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兴+罗明义
摘 要:新型旅游城镇化区别于旧的旅游城镇化,新型旅游城镇化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城镇化,更是旅游产业,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时期赋予新的内涵,需要投融资模式创新。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新型旅游城镇化;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116-02
一、旅游城镇化的概念
国外早期对小城镇旅游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主要依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研究。马林斯提出“旅游城市化”概念,说明旅游城镇是为消费而建立的,城市旅游引导着一种新的城市化类型。
秦学较早对中国中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完善中国城市旅游研究体系。人们开始对城镇旅游与城市旅游进行区隔。2005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旅游小城镇战略,并对城镇旅游进行了分类和开发研究。但整体而言,国内旅游城镇化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城镇化旅游还未形成较完善的概念体系。
二、新型旅游城镇化的定义
在旅游城镇化的原有基础加上新颖的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内容。不仅仅是以往纯粹旅游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更进一步考虑到新时期的旅游产业的多元发展带动的城镇化,更加涉及到生态、文化、环境、经济政治等以人为本的多元元素的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有生命力的旅游城镇化。
三、新型旅游城镇化的内涵
旅游业对于城镇化的推动是综合性的,主要来说旅游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景观城镇化。例如海滨、温泉、雪山等的旅游目的地,城镇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等城镇设施建设,出现众多城镇景观。人口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包括外来人口本地化和本地人口非农化。旅游在发展当地经济时也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外来从业人员。同时也会让本地之前从事农业的人群向服务业转化;地域城镇化。在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旅游推动了城镇在地域上的扩张。以峨眉山市为例,2010年城市用地达到15.10平方公里,2020年将为24.80平方公里。这类城镇在地域上不断扩张,这扩展过程就是旅游城镇化过程;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城镇化。旅游城市化不仅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同时还会促进农村社会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转变。
四、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在逐步丧失劳动力“人口红利”之时,又获得了巨大的消费“人口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未来五至十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该主题是一个火车头,带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
旅游业产生其他产业无法实现的效应:(1)游客消费,形成了衣食住行等综合性多的终端消费经济链;(2)在旅游消费拉动下,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延伸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产业链,并聚集成产业集群;(3)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完善、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内涵;(4)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房地产及休闲度假房地产等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旅游产业,依托“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这六要素,发挥了带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巨大作用。旅游城镇化将会成为未来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中国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度增长最大的动力源之一。
五、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流程图
六、新型旅游城镇化发展必须依靠投融资与投融资措施
城镇化巨额资金缺口待填。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巨量资金投入,然而加剧问题的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银行借贷困难以及债务到期。推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估算社会保障和市政公共设施支出共计将超过30万亿元。
新型“城镇化”增加政府负债。新型城镇化以提高生活质量、缩小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收入差距为目的,是“烧钱”的城镇化,而不是过去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涌入城市,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收入的“来钱”的城镇化。因此,今后城镇化推进的力度,将更多地取决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与债务管理能力。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速的下滑,今后财政支出的增速将远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速,这一缺口将需要大规模投融资来填补。
市场化融资是必须坚持的方向。投融资措施有:
1.发挥城投债的支撑作用。随着中央治理地方债工作的推进,平台贷款“降旧控新”,城投债发行井喷。城投债仍将成为保障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融资渠道。允许有还贷能力的县发行城投债,放宽新增贷款的投向范围,有条件的平台贷款实行延期偿付或展期,推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私募债。扩大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发行市政收益债券。
2.提高国有资本收租分红比例,并将收益投入社会公益领域。调整国有资本配置,提高收租分红比例,把收租分红收益投入社会公益领域。预计如果国有资本的收支分红比例能够在未来五年切实提高到25%左右,将会有几万亿资金,这能在一定程度缓解城镇化所需资金的压力。
3.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将新型城镇化的机会向民营企业开放。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应该尽快在公共服务等领域明确建设标准、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民资和外资进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4.发展产业化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股份,设立社会发展基金公司,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另外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股权性资本比重,利用好FDI,聚合包括PE、VC等在内各种性质投资,鼓励转债务为股权的金融创新。endprint
5.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对纯公共产品项目建设资金要纳入预算体系,统筹管理,确保资金足额落实。政府对有经营收入但不足以回收成本的准公共产品项目,要通过适当补贴和制定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给予投资补偿,保障其合理收益,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6.打造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壮大省级综合性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市、县的专业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市县财政实力和城镇建设要求,设立中心城市和大县城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地方政府拥有的优质资源,将经营性资源、优质资产以及未来需要资金推动的投资项目划拨进入投融资平台公司,确保其拥有质量良好的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及利润来源。
7.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领域。优化民间资本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和债权等方式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PPP(公私合伙经营)模式,建立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合作机制。
8.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带动项目为重点,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设计与各类项目对接的信贷产品。创新吸引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大对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利用。
