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红苗支系服饰演变因素刍议

2014-09-25 09:49李洁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演变服饰

摘 要:贵州黔东地区居住的苗族支系是东部方言区湘西方言的古红苗,古红红苗的服饰主要是短衣长袖,百褶长裙的湘西苗族服饰体系。“改土归流”后,黔东苗族的服饰在对襟衣、穿长裤的“满族服式”的基础上,女装逐渐演变成现代高头帕、紧身上衣、宽大裤腿的服装样式,显示出区别于相邻的湘湖南凤凰、花垣、吉首等源于同一苗族支系的服饰。黔东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既保持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又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红苗;服饰;演变

黔东位于武陵山区腹部,东邻湘楚、北接重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苗族是黔东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据史料考证,苗族先民起源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流的远古氏族部落,发展至江淮一带古称“三苗”的后裔。因与中原其他部落的征战不断,为避战祸苗族先民被迫西迁,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在西南山区,形成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贵州通志》载:“红苗为毗连湖南之贵州省东部,其中心地为铜仁附近”。 该支系自称“果熊”,旧时称为“红苗(以‘著红色衣服而得名)”。居住在黔东的苗族属东部方言区的沅水流域、澧水流域等相对富庶的地区。以湘、黔、渝、鄂边区(即武陵地区)为分布中心。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西部土语则主要是延伸于沅江流域五溪一带的贵州松桃、湖南凤凰、吉首、花垣、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丰、来凤等县。

1 黔东红苗传统服饰溯源

众所周知,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其历史多数是口口相传或以古歌形式传承。也有以织绣花纹的方式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使苗族服饰具有物质和精神文化特征,既实用又美观,兼具传承性。据《后汉书·南蛮传》载:“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记载:“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可见西南少数民族苗族已经掌握了染色和绣花的技艺,刺绣工艺,妇女喜爱有颜色的斑布和有图纹的花裙。黔东红苗服饰属于湘西苗族服饰体系。据松桃厅志记载,最早的红苗“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缘以锦垂带如佩”。古装男女服饰均较为简单,早期苗族男子穿家织土布短上衣、长裤。妇女穿大袖紧身上衣、下穿红色百褶长裙,裙摆边沿绣满花纹,头插银簪,耳戴银坠,颈上的银项圈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只,走路时摇摆多姿,银饰配件叮当作响。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执行“改土归流”政策,将生活在西南地区的苗族分为“生苗”和 “熟苗”,①地处贵州,湖南、四川三省交界的红苗,由于当时尚未设立土司管辖制度,成为明代和清初朝廷大规模军事围剿的主要目标。清光绪年间,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朝廷制定了男女皆着满族对襟衣、穿长裤的统一着装规定,苗族被迫放弃原有的着装习俗,改穿满族服装。直至民国初期,黔东苗族男女仍然穿满襟衣和长裤。虽然后来按本民族的着装习惯进行修改,但苗族服饰在头饰、男女服装、围裙和银饰等基本形制方面都有别于改土归流前,形成了当今具有黔东地域特色的新的服装样式。黔东苗族服饰为湘西型,作为记述生活、表达情感最为直观、有效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同一支系的吉首、花垣等地区的服饰文化,反映出黔东苗族独特的审美心理特质与地域特征。

2 黔东红苗服饰演变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类服饰无疑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载体之一。黔东苗族从西迁时的中原服饰演变到今天的样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历史轨迹以及审美意识的嬗变。其服饰演变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明清时期,统治阶级执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男女皆着满族对襟衣、穿长裤的统一着装,是苗族放弃原有的着装习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朝廷要求统一穿满服是在清光绪年间。直至民国初期有近百年的时间,前后影响了近三代人的着装习惯。其二,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它本身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变化。也随着生活习俗和地理环境而改变。例如,红苗从早期中原样式的裙装演变为着长裤,是苗族同胞对其生存生境利用的结果,是以高山密林生活为出发点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对于居住在山高林密、多雨少晴、道路崎岖的武陵山区的苗族来说,穿长裤能更好地应付穿越丛林时荆棘的威胁,更适合日常的田间劳作,也能更有效防止蚊虫叮咬。改土归流后苗族在与汉族等兄弟民族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审美观念相互融合。使得苗族在服装样式等方面有了拓展的空间。逐渐演化成当代黔东苗族的服装样式。其三,制作工艺的进步与银饰的盛行,也使得黔东红苗服饰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快速流通,各种机械化生产出来的布料,既美观结实不褪色,比从种植、纺织、印染到缝制,既费时又费力的土布加工。更方便快捷而经济实惠。因此,苗族现在基本不用自己家织的土布

