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活化设计教学思考

2014-09-25 09:50王昕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语义

摘 要:文章探讨中国传统吉祥元素“活化”的价值,剖析传统吉祥文化寓意和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情感诉求之间的关联,探索活化设计教学的意义和方法,以期发掘传统吉祥文化的新语义,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诉求。

关键词:吉祥文化;活化设计;语义;情感诉求

1 吉祥文化的活化设计意义

“吉祥”意为吉利美好事物的预兆,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对幸福的祈盼和祝愿。吉祥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人们期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温饱无忧、家庭幸福、富贵长寿、子孙满堂,不仅将这种期望付诸言语、习俗、礼仪,也将其化作图形,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节庆的器具和环境中,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特征,延续数千年而不息,彰显出人们的幸福憧憬和情感寄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传统吉祥文化是民族情感的积淀和反映,也是设计领域内容和形式的灵感源泉。从传统吉祥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时代需求结合,进行活化设计,实现当代文化和价值的提升,这是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发展趋势,也是高校设计学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亮点,其意义在于:第一,普及中国民俗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设计领域寻找传统吉祥文化与当代社会价值的交集。第二,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探索师古创新、古为今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高度和实践效度。第三,以社会需求为评价标准,通过活化设计实现对传统吉祥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创造性传承。

2 吉祥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境遇与对策

面临全球化危机,中国本土设计纷纷陷入“国际化”泥沼中,而传统吉祥文化也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日趋衰落的困境。在现实境遇下,吉祥文化的寓意与当代设计诉求之间相互借鉴、创新再生的需求和意义显得尤为迫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更多中国设计师认识到本土文化价值,不再一味追求西化,转而发掘以吉祥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风。然而,中国元素剪贴复制的作品充斥市场。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与当代精神的创新结合,自然难以打动观众。近些年,讨论中国吉祥文化的文献层出不穷,内容主要是对该文化形态的理论解读,而对传统吉祥元素与当代设计形式融合的技术研究相对薄弱,从教学层面探索活化设计问题的文献更少之又少。对于充满潜力的设计学子,因势利导的教学将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的设计学科有责任展开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活化设计教学研究,训练学生发掘传统吉祥元素的能力,构建科学实用的活化设计教学体系,并向相关领域逐步推广,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优化中国设计师继承和创新传统吉祥文化的能力。

3 吉祥文化寓意与当代设计诉求的关联

在激烈竞争的商品社会,当功能趋于同质化时,情感诉求力变成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当代设计并非单纯地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信息,而且要追求消费者在情感利益上的认同,其形态是以实用功能和消费者的情感价值为基础存在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吉祥文化的寓意与当代设计诉求具有潜在的默契,都在对接人们的情感需求。西方消费心理学将当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归纳为“健康、美丽、地位”。消费者购买某品牌的产品,在满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之后,还要在消费体验中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设计师愈加重视通过设计作品提出价值主张,为受众的情感需求营造具有专属性的愿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的“吉祥十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流露出老百姓向往幸福生活的情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这与当代优秀设计的诉求不乏异曲同工之处。在设计语境中,“活化”(Activation)表达的是推陈出新和提升价值的意愿与追求;其实质是对接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之间的生态性需求。今天的设计师必须树立跨界创新的思想,努力突破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艺术与科技的藩篱,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形态及其与当代需求的关系,深入学习和探索活化设计的观念、方法、技术,实现中国本土设计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吉祥文化的活化设计教学要求

(1)理解概念。对中国吉祥文化的概念、渊源、类别、特征、形态进行宏观诠释,围绕语、俗、礼、艺四个方面探索吉祥图形背后的人文内涵,重点分析吉祥寓意的谐音、象征、表号艺术手法,及其与人们的情感需求的关联。描述活化设计的概念、特征及其在传统吉祥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寻找关联。根据传统吉祥文化与当代设计诉求的现实境遇,分析传统吉祥寓意在当代情感设计中的反映、演变与异同,总结当代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动机和种类,探索吉祥文化寓意与当代设计情感诉求的互补性和结合点,提出“活化”的条件、步骤、方法。

(3)教学实践。明确传统吉祥文化活化设计的研究意义,规划教学总体思路,设置课程结构、内容和要求,记录教学实践案例,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充分运用田野考察、标本采集、主题调研、文献参考等教学方式,探寻设计学科和民俗文化的创新双赢之路。

(4)总结应用。基于实践总结经验得失,提出传统吉祥文化活化设计的有效教学形式和方法,思考在相关学科实践领域的推广应用,以期中国传统吉祥文化通过设计语言真正活化于当代生活之中,彰显其应有的魅力与价值。

