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仍被条条块块所切断
文Ⅰ吴敬琏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一句话里面实际上有五个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政府配置资源是用两个系统构建组织框架,一个系统是所谓条条,按行业的,另外一个系统是按块块的,按地区,这个一体化的市场,实际上是被条条块块所切断了的碎片化的市场。我们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的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所以要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要建立统一市场,就要消除这种条块的分割。
第二,它是开放的。我们现在的市场不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的,是分等级的,有所谓的国企和集体企业享受政策支持,民企往往被看成异类。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对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对待、一体开放的市场,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
第三,就是竞争性。竞争性是市场的灵魂,但因为行政权力的干预,各种各样有行政背景的垄断出现,这个市场就缺乏竞争性,和权力的关系不同,在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力量就不同,尤其是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更严重,所以要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第四,因为有各种权力的干预,中国的市场是无序的。经常是红头文件治国,而不是根据法律在统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所谓有序的市场就是说市场体系是建立在规则基础和法治基础上。
最后一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要进行其他各项改革。比如说法治,司法公正,这些都跟建立这样一个市场有关。如果这些改革能够顺利,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能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用“市场之手”实现人才流动“顺差”
文Ⅰ田永坡
纵观世界大国崛起,无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当前人才工作科学指南。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存在人才外流现象,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由单纯的人才外流变成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并存。相关数据表明: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时,人才回流有可能超过人才流失的比例。2013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这意味着,人才回流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流动“顺差”时代可能即将到来。
实现人才流动“顺差”,关键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户籍、身份、社保等因素,制约人才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尚不完全充分,薪酬变化不能及时反应市场供需变化情况,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要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优化现有人力资源供需、工资等关键信息;改革和完善户籍、绿卡、社保转移等制度;规范雇佣行为和求职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此外,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业也是当务之急。当前,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挖取高级人才,政府猎头悄然隐身幕后。2012年,我国通过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88万人,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才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还面临着行业整体实力较为薄弱,本土品牌缺乏等问题。要不断壮大和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和结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扩大规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民主生活会之后怎么办
文Ⅰ彭原
作风建设在路上。在习总书记和中央领导的倡导下,多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已经达到效果,接下来怎么样“排排毒、治治病”,关键还得看实干。
从目前披露的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来看,“一把手”和常委们是真正开了“炮”,一些问题提得相当尖锐,其中给大家留下特别印象的,还是那些反映作风的细节。比如就有一位市长自我批评“出差基本坐飞机,看病从不排队”,精准戳中了官员敏感的隐性福利,也戳到了群众关心的作风问题。把这类问题扯掉“遮羞布”,公开拿出来晒一晒,似乎是“不知轻重”,但却着实体现民主生活会开出了质量、摆脱了不痛不痒的做法。
不过,从来没有什么民主生活会,只要开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持之以恒地从细节切入,由表及里,让批评成为镜子,自我批评作为反思,通过不断的内外对照,帮助党员干部随时看清自己的不足,发现一个问题就改掉一个问题,才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革命,也使组织始终保持凝聚力、战斗力。
经验表明,在民主生活会中,高高举起固然不容易,避免轻轻放下更要紧。敢不敢披露自己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能不能进行认真的自我批评,批评之后是不是真正纠正了错误。所以,“真刀真枪”的批评,只是刚刚站到了基本起点上。群众期待的是“下回分解”更精彩,真正的“闯关”需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所以,民主生活会之后,整改措施必须一步不落地跟上来。
另一方面,像某地开一次生活会,就能暴露出258条作风问题,也足见平时组织生活的实情如何。搞一次突击,在上级领导坐镇、事前谈心的背景下,开展一次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并不难,难的是成为“常态”、成为习惯,也就是要以科学的体制机制,来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转变“赛跑”心态,保护城市文脉
文Ⅰ王 睿
日前,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多个专家指出,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断了“文脉”,而且非遗保护要和生活连在一起,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大量的自然村落开始因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继消失。这些消失的村落随风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即便是得已进入人们视野并企图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城镇化建设亟待转变 “赛跑”心态,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入正常的轨道。
首先,过度的商业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剪纸艺术几乎是每家每户妇女必备的手艺,为了传承这项活着的艺术,当地政府在2010年申报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但大量的商业合作,用机器以模式化大量压制剪纸,相反手工剪纸却一直难有持续的模式生存和发展。又如一些地方戏曲,过度商业开发,往其中“添油加醋”。艺术原貌被人为地改变,这种形式的保护实际上是变相破坏。
其次,“重申报、轻保护”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突出的问题。热热闹闹申请,冷冷清清保护。一旦成功申遗,濒临灭绝、难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一番敲锣打鼓的热闹后,便被当地政府抛诸脑后。
另外,长期的投入不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技术、专家的支持。一些非遗项目,本来传承人就少,假如没有专门的专家、学者为其建立相关资料库,没有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如此非遗的保护自然也是停滞不前的。
跑在城镇化的路上,是时候把脚步慢下来了。现在急需改变过往把非遗保护视作城市发展的花边甚至是累赘的意识,要把非遗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前置工作。