缝制衣服。

现代黔东苗族男女服饰皆以青色为主。把家织土布用蓝靛染成深蓝或蓝白相间的条纹面料。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用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苗族女子喜欢穿收腰短小,袖筒紧窄的立领上衣。衣服偏襟右开口,衬以绣花披肩,环绕肩部伸展一条刺绣花边和两道滚边,纹样虽简练,却精巧别致。胸襟及袖口处均以黑色底布为陪衬,以此烘托绚丽的刺绣纹饰、精巧的花边和纤细的镶径。盛装时系上端半圆下端方形,缀银饰的绣花围腰于胸前。盘肩组合构成上装优美的弧线,舒展而流畅。最有特色的披肩,主要运用补花、贴花和刺绣结合的工艺,将各种颜色的布料剪成吉祥图案,再将图案拼镶成一件完整的云肩,有的还镂空并缀以银饰。工艺极其琐碎复杂,构图精巧、色彩亮丽,充溢着华美、浪漫之气。表现出该地区苗族女子独特的审美情趣。裤腿长,裤脚大,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或以湖蓝色、绿色布为衬底,用绲边、花带和绣花鸟、植物、动物或具有图腾崇拜的图案等装饰裤脚。与湘西苗族女装的“云肩式(以凤凰为代表)”、“胸襟式(以花垣、吉首为代表)”、“挑花服饰(以泸溪为代表)”有较大的区别。从改变后的苗族服饰来看,男式服装变化不大。女子的着装讲求曲线美,紧窄的上衣能勾勒出女性的曼妙腰姿,宽大的长裤兼具苗族古装长裙的美感。黔东苗族盛装中最传统的是妇女在民俗仪式接龙时穿着的叠摆式“接龙服”, 接龙服衣摆有两层刺绣花边,袖口里外均贴绣花边和花布边。图案有凤凰、喜鹊、蝴蝶、莲花、牡丹、鲤鱼跳龙门等。构图精巧,绮丽灿烂。接龙服的特殊性要求其应按传统的样式制作。因此,服装从款式到刺绣纹样等基本没有改变。endprint

