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模式 守卫传统文化

2014-09-26 15:21曹邦兴
重庆行政 2014年4期
关键词:旧城区旧城原住民

曹邦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各地旧城区原有的城市格局、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明显暴露出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例如旧城区功能过度集中、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公共设施落后、社会管理混乱等问题。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和改造城市,解决推进旧城改造的问题,破解拆建与保护的矛盾,让改造与保护并重,在更新改造旧城的同时留下城市原有的记忆和传统文化,让旧城焕发出新的生机,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旧城改造面临的问题

(一)拆迁难度大。一方面,部分旧城原住民故土难离,不愿意搬离,将房屋作为他们赖以生存或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一旦搬离将失去收入来源;有些居民因长时间在此居住,对旧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搬迁后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则对拆迁补偿预期过高,总希望通过拆迁一夜暴富,在拆迁时漫天要价。同时,由于在拆迁过程中在政策和操作上还缺乏公平性,存在先搬居民吃亏,“钉子户”得利的现象,形成一户不走、多户攀比,一处拆不动、多处都观望的被动局面。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拆迁的难度和成本。

(二)文化传承难。旧城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建筑,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但是一些地方在推进旧城改造中,一味地大拆大建,认为不大拆,就不足以体现“改”,不大建,就不足以体现“造”,导致许多城市历史文化遗迹无容身之地,都成了“改造”对象,熟悉的老建筑、老街道,几乎在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以这种方式进行旧城改造,导致大规模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原有的社会网络,许多历史彻底地消失在城市改造之中了,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过往的名字,留下空洞的历史名片,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难以得到传承。

(三)改造成本高。在一些位于繁华地段,人口和建筑物密度较低的旧城区,由于开发前景诱人,往往得以优先改造。与此相反,地处偏街背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最为集中的地段,改造则难以推动。而这些地方的居民正是最需要通过旧城改造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对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改造这些地方拆迁量大,改造成本过高,效益严重不足,造成政府无力去改造,开发商无意去改造。这样一来,导致有些旧城区改造难以推进,虽说有改造的规划,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些旧城成了“鸡肋似的不良资产”。因改造成本高,推进改造困难,导致城市的整体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城市品质和形象难以得到快速提升。

二、旧城保护与改造的秀山实践

秀山西街片区位于县城老城区。该片区基础设施落后,线缆密布,管线老化,水、电、气管网等不配套;社区管理混乱,人口多,密度大,管理难;安全隐患突出,房屋密集,大部分建筑年代久远,建筑损坏的情况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建筑安全及消防安全隐患;城市形象破碎,路面破损严重,街区环境“脏、乱、差”。因此,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决策后,2011年,按照“城市客厅、文化名片、旅游封面”定位,在不搬迁原住民的前提下,启动西街片区综合改造项目,整个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改造完毕,取得初步成效。

(一)筑公建。针对街区基础配套设施滞后现状,把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配套设施作为重中之重,完成街区“一纵四横”980米雨污分流、综合管网改造下地和街面青石板铺装工作,片区污水横流、线网密布情况得到彻底扭转,切实改善了街区居住环境。同时,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标准,在街区规划公厕、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服务配套功能明显提升。

(二)复民居。注重保护街区原有建筑风貌和空间肌理,保持原来街区空间尺度和建筑体量不变,杜绝大拆大建。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进行民房风貌改造,并融入更多土家族、苗族以及边城特色的建筑风格,彰显地方特色。主要从建筑立面修补、立面元素、立面颜色和立面构件四个方面着手。立面修补上:对搭建在历史建筑周围的建筑和部分体型突兀、割裂原有城市肌理的建筑实施拆除;在适当位置新建仿古建筑,使街区建筑整体协调连贯,最大限度地整体保护街区历史氛围。立面元素上:对欧式元素建筑,采用尊重历史进程变化来保护老建筑方式进行处理;对中式元素建筑,采用将原有老建筑稍加装饰方式处理;对现代元素建筑,采用让其在建筑立面上感受现代化气息,但又通过颜色、材质等将其统一为中式风格进行处理。立面构件上:主要采用百叶、铜钱纹饰和雨棚等方式予以处理,百叶不仅可遮挡空调外机,更能增添中式印象;铜钱纹饰属一种历史的意向;雨棚可作传统建筑的延续。立面颜色上:采用建筑原色或近似颜色,以自然色为主。目前,基本完成5万平方米房屋风貌改造。