中国的市场仍被条条块块所切断
文Ⅰ吴敬琏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一句话里面实际上有五个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政府配置资源是用两个系统构建组织框架,一个系统是所谓条条,按行业的,另外一个系统是按块块的,按地区,这个一体化的市场,实际上是被条条块块所切断了的碎片化的市场。我们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的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所以要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要建立统一市场,就要消除这种条块的分割。
第二,它是开放的。我们现在的市场不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的,是分等级的,有所谓的国企和集体企业享受政策支持,民企往往被看成异类。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对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对待、一体开放的市场,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
第三,就是竞争性。竞争性是市场的灵魂,但因为行政权力的干预,各种各样有行政背景的垄断出现,这个市场就缺乏竞争性,和权力的关系不同,在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力量就不同,尤其是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更严重,所以要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第四,因为有各种权力的干预,中国的市场是无序的。经常是红头文件治国,而不是根据法律在统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所谓有序的市场就是说市场体系是建立在规则基础和法治基础上。
最后一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要进行其他各项改革。比如说法治,司法公正,这些都跟建立这样一个市场有关。如果这些改革能够顺利,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能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用“市场之手”实现人才流动“顺差”
文Ⅰ田永坡
纵观世界大国崛起,无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当前人才工作科学指南。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存在人才外流现象,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由单纯的人才外流变成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并存。相关数据表明: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时,人才回流有可能超过人才流失的比例。2013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这意味着,人才回流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流动“顺差”时代可能即将到来。
实现人才流动“顺差”,关键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户籍、身份、社保等因素,制约人才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尚不完全充分,薪酬变化不能及时反应市场供需变化情况,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要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优化现有人力资源供需、工资等关键信息;改革和完善户籍、绿卡、社保转移等制度;规范雇佣行为和求职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此外,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业也是当务之急。当前,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挖取高级人才,政府猎头悄然隐身幕后。2012年,我国通过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88万人,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才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还面临着行业整体实力较为薄弱,本土品牌缺乏等问题。要不断壮大和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和结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扩大规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民主生活会之后怎么办
文Ⅰ彭原
作风建设在路上。在习总书记和中央领导的倡导下,多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已经达到效果,接下来怎么样“排排毒、治治病”,关键还得看实干。
从目前披露的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来看,“一把手”和常委们是真正开了“炮”,一些问题提得相当尖锐,其中给大家留下特别印象的,还是那些反映作风的细节。比如就有一位市长自我批评“出差基本坐飞机,看病从不排队”,精准戳中了官员敏感的隐性福利,也戳到了群众关心的作风问题。把这类问题扯掉“遮羞布”,公开拿出来晒一晒,似乎是“不知轻重”,但却着实体现民主生活会开出了质量、摆脱了不痛不痒的做法。
不过,从来没有什么民主生活会,只要开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持之以恒地从细节切入,由表及里,让批评成为镜子,自我批评作为反思,通过不断的内外对照,帮助党员干部随时看清自己的不足,发现一个问题就改掉一个问题,才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革命,也使组织始终保持凝聚力、战斗力。
经验表明,在民主生活会中,高高举起固然不容易,避免轻轻放下更要紧。敢不敢披露自己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能不能进行认真的自我批评,批评之后是不是真正纠正了错误。所以,“真刀真枪”的批评,只是刚刚站到了基本起点上。群众期待的是“下回分解”更精彩,真正的“闯关”需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所以,民主生活会之后,整改措施必须一步不落地跟上来。
另一方面,像某地开一次生活会,就能暴露出258条作风问题,也足见平时组织生活的实情如何。搞一次突击,在上级领导坐镇、事前谈心的背景下,开展一次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并不难,难的是成为“常态”、成为习惯,也就是要以科学的体制机制,来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转变“赛跑”心态,保护城市文脉
文Ⅰ王 睿
日前,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多个专家指出,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断了“文脉”,而且非遗保护要和生活连在一起,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大量的自然村落开始因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继消失。这些消失的村落随风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即便是得已进入人们视野并企图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城镇化建设亟待转变 “赛跑”心态,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入正常的轨道。
首先,过度的商业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剪纸艺术几乎是每家每户妇女必备的手艺,为了传承这项活着的艺术,当地政府在2010年申报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但大量的商业合作,用机器以模式化大量压制剪纸,相反手工剪纸却一直难有持续的模式生存和发展。又如一些地方戏曲,过度商业开发,往其中“添油加醋”。艺术原貌被人为地改变,这种形式的保护实际上是变相破坏。
其次,“重申报、轻保护”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突出的问题。热热闹闹申请,冷冷清清保护。一旦成功申遗,濒临灭绝、难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一番敲锣打鼓的热闹后,便被当地政府抛诸脑后。
另外,长期的投入不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技术、专家的支持。一些非遗项目,本来传承人就少,假如没有专门的专家、学者为其建立相关资料库,没有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如此非遗的保护自然也是停滞不前的。
跑在城镇化的路上,是时候把脚步慢下来了。现在急需改变过往把非遗保护视作城市发展的花边甚至是累赘的意识,要把非遗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前置工作。
