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能力出发,研究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性,分析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双向积极作用。从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绿色发展、提升技术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转变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了适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新型生态化路径—循环产业集群。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升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资源型产业;循环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051-03
引言
资源型产业是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依赖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成长的产业类型。资源型产业集群就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为主导,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聚集而成的经济群落。由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资源型产业集群面临着低附加值与资源型产业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高投入、高消耗与自然资源减少的矛盾,高污染排放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矛盾。而且产业集群有其生命周期,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到衰亡,如果在成熟期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将会导致集群衰亡。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和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关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体制创新[1]、产业创新[2]、自主创新[3]等一系列的制度分析及补偿机制[4]上,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多集中在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园区建设及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重生态化而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重生态效益而忽略了经济分析,重产业政策支持而忽略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升级的作用,较少从产业和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集群生态化的路径。本文从资源型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能力出发,研究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分析适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新型生态化路径,并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性
产业生态化是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循环流动,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关系,要求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手段,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效益最好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
产业集群在生产配套上分工协作,但在结构上并没有形成物质、能量的闭合循环,与生态环境协调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产业生态化能够建立企业间网络循环,指导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1)产业生态化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上游产业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所有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从而降低物能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2)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多样化、趋异化以及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集群系统内个体相互依存,结成物质、能量、信息的闭环网络,有利于产业集群演进的自组织能力的提升。(3)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集群内不仅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还有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生态链,产业链与生态链之间彼此交叉、合作,有助于形成创新网络,进行协同创新,从而有利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4)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完整的生态产业链,这不仅能消除集群对外部环境的负外部性,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保持产业集群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总之,产业生态化在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保护资源环境,避免陷入衰退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产业集群转变传统开发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反过来,产业集群由于地域集中性和产业链完整性,可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研究表明,那些经济效益高、发展势头好的产业集群,往往在互利共生、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等方面表现良好。产业集群由具有共同产业特征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企业数量大,规模不一,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下各自发挥优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加上集群企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集群品牌优势,更强化了这一协作关系。同时,企业间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和横向互补,构成产业共生合作网络,物质和能量都在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减少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以实现产业生态化的目的。另外,集群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具有规模化特征,可吸引副产品交换企业的进入,延伸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新的代谢生态链关系,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
综上,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化相互促进,具有积极的耦合关系。产业集群在产业生态化指导下能够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生态化则能够依赖产业集群这一载体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现阶段中国资源性产业集群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竞争力不强,应当寻求合适的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资源型产业开发历史较短、规模增长快,工业化水平低,资源型产业发展和升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趋同单一。 由于各地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发展基础,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导致各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另外,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占用生产要素多,一旦建成定型,产品换代速度和工艺改进非常困难,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一是工业结构尚未实现高加工度化。资源开发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在单一原料型结构下,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不断扩张,技术水平和装备趋于老化,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不仅造成整 个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循环,而且资源浪费惊人,生态环境保护困难;三是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化,使产业链严重缺损。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从而形成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以及原材料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上下游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使资源型产业收益率下降。endprint
2.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随着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资源消耗越来越大,导致资源存量日益减少。资源开采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矿产一般埋藏在地表深处,由于缺乏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大规模开采易造成生态景观破碎化、生境荒漠化,以及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在多数资源开发区,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大已造成许多地质塌陷,塌陷区地表裂陷,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建筑坍塌。资源开采产生的三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据估算,在20个行业中,采掘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6.3%,废气占3.3%,固废高达41.2%。例如陕西神府煤田和晋西北煤矿区内,因大量矿渣弃置使河流砂含量高出正常情况下数倍。而在开发煤炭资源上,可能造成严重的二氧化硫污染。