包头帕是黔东苗族的传统习俗之一。苗族认为男人的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将头帕包成各种形状样式,既美观又能很好地保护头部不受侵犯。古装的苗族包头史书没有记载,已无从考证其样式与现在的苗族头饰的区别。现在苗族男子包头已不多见。只是在盛大节日或着盛装时才包青黑色或家织土布头帕,前后包成人字形,帕尾流苏悬于一端,吊在耳边。黔东苗族女子头饰有别于其他苗族支系而最具地域特色。妇女的头帕多用家织细格土布包里面,外包黑色丝帕。头帕长度少则一丈有余,多则四、五丈不等。对于女人来说,戴头帕不仅是一种着装习俗,也是一门艺术。女子包头无论婚否头发均不外露,不偏不斜螺旋上盘,巧手姑娘包出来的头帕形状千变万化,样子绝不重复。姑娘们认为高高的头帕不仅美观,而且能吸引男性追求的目光。黔东民间就流传有“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等谚语。另外,赶集时高耸的头帕里还可以放一些购买的日用品,也省去了带包的麻烦。头饰不仅美观而且兼具实用性。遗憾的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花时间自己包头帕的苗族妇女现在越来越少,年轻的苗族姑娘一般去集市上,购买制作好的像帽子一样直接带上的头帕。商品化大生产的帕筒其形状样式一模一样,缺少姑娘自己包头帕的灵气与美感。不再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红苗支系服装色彩的改变与后来苗族妇女银饰盛行关系密切。银饰是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把图腾物作为饰品佩戴在头上是苗族各支系的共同习俗。苗族佩戴银饰最早始于明末清初,妇女早期佩戴的银饰较为简单。后来随着银器制作工艺的发展,苗族女子佩戴银饰的数量越来越多,样式也越来越繁复。苗族喜欢银饰除崇尚美观显示财富之外,在傩巫文化盛行的地区,苗族人坚信银饰可以辟邪、去毒、防止瘟疫。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因此,父母从女儿幼年时就开始为她逐年准备银。等女儿长到十几岁或成年后,在盛大节日和出嫁日子,父母就会把藏在家里的银饰拿出来装扮姑娘。黔东苗族女子的银饰主要包括银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背饰、首饰等。传统头饰是头戴高高的圆筒黑色丝帕,头帕四周插银花。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等装饰物件,满头银饰繁花似锦。颈饰以项圈为主,以银轮圈、银扁圈为主,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征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扁圈主要是一些日月星辰或吉祥图案。在苗寨,戴上银手镯具有永保平安之意,女子通常带一至两个银手镯。前胸后背的挂饰是黔东苗族妇女最具特色的银饰之一。从肩前和颈后下垂到腹部与臀部,可重达十几斤,银质挂饰既有象征意味的银花、长命锁、仙桃等,也有尚武传统的刀、剑等兵器,还包括日常使用的绣花针筒、牙签、挖耳勺、筷子等。银饰在深蓝色衣服的衬托下,显得富丽而雅致。当代黔东女子银饰造型主要以花卉、鸟以及龙纹为主,刀、剑之类的兵器银饰已经很少佩戴。

随着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能够快速传播。当代苗族服饰的变迁速度十分迅速。一般而言,城市往往比僻远的区域变化要快。在苗族聚居区域,苗族群体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文化意识更开放。年轻人普遍认为现代服装比苗族服装穿着方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着传统的苗族服装。但是在遇到节日庆典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穿本民族服装。置身于当前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境,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苗族服饰在一定的经济指标的刺激下,制作出现了市俗化和粗劣化的趋向。而随着苗族服饰文化中传承人的逐渐离去,苗族传统服饰工艺后继无人已经逐渐凸显。黔东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苗族服饰以讲究衣服的线条美,注重刺绣色彩艳丽的装饰美与银饰佩戴的繁复美,区别于同一支系的湘西苗族以及贵州其他地区苗族的服装样式,在保持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服饰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服饰作为联系苗族群体生存的依据和经验,被视为本民族凝固的历史。

服饰既是美的创造,又是历史的记录和族群的认同与追忆。制作精美的传统苗族服饰已难寻踪迹,一些古老的传统样式已经成为躺在博物馆里的典藏品供人们观赏黔东苗族服饰在每个特定时期发生的阶段性变化,都折射出时代的印迹,它强调了苗族共同的族源与生存空间,使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分离的苗族群体牢记共同的文化关联。也反映出制作工艺、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精于刺绣的苗族女性既是苗族文化的传播人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妇女在针线穿梭之间,把苗族的始祖、传说、图腾崇拜、战争英雄等。透过服饰我们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延续。它不仅是外化的苗族服装的知识和技巧,而且还渗透着历代苗族人的心理情感、社会习俗和审美情趣。

注释:①未建制设官又无土司管辖的苗族被称为“生苗”,是朝廷征剿的重点,处于各府、县流官和土司管辖下的苗族则称为“熟苗”逐渐汉化。

参考文献:

[1] 方李莉.梭戛日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 尹存国.审美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 封孝伦.美学与艺术的集思[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

[4] 刘成纪.自然美学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 威廉·A·哈维兰(美).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洁,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为铜仁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与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变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