9.引导利用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保险、融资租赁等长期、大额社会资金对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与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相对稳定、资金回收期限长的特点较为匹配,可鼓励创新匹配两者需求特点的合作模式,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或资金信托计划等。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创新现有地方融资平台,通过注入资源、注入股权、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充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使其发展成为治理规范、财务可持续、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的市场化投资主体。
10.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借鉴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做法,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统筹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为商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总之,新型旅游城镇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配套改革,解决融资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化,引导财政资金,不许形成新的政府性债务,关键在于打通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化领域的瓶颈。[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
5.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对纯公共产品项目建设资金要纳入预算体系,统筹管理,确保资金足额落实。政府对有经营收入但不足以回收成本的准公共产品项目,要通过适当补贴和制定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给予投资补偿,保障其合理收益,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6.打造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壮大省级综合性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市、县的专业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市县财政实力和城镇建设要求,设立中心城市和大县城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地方政府拥有的优质资源,将经营性资源、优质资产以及未来需要资金推动的投资项目划拨进入投融资平台公司,确保其拥有质量良好的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及利润来源。
7.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领域。优化民间资本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和债权等方式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PPP(公私合伙经营)模式,建立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合作机制。
8.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带动项目为重点,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设计与各类项目对接的信贷产品。创新吸引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大对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利用。
9.引导利用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保险、融资租赁等长期、大额社会资金对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与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相对稳定、资金回收期限长的特点较为匹配,可鼓励创新匹配两者需求特点的合作模式,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或资金信托计划等。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创新现有地方融资平台,通过注入资源、注入股权、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充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使其发展成为治理规范、财务可持续、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的市场化投资主体。
10.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借鉴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做法,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统筹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为商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总之,新型旅游城镇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配套改革,解决融资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化,引导财政资金,不许形成新的政府性债务,关键在于打通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化领域的瓶颈。[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
5.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对纯公共产品项目建设资金要纳入预算体系,统筹管理,确保资金足额落实。政府对有经营收入但不足以回收成本的准公共产品项目,要通过适当补贴和制定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给予投资补偿,保障其合理收益,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6.打造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壮大省级综合性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市、县的专业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市县财政实力和城镇建设要求,设立中心城市和大县城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地方政府拥有的优质资源,将经营性资源、优质资产以及未来需要资金推动的投资项目划拨进入投融资平台公司,确保其拥有质量良好的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及利润来源。
7.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领域。优化民间资本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和债权等方式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PPP(公私合伙经营)模式,建立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合作机制。
8.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规划中的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和带动项目为重点,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设计与各类项目对接的信贷产品。创新吸引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大对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利用。
9.引导利用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保险、融资租赁等长期、大额社会资金对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与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相对稳定、资金回收期限长的特点较为匹配,可鼓励创新匹配两者需求特点的合作模式,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或资金信托计划等。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创新现有地方融资平台,通过注入资源、注入股权、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充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使其发展成为治理规范、财务可持续、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的市场化投资主体。
10.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借鉴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做法,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统筹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为商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总之,新型旅游城镇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进行配套改革,解决融资问题必须坚持市场化,引导财政资金,不许形成新的政府性债务,关键在于打通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化领域的瓶颈。[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