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凯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
合肥发展迈进大湖时代,向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快速前进,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文化成为主旋律。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绿道建设工作,将绿道建设纳入了生态强省建设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绿道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的现实需要,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政务文化新区匡河绿道是合肥市积极探索、试点建设的第一批绿道示范段工程,是合肥市第一条城市绿道,是城市名片匡河现代都市休闲风情线的重要组成。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绿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其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从风景名胜区的观赏走道、绿野山林的登山道、栈道到社区、公园的自行车道、步行道,各种线性的宽敞空间都可以称为绿道。
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社区绿道和城市绿道。
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城市绿道将城市规划中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串联起来,包括城市近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其他绿地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规划建成区内的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和各类城市绿地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它是以绿化为特征的城市慢行系统,为居民提供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感受城在园中。
绿道有助于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间的融合与交流;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绿道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城市发展品味,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
匡河绿道是2013~2016年合肥市绿道“两廊接四环”中的一环,定位为“匡河现代都市休闲风情线”,项目预算投资2 156万元,全长约11.2 km,通过利用匡河沿岸现状滨水游径及广场、借用市政道路人行道和新建绿道的方式实现整个绿道系统的连续及闭合。匡河沿线绿地段(6.7 km),在现状绿地、滨水游径、市政人行道等城市基本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建立生活休闲一体化的绿道网络,并对匡河沿线的绿地系统进行景观整治与提升;潜山路、匡河路段(4.2 km),借道现状城市道路的慢行道、道路绿线空间,建立生活休闲一体化的绿道游径。两者合在一起形成匡河绿道环线,把匡河滨水景区、天鹅湖景区、启航广场、奥体中心、生态广场、市政府绿轴等节点有机串联起来,见图1、图2。
图1 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区位图
图2 匡河绿道总体布局图
(1)生态化。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态景观,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绿道充满“乡野气息”。
(2)本土化。结合绿道不同区段的自然特点,优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良阔叶树种和铺装材料,让绿道展现“地方风情”。
(3)人性化。突出以人为本,慢行交通为主,避免与机动车的冲突,完善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让绿道洋溢“人文关怀”。
(4)可行性。根据各段实际,结合现有的滨水路径、道路布置,既易于施工又方便日常维护管理。绿道新增设施采用性价比高、反映健康绿色生活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在合肥市绿道网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匡河绿道深化设计,对绿道游径、配套设施进行详细规划与设计。
2.3.1 游径的规划与设计
权衡绿道游径周边环境质量、施工难度、现有道路等因素,优化选线,合理利用现有道路,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尽量做到绿道两侧有景可观,步移景异;满足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绿道入口选点应以方便使用者进入为基本原则,可设在已有道路、交通站点或景观节点附近。
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建设独立的绿道系统。条件受限,绿道需要与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并行时,应注意保护绿道的路权,保障安全。绿道需并道而行时,应尽量与人行道并行,并保留足够宽度的人行空间,不占用盲道。城市支路等交通量不大的,可通过划线区分绿道与机动车道。
一般绿道游径3 m宽以上可提供舒适的自行车并行、错车、人车混行的道路环境。匡河绿道最小宽度满足单向行驶1.5 m、双向行驶2.5 m的要求。匡河沿线绿地段,直接利用的现状游径宽度大都为2.5 m,局部现状1.5 m宽游径(长约142 m)加宽至2.5 m,部分路段人行道外侧新建2.5 m宽绿道。潜山路、匡河路段,借用潜山路和怀宁路西侧辅道及人行道各1.5 m宽,借用习友路两侧辅道各1.5 m宽。
绿道纵坡依据现状地形,避免大填大挖。匡河绿道利用现状游径及市政道路的,高程保持不变。绿道选线避开纵坡不适宜的地段;部分需深入匡河水边的坡地绿道,采取提前起坡的方式建设坡度适宜的绿道。匡河绿道现状见图3~图6。
图3 直接利用现状游径的匡河绿道
图4 林间新建的匡河绿道
图5 直接利用现状游径的匡河绿道
图6 滨水的匡河绿道
2.3.2 绿道路面结构
绿道和现有道路人行道宜采用不同材质或不同色彩的路面铺装来区分通行空间。绿道路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采用环保活性材料。要保证所选材料能与绿道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代表当地特色或文化特征。
匡河绿道新建段路面结构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面层:4 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暗红色),15 cm C15混凝土基层,20 cm级配碎石底基层;利用现状滨水游径及广场、借用市政道路人行道的,按原路面铺装修补完善,辅以路面标线及绿道标识系统。
2.3.3 绿道标识系统
绿道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志、指路标志、规章标志、警示标志、安全标志和教育标志等六大类。绿道各类标识牌必须符合安徽绿道标识系统的要求,清晰、简洁,统一规范,按照规定进行严格设置,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他标识,满足绿道使用者的指引需求。同一地点需设两种以上标志时,可合并安装。区域绿道同类标识牌设置间距不应大于500 m。
2.3.4 配套服务设施
绿道配套服务设施主要由游客中心(见图7)、医疗点、信息咨询亭、治安点、消防点、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见图8)、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构成。各项服务设施一般布置在绿道的出入口、节点地区及道路两侧,严禁布置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生态敏感地区。服务设施的高度一般以不超过林木高度为宜;兼顾观光和游览作用的建筑物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建设一体化的服务节点,提供自行车停泊、公共电话、公共厕所及饮水点。
图7 游客中心
图8 自行车租车点
绿道入口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除必要的消防、医疗、应急救助车外,限制机动车进入。每个服务节点配备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提供20~30辆自行车租赁,提供10~20辆自行车停车位。自行车停车场每隔6~10 km设置一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停车场铺面实现绿化、生态化和透水化。设置交通换乘点,实现绿道与区域公交网、城市公交网的有机接驳。
服务系统的功能和设施见表1。
表1 服务系统的功能和设施
2.3.5 绿廊景观提升
深入研究沿线绿廊的构建方式,打造滨水绿化空间,形成区域最具魅力的生态景观轴线;高差大的地段充分结合坡地现状,因地制宜的提升景观品质,成就城园相融的城市景观。滨水和坡地绿化、植被配置、景观广场和小品整治提升。乔木树种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0%,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80%。栽种高大浓荫本地乔木,迅速形成浓密树荫。
绿道建设符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可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城市绿道工程是系统工程,游径选择、景观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完善,规划和设计时需同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