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
【关键词】情感 思维 《掌声》 案例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61-02
最近,笔者观看了特级教师林丽的教学视频《掌声》。林丽老师用“掌声”进行精巧的课堂引入,对教材合理安排,突出重点,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培养了语感,情感得到升华,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突出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一、暗喻引入,用问题导入课堂
“掌声”暗喻课文主人公英子因腿部残疾,从来不敢发言,由于同学们掌声的鼓励而变得自信起来,能勇敢地走上讲台去发言。林丽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开始时,林丽老师首先对学生说:“今天,林老师给你们上课,大家欢迎吗?”学生齐声回答:“欢迎。”林丽老师说:“请你们用掌声来表示。”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与课题相呼应,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林丽老师又说:“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林老师的心里有一点紧张,给我一点鼓励好不好?”学生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简短的暗喻引入,引导学生从热烈的掌声开始,将掌声与课文紧密相连,沟通了师生的感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学生自然真诚,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除了林丽老师的教学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之外,还与她所设计的切合学生思维水平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有关。林丽老师首先提出两个思考题:“原来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在学生通过第一次朗读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林丽老师强化问题:“谁来说一说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英子?”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回答一个接着一个:“自卑的英子”“孤独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等。为了使学生了解英子的心理,林丽老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进行提问,如:“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她在想些什么呢?”“英子把头低下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林丽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再以“掌声”为线索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这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这个掌声里包含了什么?”“想一想,英子好像听到了同学们在说什么?”“同学们仿佛怎样祝贺她,怎样赞美她呢?”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了英子内心世界的变化,理解人性的关爱与鼓励的力量。整节课,学生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动,激发了学生美好的情感。
二、分析句子,发展学生思维
要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要先从分析句子开始,进而分析整个段落,最后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林丽老师在教学中围绕“英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英子”这些问题分析句子,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了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准确的,林丽老师也会用不同的语气,对学生多样性的理解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对精彩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分析句子的时候,林丽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在分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林丽老师引出关键词“默默”,并对“默默”一词进一步挖掘,启发学生分析“她在想些什么”,理解了她在想这些的原因是什么(一瘸一拐),结果又是什么(害怕)。在教学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时,林丽老师针对掌声“热烈而持久”一词启发学生进行重点分析。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后,林丽老师要求学生“也来鼓一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学生“动”起来,全班“热烈而持久”地鼓起掌。
在分析“自卑、孤独、忧郁的英子”,以及后来的“勇敢、快乐和自信的英子”时,林丽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林丽老师问:“知道她为什么犹豫吗?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型来说一说。”这时全班沉默了片刻,学生在积极思考,接着不断有学生举手,林丽老师赞赏地说:“聪明的孩子举手啦。”林丽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因果句式表达,让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理解句子,弄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使他们受到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林丽老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拘泥于课文顺序,通过对关键词不断推敲和朗读,使学生全面理解、体会对英子的印象。从总体来看,林丽老师先教第一、第四自然段(结果),再教第二、第三自然段(原因),这种由结果探究原因,从整体上弄清了课文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教师是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林丽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把“掌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启发学生概括出“掌声是鼓励、是支持、是祝贺、是赞美,是同学们的一片爱”,然后问:“你们会在什么时候把掌声送给别人?”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掌声是 ”的句型,使课堂教学不断得到深化。
句子分析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与融和,要首尾呼应,衔接自然。在教学中,哪些句子用了“讲解式”,哪些用了“启发式”,这两者是否恰当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教师建立在对学生知识水平充分了解基础上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通过朗读领悟丰富情感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语言内涵是这节课教学的重要特点。林丽老师的朗读指导穿插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根据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如林丽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那我们带着对英子这种痛苦心情的理解和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好不好,带着一种高兴的,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有的词语我们要强调一下,听林老师念一遍,你听听看,哪些词语读的是重音,表示强调”“让我们一起再用朗读演绎这永恒的瞬间,带着感情一起来读一读第三段”“请同学们在歌声中轻声齐读课文”。教学对课文句子或段落的反复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得到深化。林丽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态度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亲切自然,用的是一种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教师用鼓励和赞扬的话语对学生出色的朗读给予了肯定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林丽老师是这样赞扬学生的:“从你们的朗读里林老师也已经感受到英子的勇敢、快乐和自信了。”“哦,你很能表扬人,我听了很感动。”“读得非常情深意切,林老师都被你们感染啦。对英子来说,这掌声是那么的刻骨铭心,英子是多么的难忘啊!”“念得真好,林老师被你们的朗读感动了。”“大家今天的表现很不错,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演鼓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说明他们对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学习成果是教师之前成功引导的结果。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朗读,把局部逐步融入整体,通过前后对比,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朗读的兴趣。林丽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自读、指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林丽老师在教学中说:“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却改变了英子的生活。”同样,林丽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引导也像课文《掌声》一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像英子获得了掌声的鼓励一样充满着自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德、智、体、美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