中国的市场仍被条条块块所切断
文Ⅰ吴敬琏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一句话里面实际上有五个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政府配置资源是用两个系统构建组织框架,一个系统是所谓条条,按行业的,另外一个系统是按块块的,按地区,这个一体化的市场,实际上是被条条块块所切断了的碎片化的市场。我们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市场的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所以要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要建立统一市场,就要消除这种条块的分割。
第二,它是开放的。我们现在的市场不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的,是分等级的,有所谓的国企和集体企业享受政策支持,民企往往被看成异类。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对所有市场主体平等对待、一体开放的市场,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
第三,就是竞争性。竞争性是市场的灵魂,但因为行政权力的干预,各种各样有行政背景的垄断出现,这个市场就缺乏竞争性,和权力的关系不同,在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力量就不同,尤其是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更严重,所以要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第四,因为有各种权力的干预,中国的市场是无序的。经常是红头文件治国,而不是根据法律在统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所谓有序的市场就是说市场体系是建立在规则基础和法治基础上。
最后一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要进行其他各项改革。比如说法治,司法公正,这些都跟建立这样一个市场有关。如果这些改革能够顺利,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能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用“市场之手”实现人才流动“顺差”
文Ⅰ田永坡
纵观世界大国崛起,无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当前人才工作科学指南。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存在人才外流现象,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由单纯的人才外流变成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并存。相关数据表明: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时,人才回流有可能超过人才流失的比例。2013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这意味着,人才回流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流动“顺差”时代可能即将到来。
实现人才流动“顺差”,关键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户籍、身份、社保等因素,制约人才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尚不完全充分,薪酬变化不能及时反应市场供需变化情况,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要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优化现有人力资源供需、工资等关键信息;改革和完善户籍、绿卡、社保转移等制度;规范雇佣行为和求职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此外,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业也是当务之急。当前,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挖取高级人才,政府猎头悄然隐身幕后。2012年,我国通过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88万人,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才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还面临着行业整体实力较为薄弱,本土品牌缺乏等问题。要不断壮大和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和结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扩大规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民主生活会之后怎么办
文Ⅰ彭原
作风建设在路上。在习总书记和中央领导的倡导下,多个地方的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已经达到效果,接下来怎么样“排排毒、治治病”,关键还得看实干。
从目前披露的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来看,“一把手”和常委们是真正开了“炮”,一些问题提得相当尖锐,其中给大家留下特别印象的,还是那些反映作风的细节。比如就有一位市长自我批评“出差基本坐飞机,看病从不排队”,精准戳中了官员敏感的隐性福利,也戳到了群众关心的作风问题。把这类问题扯掉“遮羞布”,公开拿出来晒一晒,似乎是“不知轻重”,但却着实体现民主生活会开出了质量、摆脱了不痛不痒的做法。
不过,从来没有什么民主生活会,只要开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持之以恒地从细节切入,由表及里,让批评成为镜子,自我批评作为反思,通过不断的内外对照,帮助党员干部随时看清自己的不足,发现一个问题就改掉一个问题,才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革命,也使组织始终保持凝聚力、战斗力。
经验表明,在民主生活会中,高高举起固然不容易,避免轻轻放下更要紧。敢不敢披露自己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能不能进行认真的自我批评,批评之后是不是真正纠正了错误。所以,“真刀真枪”的批评,只是刚刚站到了基本起点上。群众期待的是“下回分解”更精彩,真正的“闯关”需要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所以,民主生活会之后,整改措施必须一步不落地跟上来。
另一方面,像某地开一次生活会,就能暴露出258条作风问题,也足见平时组织生活的实情如何。搞一次突击,在上级领导坐镇、事前谈心的背景下,开展一次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并不难,难的是成为“常态”、成为习惯,也就是要以科学的体制机制,来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转变“赛跑”心态,保护城市文脉
文Ⅰ王 睿
日前,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多个专家指出,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断了“文脉”,而且非遗保护要和生活连在一起,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大量的自然村落开始因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继消失。这些消失的村落随风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即便是得已进入人们视野并企图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城镇化建设亟待转变 “赛跑”心态,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入正常的轨道。
首先,过度的商业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剪纸艺术几乎是每家每户妇女必备的手艺,为了传承这项活着的艺术,当地政府在2010年申报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但大量的商业合作,用机器以模式化大量压制剪纸,相反手工剪纸却一直难有持续的模式生存和发展。又如一些地方戏曲,过度商业开发,往其中“添油加醋”。艺术原貌被人为地改变,这种形式的保护实际上是变相破坏。
其次,“重申报、轻保护”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突出的问题。热热闹闹申请,冷冷清清保护。一旦成功申遗,濒临灭绝、难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一番敲锣打鼓的热闹后,便被当地政府抛诸脑后。
另外,长期的投入不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技术、专家的支持。一些非遗项目,本来传承人就少,假如没有专门的专家、学者为其建立相关资料库,没有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如此非遗的保护自然也是停滞不前的。
跑在城镇化的路上,是时候把脚步慢下来了。现在急需改变过往把非遗保护视作城市发展的花边甚至是累赘的意识,要把非遗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前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