3.集群人才科技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难以实现。一是科研能力弱。资源型产业多分布在人才缺乏和科研院所分布较少的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重大科技成果少,科技投入、科技政策环境等促进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上的投入比较少,缺乏多层次、多领域的投入渠道。产学研机构尚未建立,自主研发能力弱。二是人才缺乏。在人才培养、吸引的力度不够,导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创业的技术带头人。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企业多处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集群发展缺乏后劲。
另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制约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生态化为产业集群升级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它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延长和拓宽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脆弱的资源生态环境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是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目前已有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三种:静脉产业、生态产业园、区域副产品交换,虽各具特点但也存在各自的劣势。静脉产业要求规模化经营、高技术处理和再生资源市场化。规模化和高技术尚且能够通过资金投入实现,但实现再生资源市场化却并不容易。资源型产业区多为单一结构产业,其他配套产业较少,难以吸纳再生资源。生态产业园在区域实践较为丰富,成功案例较多。但是可能受到企业选址的影响,如为了进入园区而离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地较远,导致交通和运输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产业园区企业结成生态链,可能导致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其他企业的生存。区域副产品交换为企业提供了联系的纽带,但这种联系并不牢固。而且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还是会被排放到环境中,并不能彻底实现生态化的目的。
因此,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必须另辟蹊径,探寻新的生态化路径。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在循环经济理念上运行的产业集群,既可以发挥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优势,又能发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优势,对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促进集群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可促进资源型产业高效发展。集群内部形成产业共生网络组织,组织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较高的生产效率、较低的投入成本、更快的创新速度等,集群网络可将企业优势整合起来,能够向最终的用户提供比单个企业更有价值的产品,从而提升集群网络的品牌效益。(2)可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相比于产业集群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是一种半封闭性半开放性的系统,它可以将副产品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既可以重复利用资源也可以降低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资源型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部的循环和集群与集群之间的双重循环,可以保证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实现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3)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能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循环集群内部除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还有强大的支撑机构,如科研院所、高校、专业技术服务等,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可使群内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获取新技术和新工艺,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的需要。(4)推动集群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形象对于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会起到积极作用,是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最后,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就是产业组织优化,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产业组织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专业化分工网络,扩大企业规模和数量,促进企业间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四、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对策分析
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如产业结构趋同单一、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技术效益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发展循环产业集群这一新型产业生态化路径时,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为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功能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整体功能发挥。在制定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主体协调作用。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阶段,制定出发展战略。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通过大型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的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5]。同时,完善企业行为规制,打击不正当竞争。建立和完善企业破产和兼并机制,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强化市场结构治理,如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实现大企业的迅速扩张。围绕主导产品,沿着产品链整合上下游企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巩固和提高优势产业,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整合加强“龙头”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2.努力营造,创建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改革以及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方式,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2)建立生态文化氛围。要在全社会培养创新创业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务实创新的新风尚,加强生态宣传和教育,营造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3)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4)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服务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以帮助企业交流沟通,促进信任合作。另外,建立健全包括绿色统计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及绿色核算人才体系在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3.因地制宜,构建循环产业。大力加强以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及循环服务业为内容的循环产业体系建设。(1)以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改造传统工业,加快培育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集群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完善改造,重构集群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集群内部促进企业共生合作,建立和重构产业链和生态链,同时促进集群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平衡和环境的和谐。(2)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循环经济集群,建设低碳农业生产体系、生活体系,发展林业碳汇,加强农业资源的生态化配置和生态化利用。(3)积极发展低碳金融、低碳物流、生态旅游、以及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
4.积极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1)加强科研扶持和技术投入力度,加大循环技术的引入力度。加大教育投资和科研投入,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以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2)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6]。(3)改革相关制度,提高科技供给和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率。建立非正式技术交流机制;推进循环集群技术的市场化;形成科研合作关系的合同化;实现科技研发管理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张连业,杜跃平.论中国资源型产业的升级与转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8-94.
[2] 肖春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生态经济,2010,(8):102-106.
[3] 陈颖.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 王建志.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
[5] 向秋兰,蔡绍洪.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高碳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6] 成娟,张克让.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02-105.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