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双双
摘要:文章研究了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通过对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现状的分析,揭示了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从福利多元化角度提出了解决老年人精神关爱问题的对策建议,试图构建有效、合理的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网络,以满足当前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精神需求 ;精神关爱服务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而更加注重精神,因此老年精神关爱的研究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务实之举。据专家分析,老年人缺少精神关爱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寂寞、焦虑,更有甚者还会有自杀的倾向,因此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具有迫切性。穆光忠指出老年精神需求包含了三个维度的“需求”,即自尊方面的需求、期待方面的需求和亲情方面的需求。①邵南认为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一是健康需求,二是依存需求,三是尊重需求,四是自我实现需求,五是交往需求。②通过文献总结和实地调查,本文所说的精神需求包括情感慰藉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心理疏导需求、健康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老年人精神关爱现状
1.1所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以南京市A社区为调查点,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样本,以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5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87.3%。从性别分布上来看(通过对96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男性 45人,女性51人,从年龄上看,最小的62岁,最大的94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小学及以下39人,初中27人,高中/中专19人,本科/大专8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3人。
1.2调查结果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二者缺一不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精神生活需求愈加强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情感慰藉需求
经过调查发现情感需求是老年群体最为强烈的一种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居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从子女等后辈获得精神慰藉的难度加大。问卷从“老年人有无孤独感”了解这一问题,调查发现,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有较高孤独感的近1/3,占调查总数的32.29%。
1.1.2文化娱乐需求
老年人退休以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环境和熟悉的同事关系,闲暇时间逐渐增多,社会交往逐渐减少,几十年的工作所形成的生活模式被打乱,他们需要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来摆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以看电视和散步为主,其中有的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视力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多方面原因,平时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非常单一。
1.1.3心理疏导需求
首先,老年人精神生活方式较为单一,得不到应有关怀,孤独、寂寞、抑郁现象普遍,亟需心理疏导和情绪调适咨询。其次,老年人由于脱离的原有的工作环境回归家庭,与子女儿媳相处需要进一步的磨合,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子女儿媳等晚辈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很容易引发老年人心理疾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的和谐。本次调查将老年人的情绪作为评测老年人心理疏导需求服务的标准,调查发现,部分老年人出现焦虑、敌意和抑郁心理,而多数老人反映这种现象源于离退休后生活的不适应。
1.1.4健康需求
生老病死是社会的自然规律,老年期是人生的弱势阶段,是疾病的高发期,调查发现老年人有慢性疾病史的比例较高,人均患有2-3种疾病,有的老年人患6种以上慢性病。身体的疾病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滋生心理疾病,所以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还应关注老年人健康需求,不健康老年人身心受着病痛、经济、心理多方面的压力,他们更渴望健康。
1.1.5尊重需求
老年人在退出劳动舞台后,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老年人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不被需要感,渴望来自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尊重。但是部分老年人(7.29%)表示没有对自己财产的支配权,更多的老年人(40.63%)表示自己是居于儿孙之后的次要人物,34.3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退出社会舞台让人供养的闲人,而不被社会需要。
1.1.6自我实现需求
部分老年人表示年老后仍希望参与到社会中,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满足感。但目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体现在从事家庭劳动、参与社区管理等社会服务工作,但也有部分老人不知自己能做些什么。
2.老年人精神关爱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步入老龄阶段后,因为脱离原来的工作,与外界接触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和悲观的情绪,因此,他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丰富细腻,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家庭成员的尊重、理解和孝顺,但是老年人精神关爱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2.1老年群体精神关爱的法律环境缺失
综观我国关于精神关爱的立法及司法实践,还是存在缺陷的。首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只描述性的说明赡养人有对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义务,缺失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其次,在法律结构上,法律后果缺失,法律规则不完整。
2.2对老年精神关爱缺乏认识和重视
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属和生活的港湾。受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中国人十分依赖和重视家庭。家庭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而且是精神慰藉的主要源泉。家庭在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方面过多的重视物质生活,精神关爱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政府也缺乏重视,没有形成统一的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体系。
2.3老年人精神生活方式较为单一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方式较为单一,老年群体的知识信息来源少、文化活动缺乏以及精神生活得不到应有关怀的情况比较严重,老年人精神关爱问题日益突出。
2.4老年人自身参与意识较弱
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由于离开原来的岗位,不积极投入新的生活状态,与外界交流减少,加深其精神需求的 满足程度降低。
3.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的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要完善养老政策与机制。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给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不仅做到“老有所养”,更要做到“老有所乐”;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老年大学,其次,优化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规划出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第二,强化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随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子女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社区居家养老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养老方式,老人们可以跟子女一起居住,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社区提供必要的支持,子女主要承担精神照料的责任,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多种社区活动,丰富老人的兴趣爱好,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上门服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关爱。
第三,社会也应积极参与老年人精神关爱,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养老产业属于微利、甚至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公共资源来进行配套。目前中国养老服务资源严重匮乏,解决庞大人群的养老问题,更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介入。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注入活力。
第四,老年人应积极乐观,提高自我意识。面对生理机能的逐渐衰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自我调适便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老年人要调整心态,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心情,以开朗乐观的心情对待生活,这是老年人实现自我精神慰藉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精神孤单,老年人要让自己的生活主动充实起来,坚持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和一些健身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积极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丰富生活的乐趣,从而使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注释]
①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②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1):137-138.