(三)植业态。积极引导原住居民改变生活方式,对老百姓的经营业态采用规范管理与逐步引导相结合,亦居亦商,让旧城焕发出新的风采,逐步培育出风貌完整、风格突出、业态成熟的传统街区,让每一个商铺、每一条街道都各具特色。充分发挥旧城区的旅游价值,启动天后宫、八卦井历史建筑修复工程,采用拆除手法新建民俗式院落商业体,将其作为整个西街最重要的文化节点、最核心的标志性意象和元素,与街区融为一体,丰富文化内涵,展示秀山传统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

三、推进旧城改造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大规模改建摧毁了有特色、有活力的建筑物以及城市文化、资源和财产,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等。因此,旧城保护改造必须围绕“原”字作文章、下功夫。

(一)注重科学论证回应原呼声。首先应对规划改造区域的各种现状、文化底蕴、潜在价值和改造成本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合理确定是采用开发商主导的旧城有机更新模式,还是政府主导的旧城街区保护模式,平衡政府、开发商和房产所有人的利益,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应时刻坚守“以人为本”,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最重要的目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参与旧城改造的决策论证、规划编制、前期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体现旧城改造的民主性。同时,应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利用好专家在设计理念、风貌打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正确划分拆迁、改建、保护的区域,从经济、政治、历史、人文等整体局势的角度出发,拟定各分区域的开发规模、强度和保护措施,合理统筹安排工程时间、资源和资金。endprint

(二)注重理念创新修缮原建筑。应秉承保护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辩证关系。“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性与传统形态,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城市功能,它所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与进步。对于老城区的一些破房、危房、违章建筑必须要拆掉。对于原有的传统历史风貌建筑,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利用现代理念和风貌改造技术进行修缮,力求保持其原有面貌。对于一些拆掉的建筑或是影响整体效果的地方,则要选择重新修建,但必须延续原有的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协调。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或改造,以保护其原有建筑风貌,突出独特的建筑特色。同时,除了建筑“面子”,更要注重建筑内部功能改造,使其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的“里子”,让建筑“里外兼修”。

(三)注重延续乡情保护原住民。目前,很多城市旧城改造中,仅对历史建筑风貌进行“修旧如旧”,没有对旧城生活进行挖掘,忽视了环境的“生动有趣”,其只停留在浅层的旅游商品销售和旅游人群的猎奇行为,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居民的活动是延续旧城区乡情、乡愁的根本,而旧城区历史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于原住民的生活细节之中,这是历经多年慢慢沉淀下来的。因此,在旧城保护中,要吸取国内众多城市搬迁原住民的教训,注重保护旧城区的原住民。要让老百姓享受旧城改造的成果,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参与旧城经营,提高收入。要使旧城居民人口数量保持一定的规模,保留下他们的生活习惯。要保护好旧城内居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延续人文气息。只有这样,保护好原住民,才能是旧城保持原有的活力。

(四)注重地域特色传承原文化。“文化的精髓在于其独特性”。旧城改造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其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注重保护传统文化。旧城区作为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和新文明的载体,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建筑,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地域特色等,这些都是城市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性且不可再生。必须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继承,注重城市传统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尤其是在物业的植入中,要摈弃传统的“观光购买”观念,在“体验消费”上做足文章。在旧城保护改造中要真正汲取那些旧城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留住原文化,不仅能保留旧城的“形”,而且还能保留城市历史积淀的“魂”,这样,才能将城市传统文脉和价值延续传承下去。

作者:中共重庆市秀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责任编辑:马 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旧城区旧城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非遗文脉传承下城市旧城区更新设计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北京市旧城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房收购基准价格测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