5 吉祥文化的活化设计教学重点

(1)针对传统吉祥文化和当代设计的现实境遇,提出活化设计的概念、性质、特征及评价标准,为相关的设计教育及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南和技术指标。设计是人类在改造社会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无形文化,没有一种设计可以脱离社会和历史属性而独立体存在。因此,真正的“活化”设计必须立足传统,着眼当下,传承未来。其特征和评价标准在于:1)根据设计主题要求,发掘和表现某传统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2)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观念、习惯等因素,对传统吉祥文化含义和元素加以改造,以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文化和经济价值。3)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嫁接,生成对当下与未来具有影响力的新内涵,发挥承前启后的文化接力作用。endprint

(2)针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特点,依托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建立科学实用的活化设计教学体系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提升中国设计储备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活化设计教学致力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理解传统吉祥文化。感悟民俗文化的精髓,通晓该文化形态的发生、发展或消亡所处的历史、环境文脉、理解传统文化形式与内涵之间的逻辑关联。2)洞察时代需求。发现当代社会或人群的潜在需求和价值观,寻找传统吉祥文化与现实精神之间的语义关联。3)创新视觉语言。提炼民俗文化中的吉祥元素,结合当代特点构建视觉符号与样式,同时符合当代人的感知、理解、审美的习惯和特点。4)应用衍生物品。将体现吉祥文化的视觉语言加以应用,通过物化的媒介与载体满足受众的适用需要,并向其传递特定的信息、情感和诉求。

6 吉祥文化的活化设计教学实践

图形是信息最直观的沟通媒介,也是设计师从事视觉传达活动所使用的基本语言。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图形语言”不仅训练学生的图形表现技能,而且会对他们的设计思想、方法、风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导入活化设计理念的理想实验课程。为保障活化设计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前期调研工作,制定教学计划,明确研究任务。任课教师曾数次带领学生深入乡野考察民间吉祥文化,涉及建筑、雕刻、陶艺、印染、服饰等传统艺术领域,并对吉祥文化的传承现状进行调研,采集了大量文献、数据、实物标本,列出主要问题与对策,初步建立活化设计教学思路和理论框架。

2014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的活化设计”为主题,依托“图形语言”课程平台,开启活化设计教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集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某种形式或元素,从中发掘并解读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语义,尝试与当代语境、观念、技术、需求、审美的创造性嫁接与融合,创造一系列兼具传统文脉和时代精神的图形语言,并将其物化为具体的视觉形态,充分发挥信息传达作用及衍生价值。课程训练通过图化(吉祥元素的提炼)、语化(吉祥语义的引申与结合)、变化(图形语言的编辑)、物化(视觉载体的应用)四个步骤,实施对特定吉祥文化元素的视觉活化,以此鼓励学生汲取民俗文化的营养,探索当代图形的表现性,思考和创造信息视觉传达的新方式、新语言,培养学生敏锐的图形感觉,准确的概念捕捉能力,逻辑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视觉驾驭水平。通过与传统吉祥文化的接触与对话,同学们不仅对民俗文化加深了了解,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合当代的设计语言对传统吉祥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创作出大量富有文化含义和时代个性的作品。活化设计教学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第一手教学经验,为日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7 结语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面貌的重要代表和生动写照,吉祥文化历久弥新,彰显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在全球化和民族性并举的今天,设计是传承吉祥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在寓意和诉求方面具有互补创新的情感机缘和无限可能。活化设计教学在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交融、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价值体现在三个领域:1)教育:提升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综合建设。2)产业:创造社会、经济的双重价值。3)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创造性传承。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应更多地从教学角度切入设计实践和文化传承问题,深入记录、实践、研究、总结和推广活化设计的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课例、作品案例,鼓励学生在设计活动中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有效解决当下问题,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和剖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定形态,提炼代表性的吉祥元素,发掘新的语义和价值,用设计的方式使传统吉祥文化得以再生。

参考文献:

[1] 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2]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第1版)[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 李泽厚.华夏美学(第1版)[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 苗红磊.木雕(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 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第1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7] 张道一.吉祥文化论(第1版)[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8] 陶思炎.中国祥物(第1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作者简介:王昕(1977—),男,硕士,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讲师,设计作品曾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并多次获奖,曾撰写并发表论文十余篇,完成厅局级以上课题五项,相关专业著作三部,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及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义
语言与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基于产品语义的调味瓶设计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V+X+算+X”构式的语义功能及语义网络——兼及与“V+X+是+X”构式的转换
“熊孩子”语义新探
语义交换对象在交换模型中的使用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