[参考文献]
[1] 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2] 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1):137-138.
[3] 王进,张晶.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刘婧娇,宋宝安.吉林省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研究[D]. 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特刊,2011(9).
[5]杨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人口学刊,2011(3):80-86.
[6]黄耀明.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646-648.
2.4老年人自身参与意识较弱
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由于离开原来的岗位,不积极投入新的生活状态,与外界交流减少,加深其精神需求的 满足程度降低。
3.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的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要完善养老政策与机制。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给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不仅做到“老有所养”,更要做到“老有所乐”;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老年大学,其次,优化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规划出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第二,强化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随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子女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社区居家养老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养老方式,老人们可以跟子女一起居住,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社区提供必要的支持,子女主要承担精神照料的责任,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多种社区活动,丰富老人的兴趣爱好,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上门服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关爱。
第三,社会也应积极参与老年人精神关爱,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养老产业属于微利、甚至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公共资源来进行配套。目前中国养老服务资源严重匮乏,解决庞大人群的养老问题,更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介入。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注入活力。
第四,老年人应积极乐观,提高自我意识。面对生理机能的逐渐衰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自我调适便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老年人要调整心态,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心情,以开朗乐观的心情对待生活,这是老年人实现自我精神慰藉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精神孤单,老年人要让自己的生活主动充实起来,坚持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和一些健身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积极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丰富生活的乐趣,从而使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注释]
①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②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1):137-138.
[参考文献]
[1] 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2] 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1):137-138.
[3] 王进,张晶.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刘婧娇,宋宝安.吉林省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研究[D]. 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特刊,2011(9).
[5]杨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人口学刊,2011(3):80-86.
[6]黄耀明.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646-648.
2.4老年人自身参与意识较弱
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由于离开原来的岗位,不积极投入新的生活状态,与外界交流减少,加深其精神需求的 满足程度降低。
3.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的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要完善养老政策与机制。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给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不仅做到“老有所养”,更要做到“老有所乐”;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老年大学,其次,优化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规划出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 第二,强化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随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子女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社区居家养老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养老方式,老人们可以跟子女一起居住,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社区提供必要的支持,子女主要承担精神照料的责任,这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多种社区活动,丰富老人的兴趣爱好,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上门服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关爱。
第三,社会也应积极参与老年人精神关爱,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养老产业属于微利、甚至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公共资源来进行配套。目前中国养老服务资源严重匮乏,解决庞大人群的养老问题,更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介入。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注入活力。
第四,老年人应积极乐观,提高自我意识。面对生理机能的逐渐衰老,老年人精神状况的自我调适便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老年人要调整心态,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心情,以开朗乐观的心情对待生活,这是老年人实现自我精神慰藉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精神孤单,老年人要让自己的生活主动充实起来,坚持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和一些健身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积极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丰富生活的乐趣,从而使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注释]
①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②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1):137-138.
[参考文献]
[1] 穆光忠.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2] 邵南. 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 南平师专学报,2006,(1):137-138.
[3] 王进,张晶.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刘婧娇,宋宝安.吉林省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研究[D]. 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特刊,2011(9).
[5]杨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人口学刊,2011(3):80-86.
[6]黄耀明.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6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