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直接摄影风格的探索分析

2014-09-25 11:14刘从蓉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作理念

刘从蓉

摘 要:美国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组织发起了摄影分离派运动,培养﹑扶植了美国摄影界的新生力量。他从接触摄影开始,不断尝试新题材,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他对直接摄影风格的探索和理念,对现代摄影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创作理念;直接摄影;即时

1 新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正是摄影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干版、胶卷、小型照相机纷纷出现,曝光速度已提高到几十分甚至几百分之一秒。抓拍的方法开始流行,动态的画面越来越多,瞬间性的特点在照片中也越来越显著。斯蒂格利茨感受到技术发展给摄影创作带来的新的可能,开始探索摄影所能展现独特艺术价值的能力,尝试新的表现方式,主张确立摄影自身的独立地位。

2 直接摄影风格的探索

从20世纪初开始,斯蒂格利茨的摄影创作理念,表现手段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周围的大多数摄影分离派成员都无法改变对照片大肆修涂的习惯,斯蒂格利茨也说出了“结局是唯一公平的评判标准,为了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是允许选择任何技术手段的”已示妥协。但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很快彻底抛弃了对底版的人为加工,坚持依靠相机﹑镜头和感光乳剂的基本性质进行创作,以直接印放的照片来呈现现实生活。

亲眼目睹纽约由马拉小车和铺满鹅卵石街道的新兴城市,变换成天际线不断被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所重写的充满活力象征的现代化大都市,日新月异的纽约使他着迷,他决定用重新确立的新方式去展现美国的视觉艺术和文化。相比自然主义风格创作时期情绪的﹑灯影式的展示方式,他开始尝试更直观地面对,呈现这座城市带给他的真实感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拍下了具有造型意义倾向的《夫拉特大厦》,后来他将这座大厦描述为“犹如一个向我靠近的海上巨型汽船的船头”。高处窗边望出的十字路口,不经意的散步和骑车人,棋盘一样简洁疏远的背景,也成为斯蒂格利茨表现纽约的方式。这一时期建筑、街道、码头、轮船等构成现代化城市的物质形态,都被他以多样化的形式直接展示出来,成功发掘了纽约的独特气质。

从1905年开始,斯蒂格利茨摄影创作的焦点更多地转向了对人和社会的关注。1907年他在横渡大西洋的旅途中拍摄的《统舱》,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相对柔和﹑随意分布的人物姿态各异,与机械僵硬的金属结构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光影的无限追求和对生活的真实记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基本完成了对摄影主题的转换,表现出他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注与思考,对现代摄影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毕加索称赞这幅作品是“迅速的判断”和“锐利的眼光”。

谈起这幅作品的拍摄经历斯蒂格利茨说,他本来乘坐的是一等舱,那里的乘客自以为是的神气让他厌恶,于是搬到了船尾,在那里他可以看到坐普通舱的乘客,他渴望和他们交往,认为他们代表另一个也许是更真实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有形实感的画面,同时触动了我对生活的情感。”“一顶圆草帽,烟囱向左倾斜,阶梯向右倾斜,白色的吊桥和铁链组成的栏杆,白色的吊索从下面统仓中的男人身后穿过,圆形的钢铁机械,插入云霄的桅杆,组合成三角的形状……我看到各种形状组成的画面,而在这幅画面背后是我对生活的理解。”这幅作品斯蒂格利茨本人视之为转折点,对他而言,《统舱》标志着他在创作中实现了相机的记录能力和形式能力的统一。

1918年,乔治亚·奥基芙走进了斯蒂格利茨的生活,两个美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也为彼此的强烈个性所吸引,爱的鼓舞激发了斯蒂格利茨创作力的释放,照相机成为见证他们爱情的第三者。据奥基芙后来回忆,斯蒂格利茨在他们两人居住的画室中预先放好了三脚架并安置了相机,不管奥基芙处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他都使自己随时处于一种可以进行拍摄的准备状态。奥基芙身上拥有的一切,从脸庞到躯体乃至感情,无不成为斯蒂格利茨创作的焦点。斯蒂格利茨充分发挥摄影这一从现实中框取景物的媒介特征,记录下她的疲惫、兴奋、喜悦、气馁、狂怒和悲哀,此时的作品已完全摆脱了他1907年和克莱伦斯·怀特一起创作的人体摄影作品中刻意营造的朦胧美的气氛。

斯蒂格利茨对奥基芙的拍摄,以描绘局部人体居多,特别是裸体影像,有很多故意删略脸部,对充满青春气息的肢体进行了曝光。与此同时,奥基芙的双手也成为斯蒂格利茨摄影创作中重要的表达因素。在1920年一幅肖像作品中,宛如一尊静寂塑像的奥基芙向下的视线与上举的双手,形成一种视线的反向运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张力,充分体现了他直接从镜头中探寻、发现生命的韵律与美的灵感能力。斯蒂格利茨通过一系列摄影实践探索,找到了直接框取现实场景,定格光影﹑线条﹑质感的创作语言,用这种直接摄影的创作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绪﹑感情和状态。

3 直接摄影风格的形成

从1892年的《终点站》中开始表露出的对直接摄影表现方式的尝试开始,到1907年的《统舱》,斯蒂格利茨的创作已经基本完成了摄影主题及表现方式的转换,完成了与早期创作的决裂。提倡摄影完全有别于传统美术的

属性,用自身特有的语言真实完美的表述细节﹑层次﹑影调﹑动作和质感成为他不懈努力的方向,强调摄影的直接﹑客观和真实。正像首次提出直接摄影概念的萨达基奇·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1867-1944)所说:“依仗你的相机、你的眼睛、你的鉴别力和构图知识,考虑每一个颜色、光线和阴影的变化,注意线条、明暗以及空间的分割,耐心等待,直到你的景物或目的物在最美的瞬间呈现出它自己。一句话,照片的构图正是你所向往的,底片绝对完美,没有必要或者只需稍加处理……”对此斯蒂格利茨做出回应,“我的目的是使我的照片看上去确实像照片(而不是像绘画﹑蚀刻版等),要使人一看之后永远难忘”。从斯蒂格利茨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和哈特曼的理念稍有不同的是,创作中他更强调了坚持让直接拍摄的瞬间去表现一幅作品的艺术性。

在斯蒂格利茨的摄影理念和创作实践影响下,摄影分离派中主张摄影创作中直接﹑即时﹑瞬间优于刻意追求画意营造的观念,逐渐占优势,使得矫揉造作的、对底片、照片过分修饰的画意追求不再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追求。取而代之的是以严肃的态度,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不依赖于后期加工,巧妙地利用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本身的特性,直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

直接摄影语言的探索意义,在于摄影开始意识到了自身的特性和价值。斯蒂格利茨的关于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手段,而仅凭纯净的摄影技术去准确真实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理论和实践,对摄影摆脱矫揉造作,刻意仿画的羁绊,进而成为公认的一门独立艺术,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娜·H·霍伊.摄影圣典(第1版)[M].陈立群,侯剑梅,刘芳,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2] 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第1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 M·兰福德.摄影艺术与摄影流派(第1版)[M].宋铁军,马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作理念
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嬗变
抽象艺术创作理念探究
浅谈我国少儿节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