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嘉+许晓晖
摘 要:生态文明价值观全面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改变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只有公民接受和掌握这种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87-02
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明形式。它是在原有的文明形式出现弊端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它要求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是一个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人类行为必须以自然的承载力为前提。工业文明让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预防不利,对自然的破坏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突显了资源的有限性和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此,“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构想。”①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公民自身文明的体现。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于培养公民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观认识,体现了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水平。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既然如此,就从培养公民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入手,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友好型社会。唯有如此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改善,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面临的困境
虽然生态文明意识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问题将备受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注重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特别是环保意识融入公民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公民自身的一种社会意识,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公民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度低
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决定了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发展程度。调查显示,许多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简单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环境卫生;有的公民听过生态文明这个词却不知道其具体含义;有的公民只关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低层次的环境问题,对水土流失、地表沙化、酸雨等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淡然处之视而不见。由此说明中国公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低,对掌握环境保护知识缺乏主动性;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能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义务。
(二)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低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中国的环境保护活动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由政府发动,公民的参与只限于意识参与、自为参与。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公民对环境知识有个基本的认识,具有见效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但是这种浅层面的参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能转化为公民自身的实际行动。多数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身责任认识不足,在生活中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问题导致了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流于形式,不能对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实际的作用。
(三)满足公民物质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冲突
中国人口基数大,环境资源有限。公民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物质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消耗能源、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突显了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的公民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了,牺牲点环境资源也是无所谓的,使得一些地区无节制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百害而无一利,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当满足公民的物质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冲突时,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就会出现“知易行难”。
三、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途径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有别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立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探索建立一种培养机制,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是中国解决生态问题的切入点。笔者认为,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思想上,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主张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张,体现党对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反应,也是党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生态文明观,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态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基础,以弘扬传统与综合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使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当代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精神支柱。
(二)在制度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相关制度
公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基础工程,需要政府承担起一定的义务。政府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充当政策和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关系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表现出整体性和长远性。政府应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各种可以利用的宣传方式,确保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环境保护体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为公民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奠定科学基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公众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充分调动公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在实践上,全民动员、共同行动
绿色消费观是一种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其目的就是引导消费者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绿色消费观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循环利用的意识,最小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注重生产原料的循环利用。使消费和生产相适应,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以实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效应。
群众性环保组织是扩大生态文明公众参与,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群众性环保组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群众性环保组织在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应该鼓励公民广泛参与各种群众性环保组织。有关部门应确保群众性环保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3] 高德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