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角色扮演法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张丽丽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角色扮演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幼儿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增强助人、分享和合作等道德行为,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角色扮演 体验 社会化 幼儿教育
角色扮演,就是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角色扮演最早是临床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在1959年创立的,指导患者在心理剧中扮演各种角色,用以协助当事人探讨其内心世界,以便产生宣泄和顿悟,达到治疗的目的。行为学派的沃尔普(Wople)则利用角色扮演进行系统脱敏训练。此后,行为的角色扮演法迅速运用于社会技能训练方面。
在儿童社会教育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儿童扮演其中的社会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儿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亲自体验社会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儿童的角色承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能力。
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自不同情景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因此,角色扮演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因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
斯陶布(1971)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儿童扮演角色的活动对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他先把幼儿一一配对,然后让其中一个承担需要别人来帮助他的角色,如他想搬一张凳子,可凳子太重,搬不动;或他恰好站在自行车迎面驶来的马路上。另一个儿童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他要想出合适的方法帮助别人,并且要表现出来。然后两个人交换角色。训练一周后,为儿童提供如下的机会:
(1)一个儿童在隔壁房间里从椅子上跌下来在哭;
(2)一个儿童想搬一张对他来说很难搬得动的凳子;
(3)一个儿童因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而感到苦恼;
(4)一个儿童正站在自行车道上;
(5)一个儿童跌倒受伤了。
实验结果表明,受过这类互惠训练的儿童比起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我国研究人员(李幼穗、王晓庄,1996)通过实验证明,角色训练使幼儿角色意识显著增强;角色训练后,实验班幼儿助人行为呈上升趋势,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角色训练对于幼儿在特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及动机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角色扮演法一般运用于社会技巧训练、价值澄清训练、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释放与排解情绪训练、同情心的培养训练等社会行为的训练。
1.社会技巧训练
利用角色扮演学习具体的技巧,如娃娃家做客、乘车、购物、就医等。
2.价值澄清训练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儿童感知与了解多元价值的存在,学习思考与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如在“节日里不休息的人们”活动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节假日不休息的社会角色,如营业员、公共运营行业的司机及售票员、艺术工作者、记者、服务行业工作者等。他们放弃休息时间为大家服务的价值观为儿童所感知和理解,对帮助儿童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3.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
具体学习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可行的技巧与态度,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4.释放与排解情绪训练
有时候,问题的困境在于情绪的压抑与抗拒,角色扮演可以让儿童安全的释放与排解情绪情感。
5.同情心的培养训练
扮演角色发展儿童对于各种社会角色的情绪情感与动机的了解,透过角色体验产生对人的包容、同情与理解。如儿童扮演盲人走路,体验盲人由于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产生的无助、惊慌、恐惧的情感,自然地萌发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同情心。
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让儿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帮助其增强角色意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扮演者可以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他人的立场体验情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增加助人、分享和合作等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对幼儿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逐渐把自己看做是活动的对象,产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评价,从而形成和发展自我概念。其次,角色扮演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内化。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愉快地、潜移默化地学会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和角度分析问题,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理解别人的困难和问题,体验别人的情感和经验,从而发展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随着扮演角色越来越多,幼儿观点采择的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能够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相应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幼儿不仅强化了角色意识,而且能够不断地内化社会行为规范。
1.情境分析扮演
教师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事例,让幼儿分析在该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合理的,并根据幼儿的建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2.剧本扮演
让幼儿通过扮演儿歌、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把握正确的、积极的行为方式。
3.角色互换表演
让幼儿在一个表演中尝试扮演两个角色,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如先演快乐角色,再演悲伤角色;先演成人,再演孩子;先演正角,再演反角。
1.创设儿童熟悉、理解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社会角色活动情境,尽量让儿童扮演他们喜爱、了解的社会角色。在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培养前,要让幼儿走进生活,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幼儿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接触生活,才能增加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感性认识,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们在干什么,人们之间的分工和关系如何,等等。如经常带孩子参观超市,就要让孩子认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了解他们的工作;参观工厂时,要引导孩子认识“工人”的角色及工作情况;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认识“售票员”、“司机和乘客”角色,了解他们各自的职责,等等。不管何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角色行为、角色规范及相关联的社会关系,角色扮演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先了解他们职业的性质,有了一定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后再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扮演某一个角色,从而理解该角色。例如:当前由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幼儿活泼好动,做事缺乏信心,怕吃苦、畏难,要改变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活动区的教育作用。例如:我们带孩子们到消防大队参观哨兵站岗,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了哨兵站岗的姿势,了解了哨兵的职责。引导幼儿在表演区中扮演“哨兵”,并引导幼儿比一比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在扮演过程中,孩子们于无意间习得了“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也许孩子以后会慢慢淡忘扮演“哨兵”的游戏,但是通过这种反复的角色扮演训练而内化在孩子身上的良好品质却会永远保留,使他终身受益。
2.教师不能分配角色和导演角色,要给儿童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创造角色的权力和机会。教师必须强调同一角色可以有不同的扮演和表现方式,同一情境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与结果,应鼓励儿童主动、创造性地表演。
由于受理解水平、动作水平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在选定游戏主题、分配好游戏角色,开始游戏时,往往因为主题多、情节复杂而违反规则,这时候,需要教师有效介入。如:组织幼儿表演“小蝌蚪找妈妈”时,由于故事中的角色多,孩子们在分配角色时发生了争吵,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到孩子们中间,指导孩子们合理地分配角色;另外,由于故事情节复杂,孩子们在表演时如果遇到困难,导致游戏中断,教师就可以以特殊的伙伴身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对游戏进行指导,使游戏能顺利地开展下去。
3.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角色扮演不应“脸谱化”,更不能为了处罚某个儿童而故意让他担任特定的角色。尤其注意在角色选派时,其他儿童的推荐是否有嘲笑和作弄的用意,以免让角色扮演者感受到不安或困惑。
4.教师要个别指导幼儿的角色扮演,特别需要给予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羞于扮演的儿童充分的启发和鼓励。因此,角色扮演活动后的总结或讨论应避免扮演好坏的评价,着重评价社会活动情境的处理和情境的理解能力。
5.角色扮演法有相当强的团体互动作用。教师应平行参加和协同儿童共同扮演角色,这样既可以提高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又可以有效指导活动。如在儿童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不同的观点而陷入僵局时,教师可以从角色本位出发组织儿童进行讨论,加以正确引导。此时,教师的平行角色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儿童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