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与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的内涵包含四种规定: 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其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起来,揭示出了私有制的源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将异化与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将当时的经济社会现象与自己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正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解读,使我们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正如张一兵先生所言:“从马克思一生的学术研究全程看,自他1842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次涉足经济学研究起,经济学内容就始终在他中后期的学术研究中占到了70%以上的主要地位,到晚年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基于对经济学的研究,青年马克思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提出富有创见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其以后的思想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夯实了基础。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 alienation,德文 Entfremdung 的意译,表示“疏离”、“偏离”、“陌生化”等含义,即偏离事物的本质,它指的是一种过程,包含着价值判断的成分。异化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疏离,其本身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一面。而这一词与劳动结合在一起,正好暗合了马克思当时所理解的经济活动。马克思在充分吸收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史观、赫林的经济异化史观、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的理论,目的是揭示劳动在资本主义关系之下所产生的疏离和异化。在《手稿》写作时马克思在政治上已经转向了共产主义,政治立场决定了他批判的一个基本向度。《手稿》之前的一些著作中已经透露了他以“人本主义”为武器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所做的一系列批判,马克思曾经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就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念出发的解放。”[1]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人在社会中主体地位的肯定,要想在政治上完成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考查人在社会中的解放。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人的解放显然发生了异化。而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就是对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焦虑。因此,劳动异化理论一方面是分析经济活动之下的劳动本质,另一方面也包含了马克思深刻的批判。可以说,《手稿》更多体现的是对劳动异化的批判,而不是分析。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类”劳动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所批判的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疏离,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对象成为物化。所以,我们应当在具体的语境下去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的内涵包含四种规定[2]
(一) 在劳动结果上,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从经济活动本身出发得出物化世界的丰富,却使人的主体地位的下降。作为劳动产物的的劳动产品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物化。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3]这不仅意味着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价值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工人成了独立于自己劳动产品之外的物化牺牲品。人类的本质是完全自由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中,这种自由的劳动去成了资本家私有财产积累最主要的手段。这显然,与人的全面解放是相违背的。
(二)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与其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把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称作劳动的“自我异化”,他这样讲到:“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4]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物之间却发生了严重的对立,使人与自己的活动形成鲜明对立。劳动活动本身是一种过程,这一过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愉悦和快感,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的劳动活动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在劳动过程中完全看不到人作为世界主体的一种自由状态,在黑暗的蒙蔽中工人与他的劳动活动完全异化。
(三) 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
这一结论是由上面两个规定推导出来的,既然劳动与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相异化,自然作为人类的类本质劳动与其本质是相异化的。当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5]并且“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本质,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6]异化劳动使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特点在自然界中找不到归宿,人通过异化劳动所改造的世界也不属于自己。人本来优于动物的优点却成了他的缺点,异化劳动夺去了人的类本质。
(四) 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7]所谓“异化”归根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当人与自身对立的时候,他也就与别人对立。人的自我异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异化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异化恰巧反映的是阶级关系。
三、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映射
在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而异化劳动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起来,揭示出了私有制的源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8]这二者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在揭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时,进一步明确:“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9]通过分析,马克思以事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异化劳动也是对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论证。要消灭劳动异化就先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人要获得解放就要从劳动异化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也就是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隶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势表现出来的”。[10]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通过人的个体解放,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大解放。马克思以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11]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所谓的共产主义是指人是社会真正的主体和本质所在,人本身是社会最高价值的体现,以社会为本实质是以人为本,人与社会是完全统一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异化劳动理论就没有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前三个规定是和第四个规定之间是因果关系,第四个规定由经济关系过渡到了现实社会关系。《手稿》对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的论述是马克思形成“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重要依据。再者,这一理论也为马克思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范畴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于《手稿》,完成于《资本论》。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也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不断扩大这一概念的使用范围,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说,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页.
[2]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7页。但是有人并不同意这样的提法。如张森年《对异化劳动的“四规定说”辨析》就认为:“从文本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指认只有三个,而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则有四个。”《哲学动态》2000年第8期.
[3][4][5][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0,96,97,97,100,100,101,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