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9-26 11:31苗秋香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1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调查心理健康

苗秋香

摘 要: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43-02

一、心理测评资料及结果

1.测量工具与测评内容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从九个方面来了解被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1-5级评分,以均分≥2表示可能有症状,项目自评分值越大,表明症状越严重。

2.测评结果

9个因子中有1 004人至少一个因子在2.0以上,被认为有症状,占人数的34.70%左右,其中按症状人数占有率(高于10%)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偏执。在3.0以上的,即说明症状比较明显。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方面,必须研究相关问题产生原因并拿出相关对策,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陈旧的人才观念和功利目的过强的教育体制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社会、学校、家庭都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功的标准。落后的教育理念致使学生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束缚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在陈旧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学校、家庭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人格心理发展与需要,造成学生未成人先成才的状况。

2.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这种状况多发生在大一新生中间,对于新生来说,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从“强制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结束高考阶段的压力,心理放松,学生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教育,易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及时解决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高职大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沉迷网络、无所事事。这些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的释放压力,调控情绪,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或压抑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出现。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现状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很多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排解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调整和求助于身边亲密的同学朋友,不能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化解心理压力。

4.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形成网络依赖,沉溺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孤独抑郁、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心理障碍,这使得大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给个人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带来严重影响。

三、创造、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身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比较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往往是按照预先设定的一套规定模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现代心理教育不只是针对精神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引导作用[2]。当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是否得以实施,最重要的是学校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教师是否对心理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2.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调控力、意志力、抗压抗挫能力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让学生做好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开发身心潜能。具体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学生、特别是那些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的学生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加强挫折教育,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三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安排在校时间,避免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网络平台,帮助高职大学生摆脱价值困惑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格与品性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应为学生营造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打造学生价值认同的平台,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内容的精神家园。首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人类文明发展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让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后,打造健康向上校园网络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学生驾驭网络虚拟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摆脱价值困惑,认清生活目标。

四、小结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影响高职学生全面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切实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202-204.

[2] 刘琪瑾,林文岳.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G]//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摘 要: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43-02

一、心理测评资料及结果

1.测量工具与测评内容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从九个方面来了解被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1-5级评分,以均分≥2表示可能有症状,项目自评分值越大,表明症状越严重。

2.测评结果

9个因子中有1 004人至少一个因子在2.0以上,被认为有症状,占人数的34.70%左右,其中按症状人数占有率(高于10%)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偏执。在3.0以上的,即说明症状比较明显。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方面,必须研究相关问题产生原因并拿出相关对策,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陈旧的人才观念和功利目的过强的教育体制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社会、学校、家庭都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功的标准。落后的教育理念致使学生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束缚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在陈旧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学校、家庭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人格心理发展与需要,造成学生未成人先成才的状况。

2.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这种状况多发生在大一新生中间,对于新生来说,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从“强制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结束高考阶段的压力,心理放松,学生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教育,易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及时解决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高职大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沉迷网络、无所事事。这些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的释放压力,调控情绪,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或压抑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出现。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现状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很多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排解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调整和求助于身边亲密的同学朋友,不能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化解心理压力。

4.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形成网络依赖,沉溺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孤独抑郁、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心理障碍,这使得大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给个人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带来严重影响。

三、创造、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身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比较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往往是按照预先设定的一套规定模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现代心理教育不只是针对精神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引导作用[2]。当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是否得以实施,最重要的是学校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教师是否对心理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2.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调控力、意志力、抗压抗挫能力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让学生做好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开发身心潜能。具体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学生、特别是那些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的学生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加强挫折教育,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三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安排在校时间,避免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网络平台,帮助高职大学生摆脱价值困惑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格与品性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应为学生营造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打造学生价值认同的平台,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内容的精神家园。首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人类文明发展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让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后,打造健康向上校园网络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学生驾驭网络虚拟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摆脱价值困惑,认清生活目标。

四、小结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影响高职学生全面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切实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202-204.

[2] 刘琪瑾,林文岳.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G]//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摘 要: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43-02

一、心理测评资料及结果

1.测量工具与测评内容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从九个方面来了解被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1-5级评分,以均分≥2表示可能有症状,项目自评分值越大,表明症状越严重。

2.测评结果

9个因子中有1 004人至少一个因子在2.0以上,被认为有症状,占人数的34.70%左右,其中按症状人数占有率(高于10%)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偏执。在3.0以上的,即说明症状比较明显。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方面,必须研究相关问题产生原因并拿出相关对策,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陈旧的人才观念和功利目的过强的教育体制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社会、学校、家庭都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功的标准。落后的教育理念致使学生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束缚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在陈旧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学校、家庭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人格心理发展与需要,造成学生未成人先成才的状况。

2.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这种状况多发生在大一新生中间,对于新生来说,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从“强制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结束高考阶段的压力,心理放松,学生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教育,易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及时解决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高职大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沉迷网络、无所事事。这些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的释放压力,调控情绪,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或压抑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出现。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现状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很多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排解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调整和求助于身边亲密的同学朋友,不能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化解心理压力。

4.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形成网络依赖,沉溺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孤独抑郁、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心理障碍,这使得大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给个人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带来严重影响。

三、创造、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身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比较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往往是按照预先设定的一套规定模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现代心理教育不只是针对精神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引导作用[2]。当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是否得以实施,最重要的是学校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教师是否对心理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2.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调控力、意志力、抗压抗挫能力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让学生做好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开发身心潜能。具体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学生、特别是那些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的学生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加强挫折教育,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三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安排在校时间,避免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网络平台,帮助高职大学生摆脱价值困惑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格与品性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应为学生营造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打造学生价值认同的平台,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内容的精神家园。首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人类文明发展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让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后,打造健康向上校园网络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学生驾驭网络虚拟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摆脱价值困惑,认清生活目标。

四、小结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影响高职学生全面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切实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202-204.

[2] 刘琪瑾,林文岳.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G]//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调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